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 格式:pptx
- 大小:108.71 KB
- 文档页数:41
文字与文化探索汉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字与文化探索:汉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其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汉字的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的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龟甲、兽骨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为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多种形式,其中形声文字是最为复杂和常用的一种形式。
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秦始皇统一文字,颁行小篆。
小篆是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在今天的篆书、隶书、楷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自汉代以来,汉字的形态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1. 文字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国人思考、表达和传承的工具。
汉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使得中国文化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2. 汉字的象形特点汉字的象形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字形的构成与意义的联系使得汉字在视觉上能够直观地表现出物体的属性和特征,这种象形特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建立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文字书写的艺术价值汉字书法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强调书法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价值。
通过合理运用汉字的笔画、结构和布局,书法艺术家能够传达出深思熟虑、独具匠心的艺术感染力。
汉字书法的发展也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审美追求和人文精神的重视。
4. 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和符号。
例如,"福"字象征着幸福和祝福,"和"字体现了和谐和友善,"道"字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等。
汉字通过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5. 汉字的影响力汉字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又称东亚文化圈。
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文化、习俗相近的区域,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时至今日,日语中仍使用大量的汉字作为书写符号,韩国一般的高中毕业生也能认识1800个左右的汉字。
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
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包括的国家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包括古琉球王国)和越南。
儒家社会的特征:1、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2、注重家庭。
4、敬天、奉祖。
5、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6、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汉字文化圈与世界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
基督教社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
在近代,近代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的现代理念从西方传入儒家文化圈,同时传入的还有共产主义等各种思潮。
在中国大陆、朝鲜、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官方信仰共产主义。
而在其他地区,则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在儒家社会地区,往往同时伴随佛教、道教的传播。
儒家社会往往采用汉字,有人称为汉字文化圈,但某些儒家社会国家已经废除汉字,并不采用汉字。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语言科学宗教艺术哲学语言:1.国外在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高校开设汉语课科学: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进步贡献巨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3,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 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内部交流, 为欧洲的教育、政治、商业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而使尔后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正如一位外国学者说的那样:“造纸一事, 尤为重要, 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 亦不为过。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号:**********姓名:***专业:商务英语系院系班级:商学院2012级商英班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摘要:汉字由中国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经过千年时光的流逝,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相似却不同的汉字文化,它们独具特色,却也互相影响。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使用汉字的国家,这些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关键词:汉字、东亚、汉字文化圈、一、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脱离野蛮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众多——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八卦说、众人造字说、原始图画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学者们提出的,也都存在不少拥趸,但在《汉字文化漫谈》[1]一书中,作者刘国恩认为这些说法有的只是传说,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片面而不全面的。
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已经出现了更为古老的文字,它们来源于远古陶器上的符号。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刻有至少11个文字的陶片,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年的古老文字。
目前考古资料可证明,汉字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但并不能断定汉字只有四千年历史。
二、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古代中朝交通水陆两便。
自殷朝起,古代中国便和朝鲜形成了交通。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十分利于沿海民族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古代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古时,日本人从海路先抵达朝鲜,再从朝鲜北上,自辽东半岛南下到达当时中国的首都。
由此也可见,朝鲜成为了汉字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重要枢纽。
越南和中国山川相连。
由四川南下云南,便可通过一条天然大走廊直抵越南。
中越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的。
中国与这三国的有利地理条件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汉字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越南。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留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与否会影响到读写诸技能的提高,关系到其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文字、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有不同,因此应该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考察范围为狭义上的汉字文化圈国家,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且历史上使用过汉字以及目前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以日韩为代表。
非汉字文化圈以典型的欧美为代表。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现行的教学模式(1)先语后文“先语后文”提倡通过拼音学习汉语。
在汉语教学的入门阶段先学口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通过汉语拼音教授学生掌握几百个生词,大约半年以后再开始集中学习汉字。
该教学方式的倡导者认为:外国学生记认汉字非常困难,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
(2)语文并进“语文并进”是语文一体的教学方式,指语音、语法教学与汉字教学同步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在最初的教学中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部件,课堂上,用课文联结生字、语法、语音,听说结合,互相促进。
(3)字本位教学方式“字本位”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门设立汉字课,以汉字为中心发散学习词汇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以汉字为教学中心、教学起点的理念。
这些教学模式特点各有不同,也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适合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
二、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群体差异2.1 汉字认知这方面主要是针对母语文字背景与对汉字认知的影响。
有实验得出结论,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留学生意符意识仅仅在学习初期有差别,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差别逐渐变小。
其次对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没有密切联系,但是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学习汉字字音的时候,汉字文化圈的的学生对汉字读音的识别主要倾向于整字提取,形音之间的联系较为固定,语音识别成绩较好,使用策略一致,错误趋向分布比较集中。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存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汉字传承了中华5000年文化。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体形变化不像其他古文字那样大,所以发现甲骨文后没用多长时间就得到了释读,外国有的古文字释读耗费了几百年才得以解释。
甲骨文很快得以释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祖先进行心灵碰撞,还有我们的《诗经》等,我们可以知道先人们的思想情感,再读《论语》等,里面的经典现在还管用,是真理嘛。
这是汉字第一功。
汉字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普通话普及之前尤为重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汉字从创造以来开始,一直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对世界的文化也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字是我国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但继承了我国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手段。
在我国由汉字衍生出来的各种书法艺术更是我国文明的魂宝。
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是汉字第二大功。
汉字所传播的文化精髓,增强了各民族间的认同感,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黏合剂。
中华泱泱大国之所以分久必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汉字承载的文化始终是各民族所共同认同的。
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
清王朝的文字尽管是当权者也没有吃掉汉字。
汉字成了国家的官方语言,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
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唐铭逸任晓霏(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朝鲜半岛属于“汉字文化圈”,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传世汉字辞书代表作,曾在半岛广泛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追踪《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传播途径、传播动因,讨论《说文解字》在韩国的引用研究、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姻缘,足见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关键词:《说文解字》辞书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一、引言汉文化深刻影响了众多东亚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曾为多国使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其中,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古朝鲜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书后广为流传。
《说文》被传播至海外,在朝鲜半岛深影响。
文《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分析其的影响,探究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二、《说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从朝鲜三国(公元前57年(到朝鲜王朝(1910年),《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可根据时代不同、动因不同,分为三个:传入伊始——持续繁荣——阻碍与发展$1.传入伊始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悠久的使用汉字、作汉文的传统。
传说,众到半岛,在北部成朝鲜,汉[11(234)$朝鲜《于&中曾:“东之中国,古,在可$始汉,东始华语$称汉语也可。
”可见,朝鲜汉四郡时,汉字已有$汉字离不开字典辞书的规范,汉字为半岛人民掌用是《说文》传岛的重要。
半岛诸国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图书的引入,许多字世不久即被岛$《三国史》载,372,王二年,在中央“,”-2/(20),要是中国的家经、史籍、《文选》$东汉慎完成的《说文解字》研究字形兼及字义、字音,是我国传统小学的开端,可以合理推测《说文》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教育内容之一$综上所述,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及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说文》传岛的要背景,并且《说文》在晋很可能已经进岛的汉语教育领域。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汉字作为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目前,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研究认为,从古至今,汉字对文化传播和民族团结起到关键性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传播与发展,东亚四邻国家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甚至于在民风民俗,民间礼仪等方面各国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
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
向南传播越南从“儒”字到沿用千年的正式官方文字传入时期:公元前40年左右传播途径:行政需要汉字在越南的历史与传播要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立象郡时期。
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西部、越南中部和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设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字随行政的需要南行至岭南直到现在的越南。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经广西传入越南,越南把汉字称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
其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里,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
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一直到公元13世纪,“喃”字的出现。
雷汉卿教授介绍,“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汉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越南语中的‘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公鸟’,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汉字)。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作者:井上亘来源:《科学中国人》2013年第10期中国人看到敦煌汉简时似乎不太惊讶,但是皇帝的命令毫无错字地传到边境之地这一事实,对外国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
距今两千年前就建立了这么完美的自顶而下(Top-down)系统,在世界史上这可以说是个奇迹。
既然有了这个系统,谁做皇帝都可以支配全国。
日本人肯定这么想,他们因此努力学习汉字文化、引进律令体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开始着手“信息技术史”的研究。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信息化——那就是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信息革命——我认为历史学家有义务搞清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
而现在,我所获得的结论包括了惊人的内容: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已在汉代基本完成。
一、“支配”的方法:汉字文化是什么?我先着手居延汉简研究。
汉代人把文字写在竹木简牍上,将其编联为册书。
汉代册书有这样一个特征:《论语》《老子》等书籍用三条细绳编在简的上下与中央三处,谓之“三道二段”。
其他账簿、书信之类用两条细绳编在中央,谓之“二道三段”。
书籍的册书之所以采取三道二段的编缀形式,是为了固定简面以免乱动。
账簿之类册书所采用的二道三段编缀形式与金文“册”字相同(图1),保持了自古以来的册书形式,不仅如此,账簿文字采用这样的书写形式,也同两条细绳将可以写字的部分分成三栏有关。
以向某个单位支给食料的账簿为例(图2),一枚木简中,上栏有成员的职称与姓名,中栏有食料的数量,下栏有领取食料的人名。
每个成员都这样被记录在每枚木简上,总体数量的统计被列在最后一枚木简中,上栏是单位的人数,中栏是支给的总量。
就这样,汉代账簿采取了一简一行、用两条细绳分三栏的表格计算形式,这与我们处理信息时利用的Excel等软件完全相同,《史记》《汉书》的“表”也很明显是以册书的信息处理方式为前提所作的。
隶书的扁平字体也来源于这种信息处理的习惯,汉简通常长一尺(约23厘米),一栏7厘米中书写十数字的情况并不罕见。
第二章汉字文化圈学习要点1.文化圈概念2.汉字文化圈概念3.汉字文化圈文字类型4.汉字文化圈文字的层次5.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6.现代的汉字文化圈第一节“文化圈”理论由来在20世纪初叶,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Leo.Frobenius,1873—1938 )第一个提出“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术语并在非洲划分。
继之德国民族学家、文化传播学派代表人物学者格雷布内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ilhelm Scbmidt,1868-1954) 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
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源地传播而来。
此说隐含文化沙文主义,遭到许多人批判。
文化圈: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
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
施密特主张文化圈在地理上不一定要连成一片。
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 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
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也可能置换。
在各文化圈之间,也会发生强度不等的相互作用。
“文化圈”说大体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被普遍采用。
与中国有关的有两个文化圈:史前“太平洋文化圈”;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圈”。
中国学者季羡林有“四大文化体系”提法:①希腊罗马文化。
②闪族文化(从希伯莱到伊斯兰时期。
闪族人,即闪米特人,亦称“塞姆人”(Semu)。
《旧约全书·创世纪》传说,称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闪族人为诺亚长子闪(Shemu或Semu)后裔。
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
如今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③印度文化。
④中华文化。
它们都曾是具有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影响的时间长、地域广。
较流行的还有“五大文化圈”说法:①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天主教文化,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