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41
《外国诗两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时常会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之中,忘记了人文精神的力量。
而外国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常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领我们走出困境,重新审视生活。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两首经典的外国诗歌,让我们一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第一首诗:《停车场的风光》***
停车场里的夜晚,
车灯从我面前掠过,
我走在路边,
有没有人听到我走过的声音?
站在宇宙的边缘,
我仰望无数星辰,
它们在高高的天穹下闪烁,
在这无垠的黑暗中颤抖。
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我独自在这停车场徘徊,
思绪漂泊在空中飘荡,
犹如梦中的迷离与不安。
***第二首诗:《海边的风景》***
当我走近海边,
那一刻我几乎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悦耳的声音。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
一片金黄色的光芒闪耀着,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仿佛与宇宙相连,心旷神怡。
站在海边,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脉搏,
这片海洋是如此广阔而美丽,
我俯身捡起一块贝壳,
仿佛能听到它诉说着大海的故事。
通过这两首外国诗歌的分享,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和思索。
愿我们能够时刻珍惜身边的美好,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让诗歌的力量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外国诗两首》译文翻译
1.《蝈蝈与蛐蛐》
原文:在荒凉的山岗上,在深邃的沟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或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
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唱出了清脆悦耳的旋律。
译文:在荒凉的山岗上,深深的峡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深处,或者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演奏出了清脆悠扬的旋律。
1.《夜》
原文:在大地的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哗,
置身在森林的广袤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里,如痴如醉地欢叫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冲动。
译文:在大地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嚣,
置身于森林的广阔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中,如痴如醉地欢唱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萌动。
课文《外国诗》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的7篇课文《外国诗》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情景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较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字的音:,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学习研讨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精读品析朗读课文《夜》,思考: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合作探究《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美丽的。
《夜》中的景物有……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
《外国诗两首》(优秀6篇)《外国诗两首》篇一祖国课文简析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
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
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寻找诗歌的张力)设想:(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
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国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飞鸟集》和《十四行诗》。
这两首诗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第二章《诗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并感悟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和兴趣。
2. 作者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泰戈尔和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1)分析《飞鸟集》的意象、主题及艺术特色。
(2)分析《十四行诗》的意象、主题及艺术特色。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创作风格、诗歌主题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7. 例题讲解:讲解诗歌鉴赏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诗歌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背景泰戈尔:印度诗人,象征主义代表作家。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戏剧、诗歌创作家。
2. 诗歌主题《飞鸟集》:自然、人生、哲理《十四行诗》:爱情、友谊、人生3. 艺术特色《飞鸟集》:象征手法、哲理内涵《十四行诗》:韵律美、意象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飞鸟集》和《十四行诗》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2)从创作风格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1)意象分析:《飞鸟集》:飞鸟、天空、大地、河流等自然意象。
《十四行诗》:玫瑰、夏日、歌声、时光等寓意意象。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时代、国别等;(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增进跨文化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译文、解析、音频、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查阅诗歌相关资料,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字典,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3)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