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化学成分及抗糖尿病活性研究_谭钦刚
- 格式:pdf
- 大小:251.98 KB
- 文档页数:5
苦楝子中三萜成分的研究
周鹏;周琦;陈磊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11(024)003
【摘要】目的:对苦楝子的甲醇提取物中的三萜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常压RP-C18硅胶,葡聚糖凝胶 LH-20以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通过1D-NMR,2D-NMR以及EI-MS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楝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4个三萜化合物经鉴定为:Meliasenin B (Ⅰ),Meliasenin G (Ⅱ)
(2M+Na963.33),12β-Hydroxykulactone (Ⅲ),Methyl kulonate (Ⅳ).结论:化合物Ⅰ,Ⅱ和Ⅲ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总页数】2页(P381-382)
【作者】周鹏;周琦;陈磊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
【相关文献】
1.浙江七叶树种子中三萜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J], 杨秀伟;郭杰
2.女贞子中三萜类和环烯醚萜类成分研究进展 [J], 赵丽丽;冯毅凡
3.苦楝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促进胆固醇流出作用研究 [J], 曾灶昌;钟超
4.浙江七叶树种子中三萜皂苷成分的研究(英文) [J], 郭杰;杨秀伟
5.红算盘子中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J], 肖海涛;王跃虎;郝小燕;杨小生;郝小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中药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传统中药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研究背景:苦楝皮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功效,且用途广泛。
然而,关于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充分,尤其是苦楝皮中许多药效成分的具体结构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因此,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苦楝皮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和利用苦楝皮的药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展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的药效成分,探究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具体目标如下:1.构建苦楝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鉴定。
2.分离苦楝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验证其生物活性。
3.探究苦楝皮中药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
三、研究内容:1.对苦楝皮采用常规浸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提取,筛选出最适合苦楝皮的提取工艺,建立苦楝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使用现代色谱技术(如纯化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等)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
3.对苦楝皮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包括生物活性测试、毒性分析等。
并探究其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
四、研究意义:1. 在苦楝皮的化学成分鉴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助于揭示苦楝皮的药理学特性,为苦楝皮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2. 通过对苦楝皮中药效成分的探究,有望为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对苦楝皮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多成分综合作用的认识。
五、研究方法:1. 实验室试验: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纯化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现代技术,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纯化和结构鉴定。
2. 生物活性实验:采用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方法,对苦楝皮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毒性分析等研究。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前期调研和文献阅读,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
苦楝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杨吉安;马玉花;苏印泉;冶贵生
【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9)001
【摘要】论述了苦楝(Melia azedarach)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农林上的杀虫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开发的方向.
【总页数】5页(P115-118,122)
【作者】杨吉安;马玉花;苏印泉;冶贵生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330.8
【相关文献】
1.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J], 郝明祥
2.试论马铃薯主食产品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J], 王东红
3.TiAlCrN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J], 付泽钰;王天国
4.葛氏鲈塘鳢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J], 赵大巍
5.虫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J], 袁冬寅;陈家献;张芬;黄寿辉;彭靖茹;温立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川楝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川楝子;化学成分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led.Et Zuee.)的果实。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
日本、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
入肝胃小肠经,亦有认为入心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2]。
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挥发油,萜,多糖等类化合物。
1 挥发油类化合物应用Gc-Ms法[3]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得到61个峰,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69%。
其中,caproic acid (19.63%)、borneo camphor (1.16%)、burnate (2.32%)、hexadecanoic acid (6.44%)、hexadecanoic acid (4.61%)、linoleic acid (2.93%)、9-oct adecenoic acid (2.72%)、linoleic acid (6.45%)、linolenic acid (4.28%)。
2 萜类化合物查阅文献发现,最近从楝属植物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归纳如下:Yi Zhang等分离出meliatoosenins A-D,meliasenins A-H;Qiong Zhang等分离出(24,25,26,27-tetra-nor-6α-acetoxy-21,22-epoxy-7α-tigloyl-1α, 3α,28-trihydroxy-apotirucalla-(apoeupha)-14,20,22-trien-12-one,12-ethoxynimb olinins A-D;Shi-Hui Dong等分离出mesendanins A-J;Shi-Biao Wu等分离出meliasenins I-R;Yi Shu Sang等分离出toosendanone A,toosendanic acids A -B。
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现代药物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各种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其有益的生理作用,以帮助改善和治疗疾病。
苦楝(Melia azedarach L.)又称“楝树”,是一种常见的木质植物,其果实有着令人钦佩的疗效。
它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也被用来治疗癌症、心脏病、肝病、脑病、风湿病、败血病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苦楝的化学成分,指出它们的活性作用,并且讨论其可能的潜在应用。
苦楝的枝叶和果实含有许多有益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苯基酮、萜烯、醇、芳香、苦味和其他有机物质。
它的研究发现了苦楝的化学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和改善肝功能。
一些研究指出,苦楝果实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C,E和K以及抗氧化剂,可有效抵抗自由基,对于防治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此外,苦楝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殖器官菌、伊拉菌和其他许多病原体的生长和毒力,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
另外,研究发现,苦楝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防癌活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以及促进免疫功能。
近年来,许多文献都揭示了苦楝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抗癌活性也被端出,可以用作抗癌剂。
最近的研究发现,苦楝具有抗分裂重组活性,具有抗HIV能力,可以预防HIV病毒侵袭,可能成为抗艾滋病毒的有效药物。
总之,苦楝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抗自由基,抗凝血,抗癌,抗微生物,抗分裂重组等活性。
它的活性成分可以用于改善许多自然病症,因此它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未来有望更多地研究苦楝的化学成分和它们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植物有效成分的使用。
本文阐述了苦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
它拥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HIV,抗自由基等生物活性,这些活性成分使苦楝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在研究苦楝的化学成分,但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潜在用途和有效成分,这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加深我们对苦楝的认识。
苦楝果实活性物质研究
顾静文;刘立鼎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1996(008)004
【摘要】本文报道苦楝果实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发现果实的抽提物和单体化合物不仅具有防治作物害虫的作用,而且,还对植物有生长调节作用。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顾静文;刘立鼎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330.1
【相关文献】
1.苦楝果实甲醇提取液对菜青虫、小菜蛾致死活性研究 [J], 翟兴礼;杨霞
2.苦楝果实活性物质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J], 顾静文;刘立鼎;邱贤华
3.苦楝果实植物杀虫剂的开发研究 [J], 顾静文;刘立鼎;肖忆良
4.苦楝果实中川楝素粗提物稳定性研究 [J], 裴爱田
5.苦楝果实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活性研究 [J], 史威;梅长河;樊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苦楝树是一种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属,一般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
苦楝树的根、干、枝、叶、花、果实都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其中苦楝树果实中的单宁酸、槲皮素等重要成分,被发掘出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苦楝树果实中的重要化学成分,为苦楝树的医药和食品工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一、苦楝树果实的成分苦楝树的种植由古至今在我国南方都有传统的文化历史,因此这种树果实也是贴近人们家庭的重要植物。
研究表明,苦楝树果实中含有木质素、多糖、油类、黄酮类、氨基酸、酯类、卤素类、芳香酸类、脂肪类、有机酸类、精油等较多的复合成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单宁酸、槲皮素、香葡萄糖等。
二、单宁酸的构成与功能单宁酸是苦楝树果实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它是一种以脂肪族结构表示的有机酸,它的分子式为C4H4O2,是一种脂肪族有机酸,具有平衡、防腐和降解等作用,同时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等作用。
单宁酸在植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果实的变质,延缓果实的衰老,延长果实的储存期,为果实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槲皮素的构成与功能槲皮素是苦楝果实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成分,它的分子式为C15H10O5,是一种含有氧化基的芳香多酚,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疾病等作用,并可以帮助植物防御病虫害,延长储存期,保持果实品质。
槲皮素是一种芳香酚,除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癌和抗炎等功效外,还可以保护人体的口腔,预防蛀牙和口腔炎,改善口腔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从而提高我们的口腔卫生。
四、香葡萄糖的构成与功能香葡萄糖是苦楝树果实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其分子式为C6H10O5,它是一种复杂的糖,具有清香可口的果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香葡萄糖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阻断癌症的发展,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促进肝脏的代谢活性,缓解胆囊炎,改善胆囊炎的症状,抑制脂肪肝等,可以被人体吸收,对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对苦楝杀虫功能的初步研究苦楝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病症。
近年来,对苦楝的研究逐渐扩大,发现其具有杀虫功能,尤其是对昆虫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下面,将就苦楝的杀虫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苦楝中含有一些能够杀虫的有效成分,如楝酚、苦楝碱等。
这些成分可通过抑制昆虫的酶活性、破坏昆虫神经系统、抑制虫蛹的发育以及干扰昆虫的生长进程来达到杀虫的作用。
针对苦楝的杀虫功能,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表明,苦楝提取物对多种昆虫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苦楝提取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麦蚜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能引起麦蚜的死亡和破坏其内脏结构。
另外,在对棉蚜、菜蛾等多种农业害虫的测试中,苦楝提取物也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效果。
此外,苦楝提取物对一些疾病传播媒介昆虫的控制也具有潜力。
例如,以苦楝提取物制备的杀虫剂可有效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
其中的楝酚成分对蚊子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能够将蚊子引到特定区域,并使其死亡,从而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此外,苦楝还可以用于控制家庭害虫。
研究发现,苦楝提取物对蚂蚁、蟑螂、跳蚤等害虫也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苦楝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扰乱害虫的生物钟,抑制其活动和繁殖能力,从而有效防止害虫的侵害。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苦楝具有杀虫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苦楝的杀虫功能。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种类的害虫进行测试,以评估苦楝的杀虫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探索合适的苦楝提取方法和使用技术,以提高苦楝杀虫剂的效果和稳定性。
总之,苦楝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杀虫功能。
未来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明确苦楝的杀虫机制,拓展其在农业害虫和家庭害虫控制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绿色环保的杀虫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四株楝科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从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和发现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天然产物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因此,本文以三株分离自苦楝和一株分离自香椿的楝科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通过多种色谱技术(正相与反向硅胶、Sephadex LH-20、PTLC以及HPLC等)以及多种现代波谱分析手段(1H-NMR、13C-NMR、HSQC、1H-1H COSY、HMBC、NOESY、MS和X-ray等)分离鉴定了 58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6个新化合物和3个新天然产物,并对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苦楝内生葡萄座腔菌KJ-1的大米固体发酵物中共分离鉴定了 24个化合物:3-hydroxy-2-methoxy-5-methylpyridin-2(1H)-one(1-1),3-hydroxy-N-(1-hydroxy-3-methylpentan-2-yl)-5-oxohexanamide(1-2),3-hydroxy-N-(1-hydr oxy-4-methylpentan-2-yl)-5-oxohexanamide(1-3),pycnophorin(1-4),stemph yperylenol(1-5),altenuene(1-6),chaetoglobosin C(1-7),chaetoglobosin F(1-8),altenusin(1-9),alternariol methylether(1-10),altemariol(1-11),5’-methoxy-6-methyl-biphenyl-3,4,3’-triol(1-12),7-hydroxy-1-isochromanone(1-13),过氧麦角甾醇(1-14),β-胡萝卜甾醇(1-15),5-(hydr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1-16),5-hydroxymet hylfuran-2-carbaldehyde(1-17),cerebroside C(1-18),3-O-β-D-glucopyranosyl-spinasterol(1-19),methyloctadca-8,12-dienoate(1-20),亚油酸甘油酯(1-21),对羟基苯乙醇(1-22),3-methylpentane-1,2-diol(1-23)和丁二酸(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