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74
放鹤亭记主题思想【散文名作《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的主题思想〗在苏轼笔下,张山人的形象是作了艺术加工的,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在《放鹤亭记》最后的“放鹤”和“招鹤”两歌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
张山人是这样超凡拔俗,飘飘欲仙,有如野鹤闲云,过着比“南面而君”的皇帝还要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这正是苏轼在《放鹤亭记》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放鹤”、“招鹤”两歌音韵和谐,抒情婉转,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传诵。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放鹤亭记》的主题和意义•学习体会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艺术成就•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课《放鹤亭记》阅读与理解内容:介绍《放鹤亭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方法: - 教师讲解唐代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要素。
- 辨析文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第二课唐宋八大家风格鉴赏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差异点。
方法: - 教师讲授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 学生就不同的文学流派分组讨论与研究 - 学生分享不同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创作特点。
第三课散文写作探究内容:探求散文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实践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方法: -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学生撰写一篇短篇散文,体现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文风。
-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实践第一课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放鹤亭记》,结合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分析和理解全文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 概括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2. 分析叙述方式和文学技巧对作品的影响 3. 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第二课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撰写比较分析报告,就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 详细介绍各位大家的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作品的文艺特色和创作技巧,探究其独具的艺术价值。
3. 对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的特点。
第三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后,撰写短篇散文,要求: 1. 立意新颖,文风独特,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思辨深度; 2. 采用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放鹤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
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
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放鹤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放鹤亭记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第一篇: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放鹤亭记知识点整理《放鹤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与友人在放鹤亭中欣赏荷花的美景,并借此抒发了他对美景、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此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辅以对时空背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等方面的描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将对该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文学经典。
一、时代背景《放鹤亭记》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主要是在大唐王朝这样一个统治强盛的政权下建立的。
在唐朝的文化领域里,诗歌曲赋等文学作品得到了蓬勃发展,白居易也是唐代文学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人物。
二、自然景物《放鹤亭记》中的自然景物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对欣赏荷花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白居易描写荷花色彩斑斓、香气扑鼻,婉转动人,给人以视觉、嗅觉、情感多方面的感受。
同时,文章还描绘了放鹤亭的环境,水润青葱的草地、满目苍翠的松林、远处青山绿树,为文中情节提供了背景。
三、人物形象文章中刻画了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白居易自己,一个是他的友人孟浩然。
通过对白居易和孟浩然的形象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两位文人的风度和交情。
白居易被描写成一个富有感慨和思索的文人,有着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思考;孟浩然则是一个豁达开朗、心胸宽广的诗人,他享受自然的美好,与白居易互动温馨,彰显出两位好友之间的情谊。
四、文学手法作为一篇散文,白居易的《放鹤亭记》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融合了细腻的叙事与抒情的表达。
作者采用了描摹的手法,将放鹤亭和荷花的美好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展示出文学家对美的高度敏感和对生命的珍爱。
此外,该篇文章还有精致的描写和对词语、对比、伏笔等技巧的运用,构造了一幅图画般的美好景象,引人入胜。
《放鹤亭记》以跳跃的描述方式、精细的描摹、丰富的情感抒发、精巧的技巧运用等方面,极富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读者若能仔细阅读,领略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美、人文情和精神风貌,必将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西山为什么不可以久留——浅谈《放鹤亭记》及处理方法作者:胡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目前语文界对苏轼的《放鹤亭记》存在着误读和简单化约的倾向,认为文章体现了苏轼的隐居思想。
然而暂且不说苏轼思想的宏博开放,出儒入道,浸染佛禅,即便是从文本中就可以看出逻辑上的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这一矛盾入手,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教学活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进苏轼作此文时复杂的内心。
关键词:鹤西山出世入世儒道苏轼的《放鹤亭记》选自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的散文。
尤其《放鹤亭记》的结尾,苏轼为隐居的张天骥作了《招鹤》和《放鹤》歌。
其中《招鹤》歌云:“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这一句化用了《楚辞·招隐》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在《楚辞》中,山中的环境是“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般的森然恐怖,所以希望隐士离开让人魂悸魄动的山林,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
而在《放鹤亭记》中,通过“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等句我们发现,在西山总是出现鹤飞翔舞动的身影,因此西山的生活应是飘逸洒脱、隐逸超凡、自由独立的,那么逻辑上的问题就出现了:西山的生活如此自由,为何“西山不可以久留呢”?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生都曾问过这个问题,然而大部分解释都过于牵强,难以自圆其说。
目前语文界对《招鹤》和《放鹤》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的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
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另一种认为东山为隐居之庐,谓隐居;西山谓入世为官,仕途维艰,吉凶难以预料。
应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
这两种观点结论一致,却是建立在对西山的矛盾性理解的前提上。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