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 消化系统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小肠在胃的下方。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ppt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再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2)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器官?2.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怎样的?3.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掌握食物的吸收过程。
(3)理解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2)能够解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能够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关爱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食物的消化过程。
(2)食物的吸收过程。
(3)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2. 教学难点:(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生理机制。
(2)营养物质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图片和视频。
(2)实物模型: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互动环节:设置问题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吗?”2. 讲解:(1)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等环节。
(2)讲解食物的吸收过程,重点介绍小肠的吸收功能。
(3)讲解营养物质的作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3.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4. 互动环节:(1)设置问题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习惯的短文。
3. 观察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分析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初中食物的消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掌握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2. 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3. 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食物的消化过程。
2.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1.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2. 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教学准备:1. 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示。
3. 食物样本(如面包、蔬菜、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如何被身体吸收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简要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15分钟)1. 展示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描述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3. 教师总结食物消化过程,强调各阶段的重要性。
三、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15分钟)1. 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示,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描述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3. 教师讲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引导学生理解。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食物样本。
2. 学生观察食物样本,分析其消化过程。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邀请营养师或医生,讲解食物消化与健康的关系。
2. 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自己一顿饭的消化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食物样本,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物消化过程的基本知识,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为保持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3. 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食物消化吸收的详细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消化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及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消化系统模型或图片。
3. 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胰腺。
2. 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如口腔的咀嚼、胃的消化、小肠的吸收等。
3.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七、课堂活动:1. 观看消化系统动画,了解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小组讨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消化系统图,标注各器官名称。
2. 总结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对不良饮食习惯的认知和改正意愿。
十、测试与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系统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十一、拓展活动:1. 参观医院消化科,直观了解消化系统疾病。
2. 开展“健康饮食”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饮食健康意识。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第二课时: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3. 第三课时: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测试。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掌握相关观点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诠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食物的消化过程:口腔消化、胃部消化、小肠消化。
2. 食物的吸收机制:小肠吸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
2. 难点:食物在小肠的吸收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展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增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及小肠的吸收机制。
3.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观察食物在模拟消化液中的变化,了解消化过程。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5. 结论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6.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食物消化与吸收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制作食物消化与吸收的模型,展示给同砚。
3. 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食物消化与吸收的科普文章。
4. 观察自己的饮食习惯,分析食物在自己身体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七、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内容。
2. 模型展示的创意和质量。
3. 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和观点奇特性。
4. 饮食习惯分析的逻辑性和深度。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食物消化与吸收的讲座。
2. 参观医院或实验室,了解更多关于食物消化与吸收的知识。
3. 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2. 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
3. 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食物的消化过程:1. 咀嚼:食物进入口腔后,通过咀嚼,食物被细分成较小的颗粒,增加食物表面积,有利于后续消化酶的作用。
2. 食管:咽喉部将食物送入食管,食管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3.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中含有胃液,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4.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吸收器官,食物在小肠中经过进一步的分解和吸收。
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增加吸收面积。
5. 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二、食物的吸收过程:1. 糖类:在小肠内,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2. 脂肪: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通过肠壁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
3. 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起到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导学活动:1. 观察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通过观察模拟食物在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路径和过程。
2. 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食物成分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和方式,了解食物成分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
3. 思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讨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营养摄取和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和生活习惯。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应该注意合理搭配饮食,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掌握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会使用图表和模型来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三、教学准备:教材或教辅材料。
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图表或模型。
实验材料和器材(如面包、牛奶、盐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
2. 教学内容: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讲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面包在盐酸中的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4. 知识巩固:提供图表或模型,让学生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巩固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一张食物消化过程的简图,标注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
写一篇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解释。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消化器官的角色,向其他同学解释其功能和作用。
2. 安排一次小组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健康饮食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编写宣传册等。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3.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4. 能够描述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课件。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可选择食物模拟消化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模型或图片,介绍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功能。
2. 讲解每个器官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
三、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实验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
四、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10分钟)1. 讲解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
2. 说明食物在胃里被胃液消化的过程。
3. 强调食物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胆汁分解并被吸收的步骤。
五、小结与复习(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消化与吸收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整理消化与吸收过程的知识点或完成相关习题。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5.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 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阐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过程。
4. 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介绍营养物质在肠道被吸收的过程。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现象。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强调营养物质的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图。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食物中营养物质名称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认真程度和操作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3. 准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地考察,如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等。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二、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请看这些美味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师:那这六种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
哪几种营养物质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
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这就是消化的概念(35页)
师:人体有八大系统,那么来执行消化这个功能的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
师:非常好。
如果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有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它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呢?
(老师一边显示课件依次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车间。
)
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板书: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师:实际上,这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就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
这家厂还设有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如胃腺,肠腺。
我们再去附属车间参观一下。
(板书: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教师引导学生在PPT上认识各个消化腺的具体位置)
师:所谓的附属车间实际上也就是人体的消化腺。
板书: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胆囊
师:唾液腺分泌唾液,那大家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
以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开始热闹得猜测起来了,有同学说是10L,另一个同学说是500g,又一个同学说是1L……)
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
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
(展示肝脏和胆囊图片)
师: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模型,它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到这个墨绿色的囊状的结构——胆囊,贮存和浓缩起来。
师:很好。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那肝脏是不是分泌肝液?
生:不是,肝脏分泌的是胆汁。
师:那么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呢?米饭和苹果也打算去食品加工厂参观
师:它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哪里呢?
生:口腔
(板书:三、口腔内的消化和吸收)
师:非常好。
那米饭在口腔里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发生了。
师:哪些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我们来归纳一下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物理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
先回忆一下哪一类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一类是化学变化?
生:(全体同学)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生:(一个同学)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物理变化。
师:那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变化过程?
生:牙齿和舌头
师:如何参与的?
生:牙齿的咀嚼(切割和研磨)和舌头的搅拌。
(板书: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师:在这里这种加工过程可称为物理性消化。
(教师拿出各种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各种牙齿的作用和名称。
)活动: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
师: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
乳牙有20颗,恒牙为28—32颗不等,如果一个成年人他的第三颗臼齿全部长全的话,他就有32颗牙齿。
(PPT展示成人不同牙齿数目的口腔让学生感受。
)现在请大家拿起镜子对着镜子数一数你一共有几颗牙齿?你的门齿、犬齿和臼齿又各有几颗?
师:再请每个同学留意一下你是否长了龋齿了呢?
(学生赶紧拿起镜子照照,看看是不是长了龋齿?)
师:大家看到了吗?有没有看到自己牙齿上有一个黑黑的小洞或黑斑?那你们知道这龋齿是如何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呢?
(视频观看龋齿的发生和预防)
师:我想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吧。
(大家都笑了。
)
师: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生:有。
师: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当我们细细咀嚼一口米饭时,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这原本淡而无味的米饭变得有点甜了。
(学生齐声回答。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那现在知道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了吗?
生:(一同学说)是糖。
师:具体是糖类的哪一种?
生:是麦芽糖。
师:又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过程?如何参与的?
生: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将结构复杂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师:原来麦芽糖是这样变出来的呀。
而在这里这种加工方式被称为化学性消化。
师:从刚才的了解中我们知道在口腔中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那大家知道口腔对米饭有没有吸收作用?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着,但是都不能很肯定。
)
师:有一些同学说得很对,口腔对食物没有吸收作用。
师:今天我们只是和米饭还有苹果参观了第一站,明天我们将继续参观,让大家了解米饭和苹果在其它车间发生哪些变化?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课堂板书:
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的概念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二、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肠腺
唾液胰液胆汁胃液肠液
胆囊
三、口腔内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