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痫 病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内科-痫病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痫病发作时间的久暂、间歇期的长短,与下列各项程度有密切关系的是A、痰瘀阻窍和风痰蔽阻B、气机顺逆和痰浊内聚C、痰聚气逆和蔽阻清窍D、痰瘀内阻和蒙蔽清窍E、体质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2、痫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A、痰B、瘀C、风D、寒E、火二、A3/A41、患者张某,女性,16岁。
“癫痫”病史半年,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
病情较轻时10天左右发作一次,严重时每日发作,现病人易怒心烦,口苦咽干,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1> 、其辨证分型是A、风痰闭阻证B、痰火扰神证C、瘀阻脑络证D、心脾两虚证E、心肾亏虚证<2> 、其治法是A、补益气血,健脾宁心B、补益心肾,潜阳安神C、活血化瘀,息风通络D、涤痰息风,开窍定痫E、清热泻火,化痰开窍<3>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六君子汤合归脾汤B、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C、通窍活血汤D、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E、定痫丸2、患者张某,男性,20岁。
两小时前突然尖叫一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吊,二便失禁,20分钟后清醒,一如常人,对发病过程不知。
其有类似病史。
诊见舌淡,苔白腻,脉滑。
<1> 、其辨证分型是A、心脾两虚证B、心肾亏虚证C、风痰闭阻证D、痰火扰神证E、瘀阻脑络证<2> 、其治法是A、涤痰息风,开窍定痫B、补益心肾,潜阳安神C、补益气血,健脾宁心D、清热泻火,化痰开窍E、活血化瘀,息风通络<3>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B、定痫丸C、六君子汤合归脾汤D、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E、通窍活血汤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痰聚气逆,闭阻清窍,则痫证发作;痰降气顺,则发作休止;若风阳痰火逆而不降,则见痫证大发作。
至于发作时间的久暂、间歇期的长短,则与气机顺逆和痰浊内聚程度有密切关系。
【该题针对“痫病-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568645】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痫病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痫病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痫病的辨证论治(一)痫病的辨证要点痫病的辨证首先要辨病情轻重,其次辨证候的虚实,再确定病理性质,即风、痰、热、瘀。
本病之病情轻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
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痫病发作期多实,多由风痰闭阻,痰火或瘀热扰动神明;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常由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夹风夹痰夹瘀所致,宜分而治之。
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
(二)痫病的治疗原则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1.风痰闭阻证证候主症: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
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
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加减:眩晕、目斜视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
中医内科学(痫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的医家是A.李?B.张子和C.王清任D.张仲景E.朱丹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痫病的病理因素以何为主A.风B.寒C.火D.痰E.瘀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3.导致痫病的痰,中医称为A.寒痰B.热痰C.老痰D.顽痰E.流痰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痫证的发生以下列哪项最为重要A.脏腑失调B.气机逆乱C.气滞血瘀D.痰邪作祟E.风阳内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5.痫病主责之于何脏A.心、肝B.心、肾C.心、脾D.肝、肾E.肝、牌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癫痫相当于中医的痫病,其病位在A.肺、肾B.心、肾C.脑、心D.肝、胃E.脾、肾正确答案:C解析:其病位在心脑,肝脾肾的损伤是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是造成痫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因素。
若久发不愈,脏腑愈虚,痰浊愈深,而成顽痰。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7.下列哪项不是癫痫的病因病机A.情志失调B.饮食不节C.先天因素D.脑部外伤E.外感六淫正确答案:E解析:外感六淫是诱因。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8.痫病的病机特点是脏腑亏虚为本,邪实为标,标实中最重要的是A.风邪B.火邪C.痰浊D.瘀血E.肝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对发作情况不知,并反复发作者多为何病A.厥证B.郁证C.痴呆D.痫病E.痉病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0.患者,男,45岁。
痫证反复发作,发则突然昏仆,四肢抽动,口吐涎沫,声声尖叫,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中医辨证当为A.痰浊内阻B.气机逆乱C.肝风扰动D.风痰闭阻E.气滞血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1.患者,男,34岁。
第十三节痫病痫病-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
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癎”,俗称“羊癎风”。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定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方歌一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方歌二《医学心悟》定痫丸,天麻胆星贝夏陈,远茯丹麦僵蚕蝎,琥珀菖朱草姜沥。
2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涤痰汤:涤痰温胆参菖星(人参、菖蒲、胆南星)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左归丸:方歌一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方歌二狗兔归了山,牛鱼陆地迁(枸杞子、菟丝子、龟胶、山药,牛膝、山萸肉、鹿角胶、地黄)天王补心丹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砂味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三参:人、丹、玄。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痫病的诊断标准。
(1)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晕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
或仅双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体无力。
(2)部分性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晕倒,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3)起病急骤,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
(4)有家族病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5)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先兆。
(6)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7)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具有典型颞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脑电图显示颞部导联癫痫样放电。
(1)内侧颞叶癫痫:①具有典型颞叶内侧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如上腹部感觉异常、恐惧等先兆,口咽及运动自动症等;②脑电图显示前或前中颞癫痫样放电;③MRI显示颞叶内侧病灶、海马硬化或正常。
(2)外侧颞叶癫痫:①具有典型颞叶外侧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如听觉、前庭或复杂视幻觉等先兆;②脑电图显示后或中后颞癫痫样放电;③MRI显示颞叶外侧病灶正常。
(二)证候诊断1、痰气郁滞证:发作时神情呆滞,目瞪如愚,或咂嘴、舔唇、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错语独行,或莫名伤悲,或妄见妄为,或鼻闻焦臭,或气上冲胸,恶心、胸闷、心慌等。
甚者继而昏仆,目晴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搐溺,喉中痰鸣或口吐涎沫,移时苏醒,头晕如蒙,静而少言,或神情呆钝,智能减退,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玄滑。
2、痰火扰实证:发时或咀嚼、吞咽,寻衣捻物,或视物颠倒,或狂乱无知,狂言妄走,或猝然扑到,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
痫病痫病痫病为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俗称“羊痫风”,又名“癫痫”。
典型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甚则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强直抽搐,移时可自行苏醒,缓解期平如常人。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
要点一概述痫病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常被后世移用治疗痫症。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致病。
明﹒朱丹溪《丹溪心法》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
”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临证指南医案》说:“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王清任则认为痫证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西医学中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痫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2.七情失调3.脏腑失调4.脑部外伤1.七情失调大惊大恐→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精微不布→痰浊内聚→遇诱因→痰浊随气上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作《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素蕴风痰→因于惊恐→易患痫病2.先天因素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惊则气乱→胎气逆乱,脏气不平恐则精却→精伤而肾亏→胎元易损→出生后易于发病妊娠期间——母体多病,服药不当→损及胎儿→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3.脑部外伤跌仆撞击,出生时难产→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神明失用4.其它六淫之邪所干、饮食失调、患他病后→脏腑受损→积痰内伏→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宜→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痫病(二)痫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
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
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肝。
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痫病的诊断要点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激或饮食不节诱发,也可无明确诱因而发病。
2.典型发作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肢软无力,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语言障碍,或凝视,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或数分钟即止。
4.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6.脑电图在发作期可描记到对称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
(二)类证鉴别1.痫病与中风的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痴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很少有抽搐见症,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语謇涩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的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严重者可一厥不复,临床上不难区别。
3.痫病与痉证的鉴别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
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很难自行恢复,且往往伴有发热,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要点四辨证论治1.辨病性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病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
2.辨病情轻重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则病重,间隔时间长则病轻。
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3.辨虚实临床上,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失眠健忘多梦等病证多为虚证;突然跌倒,痰浊内盛,心烦口苦者多为实证。
另外,气机逆乱在本病有重要意义,清气不升属虚,常有气短神疲、脉弱无力等表现;浊气不降属实,常有脘腹胀满、二便不利、脉滑有力等表现。
(二)痫病的治疗原则1.急性发作时应立即抢救,豁痰、开窍、醒神、止抽搐,迅速针刺人中、内关等穴并用搐鼻散搐鼻。
2.缓解期宜分标本虚实。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各型均应适当加入重镇潜阳、平肝化痰之品,以控制复发。
若痫症日久,风痰入络可考虑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酌情使用虫类药搜剔治疗。
(三)痫病的分证论治1.风痰闭阻证发病前常有头昏,眩晕,乏力,胸闷,痰多,心情不悦等。
发作多样性,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持物落地、谈话中断,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
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茯、陈皮、丹参等。
临证参考——全虫、僵蚕等虫类搜剔经络药物可研粉吞服,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且不可骤用重剂肝火痰热者—治宜清郁热,泻肝火,清郁热尚可予丹皮、赤芍、柴胡、大黄等;清肝火尚可用黛蛤散2.痰火扰神证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咳痰不爽,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等。
3.瘀阻脑络证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有单侧肢体抽搐,或见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
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地龙、僵蚕、全蝎等。
4.心脾两虚证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体瘦纳呆,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
临证备要——本证常由后天之本失于调养所致,故治疗应调理后天,补益脾胃5.心肾亏虚证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面色晦暗,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生牡蛎、鳖甲等。
单方、验方1.惊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夜交藤30g、枣仁15g、地龙9g、珍珠母30g。
适用于瘀血阻络,心神不宁型。
2.气痫汤丹参30g、合欢皮30g、赤芍12g、红花4.5g、川楝子9g、青陈皮各9g、白芷6g。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3.风痫汤丹参、大青叶、珍珠母各30g、赤芍12g、红花4.5g、葛根9g、薄荷3g、地龙9g。
肝阳化风,瘀血阻络4.痰痫汤丹参、夜交藤、珍珠母各30g、川芎、半夏、地龙、僵蚕各9g、红花4.5g、胆南星6g。
痰瘀交阻,肝风内动。
名老中医经验1.阴阳分治(宋选卿)阳痫——病程较短,体质强壮,平素面色红润,颧红,便干,尿黄,发病急,口吐涎沫稠粘,舌质绛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用癫痫丸:钩藤、半夏、郁金、白矾、代赭石、守宫、鱼鳔、朱砂等组成。
阴痫——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平时面色苍白,眼窝发青,大便多溏,小便清白,发病稍缓,口吐涎沫清稀,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方用龙角丸:炙马钱子、地龙、皂角、紫河车等。
2.癫痫病的治疗(丁保元)羚羊角粉1、钩藤、天麻、菊花、白蒺藜各10g、全蝎3g、僵蚕10g、胆南星5g、半夏10g、川贝母10g、黄芩6g、黄连3g、茯苓、茯神各10g菖蒲、远志各5g、辰砂、琥珀粉各3g、甘草3g、竹沥10ml 姜汁半汤匙。
熄风、祛痰、熄风为主,镇惊、开窍、宁心为辅。
3.谈治痫(许近仁)以温胆汤加味:陈皮6g、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6g、竹茹6g、石菖蒲6g、郁金6g(杵)钩藤9g、僵蚕6g(微炒)生龙牡各9g、白矾1 g、朱砂1.5g(冲)、琥珀粉1.5g(冲)。
祛痰开窍,镇惊熄风。
4.痫风散治疗癫痫(唐文轩)炙全蝎18g、炙蜈蚣10g、熊胆6g、牛黄6g、马宝18g、炙僵蚕10g、朱砂10g、制半夏18g、郁金18g、白矾6g、生大黄30g、橄榄18g。
上药共研细末,混匀。
每次服6克,开水送下。
本方涤痰熄风,宣窍定痫。
专方辨证论治1.龙牡柴桂汤生龙牡各20-30g、白芍10-15g、党参、茯苓、桂枝、半夏8-12g、柴胡、生姜、大枣各6-12g、黄芩、大黄、石菖蒲各5-8g、远志、甘草各3-5g。
熄风止痉,育阴潜阳。
2.止痫汤煅青礞石20g、天麻、钩藤、胆星、炙全蝎、炙蜈蚣、水蛭、当归、僵蚕各10g。
煎汤口服,日1剂。
功用:熄风止痉,豁痰逐瘀。
3.加味佛手散当归30-60g、川芎15-30g、丹参15-30g、炮山甲9-12g、地龙9-12g、路路通15-20g。
水煎服,日1剂。
功用:活血化瘀,化痰止痉。
药理: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脑血循环和血氧供应,增强机体抗缺氧性,有促进癫痫缓解的作用。
4.止痉除痫散生龙骨、生牡蛎、钩藤、降香各60g、紫石英、寒水石、白石脂、赤石脂、生石膏、滑石粉、生赭石各45g、桂枝、干姜、大黄、甘草各15g。
共为极细末,成人每次服5g,每日2-3次。
小儿3岁以内服0.5-1g,5-10岁可酌加至2g。
连服1-3个月。
功用:镇静止搐。
试题:简述痫病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临床表现: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