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章法结构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31
绝句的“章法”分析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
“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
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
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
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
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
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
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
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
“目”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
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
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一句一绝前人所说的“—句一绝”即每句写—个景。
例一: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第三四句分别写了两个近景燕子衔泥飞上画梁和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四句诗合起来又成了—幅春景图。
例二:杜甫的《漫成—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照应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例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夜引弓”把箭射出去了,射到哪里去了呢?后面作了回答:“没在石棱中。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例一: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
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
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