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起承转合:这是古诗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四个字,概括了整个诗歌的布局。
起,
即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承,即承接上文,使诗歌内容连贯;转,即转换,使诗歌波澜起伏;合,即结尾,要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押韵:押韵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富有节奏感。
押韵通
常分为韵和仄韵,根据诗歌的格和韵律来安排。
3. 对仗:对仗是古诗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精炼、富有韵味。
对包括
名词对仗、动词对、形容词对仗等,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来安排。
4. 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社会、人生事物,表达、思想
和哲理的过程。
意境可以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营造。
5. 修辞:修辞是古诗的语言艺术,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常用的修辞
手法包括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
6. 节奏:节奏是古诗的音乐美,诗歌更加具有韵律感。
可以通过平仄、节拍、速度
等来创造不同的节奏效果。
7. 格律:格律是古诗的,可以使诗歌更加符合韵律和格律要求。
不同的古诗流派有
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七绝、五绝、律诗等。
诗歌形式知识:现代诗里常见诗句结构有哪些现代诗是指二十世纪末以来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开放性、自由性和多元化。
在现代诗中,诗句结构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包括了常见的句子、断句、独立成句的词语、定语从句、并列句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现代诗里常见的诗句结构。
1.句子结构句子结构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其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情感词等构成。
这种结构形式主要强调完整的语句,能够表达出作者完整的思想和意境。
例如:突然秋空,预示着离别在淡淡的月色下,我们相视着往事涌上心头默默地,我们已成陌路人2.断句结构断句结构是现代诗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主要是通过断句来表现出诗歌节奏和韵律感。
断句的位置、长度和数量等都会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细雨如愁的记忆竖琴轻轻的弹奏那么失落像窗外被吹乱的黄叶3.独立成句的词语在现代诗中,有时候会出现独立成句的词语,这种结构形式常常用于表现特定情感或象征意义。
例如:躊躇落花寂静4.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一种用于描述名词或代词的句子结构,其主要作用是紧跟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进一步说明其性质或特征。
在现代诗中,定语从句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观、人物特点等方面。
例如:山峰高立的地方,那群自由的鸟儿在高歌自然的和声抚慰了我压抑的心灵5.并列句并列句是现代诗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成对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表达出不同的意义或信息。
并列句可以强调诗句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对立性,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清风拂面,花香浓郁我在这春夜,在这花海中等待总的来说,现代诗里常见的诗句结构十分丰富多样,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但无论哪种结构形式,都需要表达出完整的意义和信息,保持韵律和节奏的协调。
因此,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结构形式,才能写出更加出色的现代诗歌作品。
诗歌结构知识点总结一、诗歌的基本结构1. 诗歌的形式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运用艺术加工的文学形式。
它以一定的音韵和节奏组织表达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诗歌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韵文是以韵脚为主要特征并且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散文则是以抒情为主要特征,并且具有自由度较大的表达,没有规定的韵脚和节奏。
2. 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指诗歌在语言与韵脚结构上的组织形式。
节奏是诗歌的骨架,是诗歌音响美的基础。
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句子的长短、音节的重复、韵脚的运用等来体现。
3. 诗歌的韵脚韵脚是指诗歌中的音韵结构,是由同音节所组成的。
韵脚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音律美,是诗歌语言的一种艺术手段。
常见的韵脚有押韵、叠韵、寓韵等。
4. 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指诗歌使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诗歌的语言需要具有诗意,也就是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歌语言的使用需要注意形象语言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二、韵律的运用1. 诗歌中的音乐性诗歌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通过句子的长短、韵脚的运用等,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使得诗歌更加动听。
2. 韵脚的运用韵脚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通过不同的韵脚排列,可以形成诗歌的韵律美。
常见的韵脚有押韵、叠韵、对仗、绕口等。
3. 篇章的分布诗歌中的篇章可以通过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来组合,使得整个诗歌具有韵律美。
可以通过重复、回环、摹拟等方式来加强诗歌的韵律感。
三、形象的描绘1. 比喻的运用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段,通过比喻可以表达诗歌的内在含义,增强诗歌的形象感。
2. 拟人的表达拟人是指用人的属性来描绘自然界的事物,能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3. 夸张的手法夸张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四、节奏的运用1. 句子的长短诗歌中的句子需要具有韵律感,可以通过句子的长短来营造节奏感。
2. 音节的重复音节的重复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歌结构特点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
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先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势。
(4)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
(5)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诗歌的结构诗眼举例1. 诗歌结构。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承接首联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因为怨恨离别,听到鸟鸣更加惊心。
这里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描写眼前之景转换到对战争时间的叙述以及对家书的渴望。
烽火已经连续燃烧了三个月,这表明战争持续之久,而在这种情况下,一封家书显得无比珍贵。
这两句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战乱联系得更加紧密。
-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又回到自身的形象描写。
因为忧愁,头发越来越稀疏,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这个结尾通过诗人自身外貌的变化,再次强调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 诗眼。
1. 诗歌结构。
-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描写,先写眼前的山和日,再写远方的黄河入海的景象,画面感极强。
-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哲理的升华。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种从写景到说理的结构转换非常自然,前两句的景色描写为后两句的哲理表达提供了铺垫。
2. 诗眼。
- 此诗的诗眼是“穷”字。
“穷”在这里有追求、探寻到尽头的意思。
诗人想要穷尽千里的视野,这种对广阔视野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因为有了这个“穷”字,使得后两句的哲理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说登楼看景的事情,更是在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有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志向。
诗歌写作的五种常见结构形式及其运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在诗歌创作中,结构形式的选择对于表达和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诗歌写作中五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并探讨它们的运用方法。
一、押韵结构押韵是诗歌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通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音韵,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哀”与“回”、“下”与“来”形成了押韵的效果,使整首诗更加韵味十足。
二、对仗结构对仗是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相似的语法结构,以达到平衡和呼应的效果。
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流畅和优美。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抚琴复长啸,壮怀激烈犹存。
”这里的“抚琴”与“壮怀”、“长啸”与“激烈”形成了对仗的结构,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凝练。
三、排比结构排比是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或相似的句式,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诗歌更加有力和引人入胜。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雨巷》中写道:“我是一个人,在这人的世界里。
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
”这里的“我是一个人”形成了排比的结构,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四、倒装结构倒装是指在诗句中改变语序,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倒装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方式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和“一岁一枯荣”采用了倒装的结构,使整首诗的形象更加鲜明。
五、象征结构象征是指通过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例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秋风颂》中写道:“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这里的“秋风清”和“秋月明”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凄凉,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意境。
以上是诗歌写作中五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及其运用方法。
诗歌结构一、篇章结构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结构技巧:技法解密: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情后景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景语作结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铺垫照应、层层深入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如何体现主旨以小见大对比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高考真题回放】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⑴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07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小试牛刀】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答案:1、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倒装)2、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叠词)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重章叠句)课内探究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