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中间句或转承句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或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名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作者:高秀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11期以往,我们在理解诗歌时,经常强化诗歌的形象、语言、手法和思想内容等几个考点,在讲授时一般按照题材分专题讲授,归纳不同题材常见的意象,手法,风格,思想内容等。
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诗词的结构,诗词虽然是高度凝练的文章,但毕竟是文章,也由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构成,所以把握诗词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
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是文章的开头,一般紧承题目,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便是起,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
“承”是承接,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
“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宕开一笔,看似与上文疏远了,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
“合”是结尾,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就是和前文合。
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闻潮(起)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观潮(承)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宽。
背景(转)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潮景(合)第一联“起”,交代事件的发生,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第二联“承”,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气势豪壮。
第三联“转”,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钱塘宽阔。
诗歌结构(用)一、引言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诗歌的结构。
诗歌结构是指诗歌作品中音韵、韵律、节奏、押韵等要素的组合和呈现方式。
了解诗歌结构对于欣赏和创作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诗句与诗行1、诗句的定义诗句是诗歌中的基本单位,是由若干个字组成的一行文字。
一个诗句通常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诗行的定义诗行是诗歌中的排列单位,由若干个诗句组成。
诗行的长度不固定,可以是一句、两句或更多。
三、韵律与节奏1、韵律的作用韵律是指诗歌中相同或近似的音节的重复出现。
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魅力,使诗歌更加动听。
2、节奏的作用节奏是指诗歌的音节组织方式和节拍的有节奏感。
节奏能够赋予诗歌以生动的韵律感,使诗歌有一定的节奏感。
四、押韵与音律1、押韵的定义押韵是指诗歌中末尾音节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通过押韵,诗歌可以增加韵味和美感。
2、音律的作用音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编排和组合方式。
音律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动听和优美。
五、诗的结构类型1、诗句间的结构关系诗句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紧密结构、散体结构和松紧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关系会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2、诗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诗行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对偶结构、并列结构和转折结构等。
通过结构关系的变化,诗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请参阅附件文档。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是指的意思。
2、法律名词2:注释:是指的意思。
(依此类推,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相应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诗歌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诗歌结构是指诗歌中的形式和布局。
它可以影响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义。
以下是诗歌结构的几个特点及其作用。
1. 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结构的基本元素。
通过选择特定的音节和重音模式,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韵律和节奏可以提升诗歌的美感,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2. 押韵方案
押韵是指诗句中重音音节之间的音韵相似,是诗歌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特点。
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感,使诗歌更加凝练和易于记忆。
不同的押韵方案也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3. 行与节
在长诗或史诗中,诗歌结构通常包括行与节。
行是诗歌中的一个独立单位,由一行或多行组成。
节则是由若干行组成的更大的单位。
通过行与节的组织,诗人可以展现更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思想发展。
4. 重复和变奏
重复是诗歌结构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可以强化表达的效果。
变奏则是对重复进行改变和发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重复和变奏可以增强诗歌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5. 图像与隐喻
诗歌结构也可以通过图像和隐喻来传递意义。
通过组织和排列图像与隐喻,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意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寓意。
通过以上的特点,诗歌结构可以为诗歌赋予韵律感、增强表达力、丰富意义、打造形象和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它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诗歌带来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诗句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结构和内容是诗歌的核心,它们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其次,诗句的语言特点是简洁而富有意象,它们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此外,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最后,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总之,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具有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特点,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文学形式与结构诗歌是一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韵律、押韵和节奏等手法,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
本文将从诗歌的文学形式和结构两个角度来探讨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一、诗歌的文学形式诗歌有着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有所不同。
首先,诗歌以鲜明的抒情性为特征,常常通过感情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诗歌更注重语言的美感,追求形象的深刻与精练,通过谐音、对仗、排比等手法增强表现力。
此外,诗歌注重意象的塑造,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诗歌的语言使用可以是直抒胸臆的自由诗,也可以是严格的韵律押韵的格律诗。
自由诗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不拘泥于格律的限制,可以自由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
而格律诗则在一定的音韵规则下进行创作,有固定的节奏和押韵,使作品更加饱满和规整。
二、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结构是指作品从整体到细节的组织方式,包括诗歌的篇幅、章节、韵律和押韵等。
在传统格律诗中,诗歌常常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节构成。
每个节都具有独特的格律和押韵规则,形成了整首诗的结构框架。
而自由诗则没有固定的结构要求,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是构成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顺序、长度、重音等方面的安排。
诗歌中的韵律可以使作品更富有音乐感,并增强诗歌的记忆性和表现力。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最后一个或几个音节的音韵相同或相似,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此外,诗歌的结构还包括诗句的长度和排列方式。
诗句的长度可以是较短的短句,也可以是较长的长句。
短句多用于表达简练的想法和情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而长句则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和意象,更加细腻和流畅。
诗句的排列方式可以是并列、对偶、层叠等,不同的排列方式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阅读体验。
总结起来,诗歌的文学形式与结构共同构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以其精巧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悟和鲜明的情感抒发,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