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结构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8
古代诗歌结构技巧总结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丰富多样,运用巧妙的语言和形式,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本文将总结古代诗歌常用的结构技巧,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古代诗歌的常用结构形式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五代十国时期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之一。
它由四行构成,每行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五言绝句既有节奏感,又能表现深远的情感,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人生感慨等。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比五言绝句稍长,每行七个字,总共二十八个字。
它的节奏较慢,能够表达更为沉郁的情感,常用于表达哲理和深思。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律诗律诗是唐代盛行的一种诗歌形式,与绝句相比,律诗要求更多的平仄、韵脚和对仗。
律诗常常有规定的字数限制,如五言律诗一般要求每首诗十言,七言律诗一般要求每首诗十四言。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首律诗通过充分运用对仗和平仄,表达了岁月更迭、生命轮回的主题。
4. 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征,常常表达爱情、离别等主题。
词在结构上较为灵活,可以自由运用开头、回环、对仗等技巧。
例如《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这首词通过四句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歌词主角长恨和才子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二、古代诗歌结构技巧的作用1. 节奏感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够赋予诗歌以韵律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性,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不论是五言绝句的爽朗,还是律诗的庄重,都为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2. 表达深远情感古代诗歌常用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来源于醉月诗苑。
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诗歌结构技巧归纳总结高中诗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其结构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高中时期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时期,通过总结和归纳诗歌结构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歌。
本文将综合探讨高中阶段常见的诗歌结构技巧,以供参考。
一、押韵和节奏押韵和节奏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歌通过使用押韵和节奏来增强其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高中时期,我们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韵脚和节奏形式,如押韵、叠韵、押头韵和押尾韵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诗歌的节奏感,通过使用不同的音节和重音来打造出诗歌独特的韵律。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学习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修辞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布局是指诗歌整体的组织形式。
在高中时期,我们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抒情诗、叙事诗、哲思诗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结构布局,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意象和比喻意象和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高中阶段,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对意象的感知能力,并学会使用比喻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通过运用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我们可以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
五、诗歌体裁高中时期,我们将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如四行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不同的诗歌体裁有着不同的格式和要求,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不同的诗歌体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六、情感表达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高中时期,我们应该学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无论是喜悦、忧伤还是愤怒,我们都可以通过运用适当的诗歌技巧来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同身受。
总结:高中时期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时期,通过掌握和应用诗歌结构的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押韵和节奏、修辞手法、结构布局、意象和比喻、诗歌体裁以及情感表达,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而要写好一首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下面是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结构1. 诗歌形式:诗词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绝句、律诗、古体诗等。
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和情感选取合适的诗歌形式。
2. 韵律把握:韵律是诗词的重要元素,要注意字句的平仄、对仗与押韵,使整篇诗词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3. 分段布局:诗词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或节,每段落可以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
在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诗词整体结构合理有序。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给诗词赋予生动的画面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要注重捕捉自然界的细节和变化,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
2. 情感表达:诗词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
写作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词语选择,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意象运用:诗词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符号,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变得具体形象化。
要注意比喻和拟人的运用恰到好处,不要过度使用。
2. 对偶与借代:对偶和借代是诗词中用于平衡与变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应和借来的手法,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映像力。
3. 反复与排比:反复和排比是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感。
要注意反复和排比的运用要合理,不要过度使用。
四、艺术创新1. 诗句延展:在写作中,可以选择延展诗句的方式,即在句子中间加入逗点或其他的停顿标点,以延长诗句的感觉。
这样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 断句突破:断句是诗词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突破传统的断句方式,选择不同的断句点,使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更加独特。
3. 语言创新:诗词的语言可以有新的表现形式。
诗歌的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
2. **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 **先景后情**: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4. **画龙点睛**: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
点睛之笔常用在诗词的结尾。
总的来说,诗歌的结构技巧有助于诗歌更紧凑、有序和富有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诗歌的结构技巧的信息,建议咨询文学教授或阅读诗歌书籍。
古代诗词结构技巧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结构技巧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承转合:这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结构模式。
“起”即开头,引入主题;“承”承接上文,深化主题;“转”转折变化,拓宽意境或转换视角;“合”结尾收束,点明题旨或抒发情感。
2.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 对仗工整:特别是律诗和绝句中非常注重对仗。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且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美感。
4. 反复咏唱: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或句,来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或强调某个主题。
5. 意象叠加:通过描绘多个具体的意象来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感,使读者在多个感官层面产生共鸣。
6. 倒叙、插叙: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阅读的层次感。
7. 以景生情、以景作结:以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 字音、字义双关:利用汉字的音节和多义性,创造出双关的效果,使诗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9. 叠词、拟声词运用:通过模仿自然的声音或反复使用某个词,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
10. 留白:有意在诗词中留下一些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填补和解读,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结构技巧,它们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诗歌的结构技巧考点
诗歌的结构技巧是指诗歌作品在形式和组织上的技巧和手法。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
1. 押韵:诗歌中的押韵是指相邻的单词或词组在音韵上产生的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常见的押韵形式有完全押韵、偶韵、交叉押韵、间隔押韵等。
2. 格律:格律是指诗歌中诗句的长度、数量、音韵等方面的规定。
常见的格律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平仄:平仄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音调高低。
平仄有平声和仄声之分,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句的节奏更加优美、和谐。
4.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韵脚或词语之间形成的平行或对称的关系,包括平行对仗、对称对仗、交叉对仗等。
5. 篇章结构:诗歌的篇章结构是指整首诗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包括开头、发展、高潮、转折、结尾等部分的安排。
6. 意象和比喻:意象和比喻是指诗歌中通过形象的语言和比较的手法来传达诗人的感情和主题。
意象和比喻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句式和文体:诗歌中的句式和文体是指诗句的结构和整体风格。
常见的句式包括直接陈述法、排比句、倒装句等。
常见的
文体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写景诗等。
要掌握诗歌的结构技巧,需要多读经典的诗歌作品,研究其中的押韵、格律、平仄、对仗、意象和比喻等语言手法,同时也需要多进行写作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诗歌结构技巧归纳总结论文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和韵律组合传达情感和思想。
其中,诗歌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构建方式,它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就诗歌结构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诗人更好地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
一、押韵与押韵形式押韵是诗歌中最为普遍的结构技巧之一。
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
在选择押韵时,诗人可以考虑使用完全押韵或部分押韵,使诗句更加流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灵魂,能够决定诗歌的整体感觉。
常见的节奏有快慢、稳定、起伏等,而韵律则与句子的音节和重音有关。
诗人可以通过刻画节奏和韵律,让诗歌具有动感和律动性。
三、诗句长度和排列方式诗句长度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诗歌的形式美。
短句能够传达简洁、明快的感觉,适合表达强烈的情感和快节奏的场景;长句则能够展开情节、阐述主题,具有渲染氛围和细腻描写的作用。
同时,不同的排列方式,如并列、重述、倒装等,可以帮助诗人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
四、句式结构和抒情手法句式结构和抒情手法直接关系到诗歌的表现力。
诗歌中多变的句式可以使诗人在形式上与我们对话,表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可以帮助诗人创造意境和修辞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五、意象和象征意象和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技巧。
通过细腻而富有意境的意象描写,诗人能够让读者产生视觉和感官的冲击,进而深入传递情感和思想。
同时,象征物也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六、结构与内容的统一诗歌的结构应当与诗歌的主题和内容相统一。
结构的优雅和有机性可以使诗歌更加协调一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
综上所述,诗歌结构是诗歌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押韵、节奏、韵律、诗句长度和排列方式、句式结构、抒情手法、意象和象征以及结构与内容的统一等方面的使用和运用,都能够帮助诗人打造独特而优秀的诗歌作品。
古代诗歌结构技巧总结
古代诗歌结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通常遵循特定的格律,如五言、七言、律诗等。
每一种格律都有其特定的音节和押韵规则,诗人需要根据格律的要求来构思和写作诗歌。
2. 对仗和押韵:古代诗歌注重对仗和押韵,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诗人需要在构思诗歌时注意句子之间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加优美和流畅。
3. 比兴和象征:古代诗歌常常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人物、情感等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需要善于运用比兴和象征,使诗歌更加富有意境和深刻。
4. 用典和修辞:古代诗歌常常运用各种典故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排比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人需要善于运用用典和修辞,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结构技巧主要包括格律、对仗和押韵、比兴和象征、用典和修辞等方面,诗人需要在写作诗歌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创作出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作品。
古代诗词鉴赏一般考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内容,思想感情、赏析诗句,但2011年有四个省考了结构,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并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
(2分)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江苏卷: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7.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四.(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诗歌专题(篇章结构)(一)篇章结构总括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诗歌的结构还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重要分为三种类型: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二)技巧方法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三)技法分解: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a重章叠句 b铺垫照应、层层深入 c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3、过渡(即承上启下)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5、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古诗词主旨的体现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a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b卒章显志 c以小见大 d对照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四)高考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五)巩固练习1、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前三句极写越王战胜后的盛况,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极写眼前的衰败和凄凉;这样,在结构上,前后对比鲜明(由古及今),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2、舟中晓望①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
②舳舻,一种方长船。
“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
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标,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
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①。
锦帽貂裘②,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③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注:①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②锦帽貂裘: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③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层意思。
④天狼: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当时常侵入宋边境的西夏。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下片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上片以描述为主,主要描写了一幅热烈、豪壮的出猎场面;下片重在抒情,尤其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愿望。
上片的记叙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充分地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