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痫病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5
痫病痫病痫病为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俗称“羊痫风”,又名“癫痫”。
典型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甚则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强直抽搐,移时可自行苏醒,缓解期平如常人。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
要点一概述痫病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常被后世移用治疗痫症。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致病。
明﹒朱丹溪《丹溪心法》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
”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临证指南医案》说:“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王清任则认为痫证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西医学中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痫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2.七情失调3.脏腑失调4.脑部外伤1.七情失调大惊大恐→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精微不布→痰浊内聚→遇诱因→痰浊随气上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作《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素蕴风痰→因于惊恐→易患痫病2.先天因素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惊则气乱→胎气逆乱,脏气不平恐则精却→精伤而肾亏→胎元易损→出生后易于发病妊娠期间——母体多病,服药不当→损及胎儿→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3.脑部外伤跌仆撞击,出生时难产→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神明失用4.其它六淫之邪所干、饮食失调、患他病后→脏腑受损→积痰内伏→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宜→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痫病(二)痫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