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聚,做有内涵的语文老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作者:卢家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7期历经一月的县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业已结束,无论是第一轮根据指定课文写教案、写说课稿,观摩课堂写评课稿,还是第二轮的讲课,都存在一个突出的共同问题,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不能围绕目标去达成,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形散”,随意性很强。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深解课文的结果,是教师深解《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的结果。
所以,深解课文,神会课标、教材编排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根基。
深解课文,是教师备课、教课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微观根基。
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八年级在初中学段处于“在继续学习记叙类文体基础上突出说明文学习”地位,说明文学习又集中编排在八(上)三、四单元,故执教者就把《桥之美》当作一篇纯粹的说明文来教,填写“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举例说明、形式作用”表格。
活脱脱把一篇富含作者审美观念、浓郁情感,语言优美的美文(艺术美散文丛书《美丑缘》吴冠中)教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的味同嚼蜡的条框文。
犯此毛病即是没有深解课文所致。
《桥之美》,作者吴冠中在文中极写摄影师和画家探寻的“桥之美”,吴冠中对桥的喜爱,“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乌镇小河两岸密不透风的芦苇间的石桥,顿给久闷的人以“深呼吸、透口气”的舒畅之感,那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之面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一阴柔一阳刚之映衬莫不令画家销魂;《清明上河图》画卷高潮处的桥,桥上桥下,人船往来如梭,场面生动活泼,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因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高山峡谷问的索桥,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语文知识点】散文的基本要素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
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的基本要素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和语言优美。
一、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
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
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
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
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
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策略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教学现状、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和内容可以非常广泛,不受限制;“神聚”是指散文的主题思想要集中、明确,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抒情,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情感真挚:散文的情感真挚、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缺乏对散文特点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2.缺乏审美教育: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美感缺乏认识和体验。
3.学生缺乏兴趣:由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许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1.深入分析散文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散文特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优美”等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采用诵读法、比较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采用比较法将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实际生活中的秋景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课内外阅读融合,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关注阅读能力,关注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我校“以文化经营学校,用阅读发展内涵,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让每个孩子出彩”的办学理念与之相契合。
多年以来,语文老师一直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将课堂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构建课堂内外阅读一体化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一)深挖课内阅读资源,激发阅读兴趣1.“空中书场”每周一播阅读,学校是主阵地,我们学校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教师引领、指导,学生学习、展示为一体的平台。
2009年9月,我校“空中书场”栏目诞生了,至今已经十四周岁了。
空中书场,就是语文骨干老师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给学生听书、讲书、评书,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学生可以朗诵经典诗歌,可以交流好书读后感受,可以分享自己的优秀作文。
(1)精干的主持团队八位语文教师组成了一支主持团队。
这支团队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有教研组长,有备课组长。
他们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深厚的写作功底;他们有着清新的言语表达、真挚流露的亲和力;他们对学校读书活动有着独到的诠释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明晰的直播主线每一个新学期开学初,主持团队的老师都会集中开会,商讨新学期“空中书场”的主题,确立明晰的直播主线。
我们曾先后围绕“智慧背囊”“经典古诗”“美文欣赏”“上下五千年”“漫游成语王国”“三国人物”“我说《狼王梦》”等主线进行讲述。
近年来,我们也遵循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其中的“快乐读书吧”为依托,引领学生聆听、评述发展中心制订的必读书。
每一期,既是独立的章节,又与前后相连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直播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也会把直播的主线延伸至假期,如,我们直播孙敬修爷爷的《西游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暑假时间继续聆听和线上评点《西游记》故事。
(3)做到视听兼备“空中书场”不局限于通过广播声音,还要求主持教师既要准备好讲稿,又需做好幻灯片和动画,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聆听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欣赏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优美的意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散文的特点、欣赏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散神聚。
“形散”指的是散文的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可以涉及任何话题;“神聚”则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情感真挚,能够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二是语言优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具有音乐美,能够让读者在欣赏散文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是意境深远。
散文的意境深远,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
二、散文的欣赏方法1.把握主题在欣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住散文的主题,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把握住主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意境。
2.感受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具有音乐美。
在欣赏散文时,要注重感受语言的美,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优美。
同时,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理解意境散文的意境深远,在欣赏散文时,要注重理解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要善于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散文中的形象、情感和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产生共鸣。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1.加强阅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注重对散文主题、语言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通过分析范文、组织阅读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2.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提高散文欣赏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散文中的美,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的美等。
可以通过朗读、欣赏、比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注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散文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欣赏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意境。
疏密有致形散神聚作者:刘治利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3期课堂教学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位置,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
给人起伏、高低、快慢、急缓之类的审美感受。
具有审美感受的课堂教学,能够消除平铺直叙,克服单调乏味,为学生营造轻松、感兴趣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配置:疏密有致,张弛相见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总是呈现疏密相间的波浪结构。
密的地方快锤敲打,进度快,疏的地方和风吹拂,进度慢,讲解细,析深。
这样就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有张有弛,形成律动。
教学内容的密度设计,一是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材的重点、难点宜疏,以利于教师讲深讲透,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索体味,练习巩固。
其它一般内容即可加大密度,采用跳跃讲读,学生自读等方法,淡淡的带过。
如讲《景阳冈》一课,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情景写得特别细致,教学时宜采用疏的节奏,启发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细节,形成教学“热点”.课文的其他部分,就让学生自读,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即可,紧锣密鼓,长文短教。
另一方面以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
总的来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加大密度,反则适当降低密度。
总的讲,低年级的教学密度相当于高年级要疏一些,小学教学密度要比中学疏一些,这些都是相对而言。
一般讲,一节语文课的组织可按四个环节处理:①起始环节。
刚上课的三、五分钟,节奏宜疏,以讲述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为主,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过程,是后面的学习有明确目标和心理准备,同时安定学生情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②中心环节。
学生注意力集中后的二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从整体上来说,节奏宜密。
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来完成这一节课中的主要教学任务;③调整环节。
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放低教学密度,让学生调节,松弛紧张的心理。
如让学生参照课文后的练习和指导,整理知识,回顾总结学习过程,并进行交流等;④收尾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散文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形散神聚、意境优美、语言简洁。
形散神聚是指散文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但是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感表达比较深刻。
意境优美是指散文的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简洁是指散文的语言简练、流畅,富有表现力。
这些特点使得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散文教学的方法1.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
可以通过朗读、欣赏和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教《春夜喜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春雨润物、滋润万物的情景,体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
例如,在教《三峡之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三峡的美丽景色和动人风情。
3.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主题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散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
三、散文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散文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语言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散文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散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学习提升课堂:议论性散文--情理兼备,形散神聚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也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
从“议论”的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观点;从“笔法”的角度看,它是“散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它侧重的是对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一、内容上的众星捧月与情理兼备议论性散文可以笔涉古今中外,围绕文章中心,让多种素材有机交织,充分展示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具备说服力的同时兼具感染力;或者说,在众星捧月的材料组合中,产生情理兼备的表达效果。
如作文《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就是范例。
【示例】请允许我从家事谈起吧。
家父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中医,他经常翻阅的一本书是已经泛黄的《黄帝内经》。
上初中后,我粗略学了点文言文,也试图读懂家父奉若珍宝的《黄帝内经》——如“形劳而不倦”,指身体劳累,但精神却不疲倦,应该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了。
后来,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字源,他在黑板上写出繁体的“勞”字。
他说:“‘勞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两个火,中间的秃宝盖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劳动。
整個字的含意是:在房间点灯,夜间劳作。
”我想,“劳”真是个苦中藏甘的汉字呢!在思品课上,老师说:“马克思曾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我听了,忍不住叹服、点头。
是的,当体力劳动被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时,我庆幸来自《黄帝内经》与仓颉的珍贵提醒,恰逢其时地进驻了我稚嫩的生命,这让我幸运地承继了来自远古的一脉香火,无论外界风气怎样吹,我都能做到不摇摆、不浮躁、不庸懦、不愚钝。
作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将身边事、书中事结合起来,从《黄帝内经》一句“形劳而不倦”释义,从繁体“勞”字的字源分析内涵,从马克思的名言中强调。
由此可见,作者平时阅读涉猎广泛、积累丰富,作文时自然能厚积而薄发。
二、写法上的由事入理与取譬设喻“由事入理”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式,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形散神聚:集体备课未来的指归作者:陆彩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0期摘要: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把握好集体备课多种形式的度,“形散而神聚”,是集体备课应有的指归,定会让教师陶醉、迷恋。
关键词:集体备课;形散神聚;高效;指归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11-2备课是教师的一项艰辛的劳动,也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展示,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高效合作:集体备课顺应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为了节约教师的时间,备课时把一册教材分单元给任相同教材的几位教师。
这种备课方式是让教师把时间用在对某些单元的深度钻研上,负面影响是降低老师对整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集体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优势。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汇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有关形散神聚的初二作文“这作文怎么写啊?老师说要形散神聚,这到底是啥意思呀?”我皱着眉头,对着同桌抱怨。
同桌眨眨眼睛说:“我也不太明白呢,咱们去问问老师吧。
”于是,我们俩跑到老师办公室。
“老师,形散神聚到底怎么理解呀?”我着急地问。
老师笑了笑,说:“别着急,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就像放风筝,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根线始终在你的手里,这根线就是‘神’,风筝就是‘形’。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到教室,我还是有点迷糊。
“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形散神聚呢?”我抓耳挠腮。
这时,我看到窗外的树叶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咦,这树叶飘得到处都是,但是它们都是从树上落下来的呀,这树就像‘神’,树叶就是‘形’。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
“哇,这里的花可真多呀!”我兴奋地跑过去。
红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
“宝贝,你看这些花,虽然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在这个花园里,共同构成了美丽的景色,这是不是形散神聚呀?”爸爸问我。
“爸爸,我懂啦!”我高兴地说。
回到家,我开始写作文。
我写了自己在公园看到的花,写了天上的云,写了路上遇到的小狗,看似东拉西扯,但是我心里一直想着要表达的主题,那就是大自然的美好。
“哈哈,我觉得我这次做到形散神聚啦!”我得意地对妈妈说。
妈妈看了看我的作文,笑着说:“嗯,不错,有进步!”后来,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读了我的作文,还表扬了我。
“同学们,这篇作文就做到了形散神聚,大家要向他学习。
”老师说。
我心里美滋滋的。
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形散神聚的意思吗?我觉得,形散神聚就是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一个核心在统领,就像一群小伙伴,虽然各自玩耍,但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写出好作文。
形散神聚,提升散文鉴赏能力作者:范小青来源:《课外语文·上》2016年第07期【摘要】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题材,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经典名篇,犹如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得以灵魂的洗礼。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感受其中富含的哲理?笔者以为,唯有让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散文;鉴赏【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鉴赏能力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和鉴赏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也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些散文或者语言优美,或者蕴含深刻的哲理,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经典之作,鉴赏这样的作品,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很大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重视散文教学,提升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一、剥丝抽茧,提取线索散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从表面看来,每一篇散文的内容或者形式都是比较零散的,但是其中都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这就是线索的作用,也是我们所说的散文的“神”。
散文的“神”是一篇散文的精神支柱,让一篇散文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我们学习散文就要学会抽丝剥茧,把握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脉络。
例如在教学《囚绿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整理文本的思路,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对文本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用了…囚绿‟一词,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绿色怎么能被囚禁起来呢?”而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1.在文本中找一找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囚绿的举动成功了吗?他是怎样囚绿的?3.作者将绿释放了之后,他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走近文本,寻找相关的句子,最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形散神聚,做有内涵的语文老师
做老师不容易,做语文老师更不容易,全然不像浅薄之人所想的那样:谁不认识两个字,我也能当语文老师。
名人学者早就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语道破语文学科纷繁芜杂内涵的实质。
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天地的宽广深邃和绚烂多姿。
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识字,那就太小看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了,语文的底蕴是深厚的,情感是丰富的,领域是广博的,内容是浩瀚无边的:哪能是认识两个字就能忝列其中的呢。
语文老师是一篇散文,以其华丽的辞藻和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征服读者,以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的含蓄优雅打动读者。
语文老师虽不要求色貌俱佳,但一定要风流倜傥,外表潇洒,内敛精髓,语言诙谐幽默,气质超凡脱俗,达到“形散神聚”的最高境界。
语文老师要博学多才,养成手不释卷、书海泛舟的好习惯。
经史子集,国学经典,诗词曲赋,经典名著和杂感稗闻,都要朗朗上口,还要通晓琴棋书画,涉猎天文地理,了解商贾稼穑行情,明白人情世故,甚至连那些阴阳八卦或者医药杂学也要略知皮毛,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徜徉文山书海,才能濡染书卷气,才能“心藏万卷书,眉目传诗情,谈笑有妙语,举止透雅致”。
语文老师可以读文学史论,探求孔子、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魏书生等名人的教育思想,也可以研读杜威、第斯多惠、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论著,以求用一定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语文老师更应该读深读透语文教科书,把文学体系、知识体系、能力训练体系吃透,烂熟于心,将教材脉络大纲吃进肚里,咀嚼消化以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吐出“”蚕丝,抛开教参独立自主的解读教材,展露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语文老师应该追求语文教育的大境界,把语文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高屋建瓴,海纳百川,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创造辉煌的人生。
语文老师要经得住寂寞,勤于思索,善于归纳,笔耕不辍。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语一境界,一念一乾坤。
四季万象,情感花絮,江河湖海,山岗峰峦,都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下水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糊涂让学生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语文老师要有骨气,象圣人教诲的那样“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活得潇洒而有韵致。
语文是人文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直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老师不仅“为稻粱谋”,更要做文明文化的传播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贵谄媚,不向世俗歪风邪气妥协;不唯书,不唯上,不做专家学者的传声
筒,不做教参的奴才,不做教辅的帮凶,在教学中诞生一个崭新的自我。
语文老师要培养自己身上的儒雅之气。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私欲社会,儒雅依然是语文老师应该保持的气质,不忧患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不锱铢必较个人得失,不倾慕名利地位,淡泊宁静,追求精神的自由洒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语文老师拥有散文一样的情韵和精神,就一定能够自由驾驭教学,挥洒出自己的一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