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汉字文化圈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23.98 KB
- 文档页数:4
汉字圈和非汉字圈高级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汉字圈和非汉字圈高级留学生的汉字偏误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两者汉字偏误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标签:汉字圈非汉字圈汉字偏误高级留学生一、引言汉字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最初接触到汉字时往往会视觉混乱,读写都不得要领,认为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所以他们只能照猫画虎,将汉字的笔画任意组合,耗时费力;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如日本的留学生,因他们国家的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多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书法、写汉字,尽管他们的语系与汉语完全不同,但却属于有着汉字背景的人,对汉字的认知不同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对汉字有着感性的认识,即我们俗称的字感。
所以,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看到汉字的笔画就能够有目的地将笔画组合成一些偏旁部首,较好地模拟出汉字的框架。
对于留学生来说,初级阶段的汉字习得,汉字圈的留学生是占有优势的,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到了高级阶段,所有的留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基础,汉字圈的留学生是否依旧较非汉字圈的留学生更胜一筹呢?盛炎(1996)早在《语言教学理论》中提出,“干扰影响近似任务,不影响不同任务。
有细微差异的东西学习起来最为困难,而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就没有影响。
”王幼敏(2002)也曾说过,“日本人写中文汉字错误并不少,只是有着与欧美人不同的规律特点而已。
”笔者带着这个疑问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进行整理,找出偏误,探讨他们的异同,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展开探究。
二、高级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统计本次的研究是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此语料库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作文的试卷语料库,收集了1992~2005年的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试卷,并把在考试中作文分数大于等于85分的留学生界定为高级留学生。
为了研究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的高级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以日本留学生作为汉字圈留学生的代表,选取在1992~2005年参加HSK考试,且作文分数大于等于85分的学生,除去一份无效作文外,共收集日本高级留学生作文80篇;至于非汉字文化圈,分别选取泰国10个、法国7个、意大利1个、英国4个、荷兰1个、德国6个、印尼24个、美国16个、俄罗斯6个、瑞士4个作文得分在85分及85分以上的留学生,且作文分数也大于等于85分,共计80份。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教学策略分析摘要:该文主要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学习的特点,对留学生的汉字习得偏误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学习这一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具体的方案。
关键词:汉字教学策略构形偏误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E085)研究成果之一;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项目编号12512173)研究成果之一。
一、留学生汉字认知的心理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在汉字学习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其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汉字方块模式的概念,缺乏对汉字的感性认识,这一点是由他们对语言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神经语言学研究认为,人脑的语言功能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洛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尼克区”。
汉字阅读的主要区域是布洛卡区,而拼音文字阅读的主要区域在威尼克区。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认知模式与汉字文化圈学生的认知模式不同,威尼克区的记忆主要靠听说。
对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习得汉字需要通过布洛卡区的通道,即“视觉-图形-阅读-语言”,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习惯于利用威尼克区的通道来掌握拼音文字的语言,即“听觉-语音-听说-语言”(张必隐,1992)。
这种习得惯性很自然地在学习和运用汉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大部分欧美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总要优于读写能力的发展。
二、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笔者把留学生的汉字学习偏误归纳为四类:部件偏误、笔画偏误、结构混淆、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偏误。
1.部件偏误部件偏误包括部件混淆、部件缺省和部件替代。
留学生汉字习得中的部件混淆大部分发生在部件的上部。
部件缺省或添加的部分主要是形符,以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因为他们对音符的识记比形符要稍强一些。
部件替代包括形似形符和义近形符的替代,形似形符替代,如将“暖”写作“目+爰”,“眼”写作“日+艮”,“往、住”混淆等;义近形符替代是用与整字或整词义类相近的形符来改写原来的形符,如“祝贺”,很多学生以为“祝贺”是一种言语行为,就将“祝”写作“讠”与“兄”的组合。
非汉字文化圈的汉字教学技巧王泽洋孙一鹏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大,汉语学习逐渐升温,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汉字教学却一直处于瓶颈阶段。
相比汉字文化圈内的韩国、日本等国家,毫无汉语基础、处在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中亚以及非洲等国家在汉字的教学方面存在着更多难题。
本文旨在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教学难题进行剖析,提出有效的汉字教学的技巧,希望对非汉字文化圈的汉字教学有所帮助。
非汉字文化圈是相对于汉字文化圈而言的。
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以汉语作为书面语、文化习俗和中国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及东南亚等。
而非汉字文化圈指的是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汉字与其使用的母语文字差异巨大的地域和国家。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来说,汉字教学所遇到的困难是十分艰巨的。
1 非汉字文化圈汉字学习现状汉语热席卷全球,学习汉语学写汉字的外国人与日俱增,但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生活中甚至从未接触过汉字。
对他们来说,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一幅画,什么横竖撇捺,什么镶嵌结构和包围结构,看着就令人头大。
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短期内学会如何正确书写、正确运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2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书写问题的原因2.1 汉字本身的原因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最复杂的文字。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最古老的、还在使用的文字,也是唯一的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汉字笔画繁多,基本笔画就有横、竖、撇、点、折五种,由此相互组合又衍生出横钩、横折钩、横折弯钩等几十余种。
汉字结构复杂,且要求规范。
除了12种汉字基本结构外,还有左右结构的宽窄比例、左中右结构的高低变化等等。
汉字数目庞大,常用汉字3500个,总数近十万个。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同音异形字、多音字、儿化音、阴阳上去四种声调等,这些原因都导致汉字难学、难写、难掌握。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教学构想作者:刘婧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期刘婧内容摘要:汉字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大难点,集中表现为难认、难记、难写。
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涉及到汉字信息提取的两种不同方式:信息识别和信息再现。
这两种方式不同,难度也不同。
文章基于汉字认读和书写的不同加工过程,结合汉字系统本身的特点,如常用字有限,使用频率相差较大,形声字多,但高频字的读音规律性低,部件数量有限等,提出了汉字教学的一些想法,要重视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在认读和书写上可采用认写分离,多认少写的思路来提高汉字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汉字教学认知加工认读书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人来说,汉字是其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这一认识已为众多从事汉语教学的专家和教师所认可。
汉字的难主要表现为难认、难记、难写,这与汉字自身的特点相关,难认、难记、难写又涉及到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
本文将基于汉字自身特点和认知加工过程提出汉字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汉字系统的特点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汉字是一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总量多,但常用字数量有限,并且使用频率相差较大汉字的总量很大,1994年出版的收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收字条85000多个,但常用的汉字数量并不多。
国家语委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常用字2500个,覆盖率为97.97%,次常用词1000个,覆盖率为1.51%,3500个常用词的合计覆盖率为99.48%。
另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共收汉字2605个,《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丁级字700个,共计2905个。
以上数据说明,不论是汉语母语者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3000左右的汉字是够用了,所以汉字的教学一定要严格控制数量。
(二)形声字占大多数,但高频字的读音规律性较低李燕(1992)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字为基数统计得到形声字5636个,占80.5%。
非汉语母语者汉字识别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文字。
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学习汉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字母系统。
本文将探讨非汉语母语者汉字识别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汉语。
一、汉字的特点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结构和组合方式与字母系统完全不同。
汉字由基本字形组成,一个汉字通常由两个或三个基本字形构成,基本字形再由笔画组成。
与字母系统相比,字母只有一个音节和简单的组合方式,而汉字可能具有多个音节和复杂的组合方式,需要通过笔画和结构分析来识别。
此外,汉字的字形也非常复杂,包括横、竖、撇、捺、点和折等形式,需要进行认知、记忆和分类等多方面的处理。
二、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字的障碍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学习汉字存在以下难点:1.缺少学习经验。
非汉语母语者很少有与汉字相关的学习经验,即使接触了汉字,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这使得他们很难熟练掌握汉字的笔画和结构。
2.语言隔阂。
汉字中的许多字形与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额外的学习和记忆,对于没有沉浸在汉语环境中的非汉语母语者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一些多音字和组词方式也会导致语言隔阂,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3.元素复杂。
汉字的字形非常复杂,包括横、竖、撇、捺、点和折等形式,这些元素需要进行认知、记忆和分类等多方面的处理。
同时,汉字的组合方式也非常复杂,不同的组合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需要额外的学习和理解。
三、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字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字的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培养基本技能。
学习汉字的第一步是掌握笔画和基本结构,这些是学习汉字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笔画和基本结构。
2.增加语言输入量。
增加汉语的输入量可以增强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和口语等方式增加语言输入量。
3.分步学习。
学习汉字需要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基础开始,逐步增加复杂度和难度。
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字教学已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以期为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概述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的范围和意义;分析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和难点,包括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教学资源的限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包括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对外汉字教学强调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准确发音,理解汉字的含义,同时还要关注汉字的字形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能够熟练掌握汉字。
对外汉字教学注重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汉字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对外汉字教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字教学还需要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实践。
汉字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汉字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字形、字音、字义紧密结合、注重文化内涵、考虑学生需求和注重应用实践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对外汉字教学成为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