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翻译高超
- 格式:ppt
- 大小:905.50 KB
- 文档页数:41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Total of 802翻译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翻译又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透过某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去观察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我们会发现翻译活动的本质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有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烙印。
1 社会背景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时候涌现出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西方书籍,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挽救濒临灭亡的中国。
1.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西方典籍和思想,这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因而开始翻译西方的书籍,传播先进的思想。
当时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是林则徐,他派人翻译了一些西书介绍西方各国知识。
除此之外,魏源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其科学技术层面,其落后的根本还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派主张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以便培养买办和外事翻译人员。
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学习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旨在培养精通外语、了解西方知识的人才,为中国政治和经济服务。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为翻译西方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维新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形势岌岌可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要求中国变法自强,联合起来抵御外侮。
那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取得了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因而在维新时期,中国十分重视翻译,不但翻译西方书籍,还翻译了大量日本的书。
中西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五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唐宋佛经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文学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唐代——宋代
安世高最早的佛经翻译家,直译派始祖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译。
”
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无不翻原则)
明末清初:耶稣会教士科学传教,儒教合一科技翻译高潮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严复(信达雅,物竞天择)梁启超林纾(介绍西方文学作品第一人)五四新闻学运动:鲁迅,钱钟书(神似化境)霍秋白,梁实秋,曹静华,朱生豪,傅雷
改革开放:引入西方翻译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西方翻译史
2000多年前,72名犹太学者公元前三十几翻译圣经旧约全书七十子希腊文本
维乌斯荷马史诗奥德赛,
六次翻译高潮:
1.罗马帝国强盛期介绍希腊戏剧到罗马
2.罗马帝国中后期宗教作品翻译
3.中世纪中期希腊典籍阿拉伯语→拉丁语
4.文艺复兴
5.十七世纪后半-二十世纪前半古典作品和近现代作品翻译
6.二战后范围扩展至法律,科技,经济商业等,出现专门的翻译高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