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路曾 皙冉 有公 西 华侍 坐
- 格式:ppt
- 大小:602.50 KB
- 文档页数: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
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注释】选自《论语•先进》。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
冉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四个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陪侍①以:由于。
(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
乎,于,比。
尔,你们。
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
毋:不要。
以,同“已”,“止”的意思。
④居:平时说。
居,平时。
⑤则,就。
⑥不吾知:即“不知吾”。
没人了解我。
⑦或:有人。
⑧则:那么。
⑨何以:怎么办,意为“(你们)打算怎么做”。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注释】⑩率(shuài)尔:轻率地。
尔,形容词词尾。
(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2)摄乎:夹在。
乎,于。
(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即“有军队来攻打它”。
师旅,军队。
(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
饥馑,荒年。
饥,缺粮。
馑,缺菜。
(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
也,句中停顿。
为,治理。
(16)比及:等到。
(17)方:规矩,指礼义。
(18)哂(shěn):微笑。
【译文】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释和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基本解释:
散文篇名。
载《论语·先进》,篇题后人所加。
写孔子命子路等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并对他们的话语作了不同的反应和评价,而赞赏曾皙的形象性表述。
文中有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词语分开解释:
子路:1.仲由的字。
春秋时鲁国卞人,孔子弟子。
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
曾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
2.后作为勇士的代称。
3.熊的别名。
侍坐:1.在尊长近旁陪坐。
2.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遽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赤,尔何如?”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点,尔何如?”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使人:派人。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使:让。
为:担任,做。
有:占有。
“欲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欲王于关中”。
“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归为自己所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注音及翻译子z ǐ路l ù 、 曾céng 皙x ī 、 冉rǎn 有yǒu 、 公gōng 西x ī华huá侍shì坐zuò 。
子z ǐ曰yuē :“ 以y ǐ吾wú一y ī日r ì长cháng 乎hū尔ěr , 毋wú吾wú以y ǐ也yě 。
居j ū则z é曰yuē :‘ 不bù吾wú知zhī也yě 。
’ 如r ú或huò知zhī尔ěr, 则z é何h é以y ǐ哉zāi ?” 子z ǐ路l ù率shuài 尔ěr 而ér 对duì曰yuē:“ 千qiān 乘shèng 之zhī国guó , 摄shè乎hū大d à国guó之zhī间jiān , 加jiā之zhī以y ǐ师shī旅l ǚ , 因yīn 之zhī以y ǐ饥j ī馑jǐn ; 由yóu 也yě为wèi 之zhī, 比b ǐ及j í三sān 年nián , 可k ě使shǐ有yǒu 勇yǒng , 且qiě知zhī方fāng 也yě 。
”夫f ū子z ǐ哂shěn 之zhī 。
“ 求qiú ! 尔ěr 何h é如r ú ?”对duì曰yuē :“ 方fāng 六liù七q ī十shí , 如r ú五wǔ六liù十shí , 求qiú也yě为wèi 之zhī , 比b ǐ及j í三sān 年nián , 可k ě使shǐ足z ú民mín 。
如r ú其q í礼l ǐ乐yuè , 以y ǐ俟s ì君jūn 子z ǐ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必修二原文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一起坐在一起吟诗作对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仅展现了他的诗词才华,而且也教育了他的弟子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皆欲听之。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可使从事于礼,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可使东方之民,以服事其君,不知其仁也。
”
宰我问曰:“三子者之谁得于众人?”子曰:“亟追赶者皆丧之,而不豫知者是谓之追,必也坦坦荡荡,追得其本者则丧不得也。
”
译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孔子说:“我的一天长得比你们多,不会比我更好。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想听孔子说话。
孔子说:“由啊,千辆的国家可以使人民为之劳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求啊,可以做礼仪方面的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赤啊,可以使东方的人民服从他们的国王,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
宰我问道:“这三个人中谁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孔子说:“那些
急急忙忙地追逐着别人的人会失去他们,而不预先了解的人则被称为追赶,只有坦然自若、追寻自己的根源的人才不会失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整理全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陪孔子坐着。
孔子:“因我比你年大一点,你不要因我(年大一点就不了)。
你平在:‘没有人知道我呀!’若是有人知道你,那么你打算怎么呢?”子路不假考虑地回答:“一个有一千兵的国家,在大国之,常受外国的入侵,接下来国内又有荒,若是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令人人勇敢善,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轻轻一笑。
孔子又:“冉求,你怎么?”冉有回答:“一个横(方)六七十里、也许五六十里的国家,若是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即可以使老百姓富饶起来。
至于修明礼,那就只得另高明了。
”孔子又:“公西赤,你怎么?”公西赤回答:“我不敢能做到,可是愿意学。
在宗祭祀的事中,也许在侯会盟,朝天子,我愿意穿着制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曾点,你怎么?”曾点瑟的声音逐稀罕了,接着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我和他三位的才能不一呀 ! ”孔子:“那有什么关系呢?不是各自自己的理想了。
”曾点:“暮春,春天的衣服已穿上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一声:“我是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边。
曾皙:“他三位的怎么?”孔子:“也不是各自自己的理想了。
”曾皙:“您什么笑仲由呢?”孔子:“治理国家要究礼,但是他却一点也不,所以我笑他。
道冉求所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哪里得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的不是国家大事?宗祭祀,侯会盟和朝天子,的不是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若是公西只能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能做大事呢?”人物特点:子路:有抱,有气势,坦,性格也比莽、率,有些自。
曾皙:懂礼,洒脱高雅,卓不群。
冉有:虚慎,很有分寸。
公西:恭有礼,于辞令。
文言现象:一、一多如(1)如或知(,若是)(2)如五六十、如会同(,也许 )(3)如其礼(,表示另提一事,至于)(4)沛公起如(,到⋯⋯去,往)(5)徐公来,孰之,自以不如(,比得上)以(1)以吾一日乎(介,因)(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6)为国以礼(介词,用)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二、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 ,稀罕)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三、词类活用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制服、戴礼帽)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五、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4)尔何如(即,尔如何)2、状语后置句(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浴乎沂,风乎舞雩参照说明:1 曾皙 (xī):名点。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注音及翻译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注音:
zǐ lù zēng zhé rǎn,yǒu gōng xī huá shì zuò。
翻译:
子路、曾参和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扩展:
公西华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大弟子,字子路。
他既是孔子的门生,又因其才学出众而被孔子器重,被赞誉为“朱门备酒迎金客,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才子。
在《论语》中出现次数较多,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内容往往触及经世之智,言行举止充满智慧与卓越。
他的句子通常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极具启示性。
曾参是孔子的一位徒弟,字子罕。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有着较高的道德要求,忠诚于孔子思想教育。
在《论语》中,他多次向孔子请教,也多次表现出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精通和阐述。
他的言论以思辨为主,富有哲理和洞见。
哲冉是孔子门下一位较为晚入门的学生,字子夏。
虽然进门时间较晚,但学问甚深,具有强烈的自学精神和求知欲望。
他积极学习,不断进取,也是孔子最为宠爱的弟子之一。
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虽然不
是很多,但他的言行也都充满了智谋和聪明才智。
子路曾哲冉这三位孔子门生,都在孔子门下历时不短的时间,受到了
孔子思想教育的深刻影响。
在《论语》中,他们都是孔子思想的忠实
传承者,对儒家学说的传统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