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麻醉科术中低血压处理策略在麻醉科术中,低血压是一个常见但又严重的并发症。
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功能受损、组织灌注不足等严重后果,因此有效的低血压处理策略对于麻醉科术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
一. 低血压的定义和诊断低血压是指患者在麻醉科术过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者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Hg的状态。
针对低血压的处理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诊断低血压需要通过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生理指标,并结合患者的症状来综合判断。
二. 低血压的处理原则针对低血压的处理,在保证麻醉科术的同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提供足够的有效循环容量:通过静脉输注平衡液等液体来扩充血容量,提高有效循环容量,从而增加组织灌注压。
2. 优化血氧供应:麻醉科术过程中低血压可能导致组织缺氧,因此需要保证患者的血氧供应充足,可通过提高吸氧浓度、辅助通气等方式来维持血氧饱和度。
3. 维持心脏功能:通过药物等方式增强心脏收缩力,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保证血液循环的稳定。
4. 快速纠正原发病因:麻醉科术中低血压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失血、过度麻醉等,需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及时纠正。
三. 低血压的药物治疗在低血压处理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常用的药物包括:1. 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能够收缩血管,提高血管张力,增加血液循环系统的血压,从而改善低血压状态。
2.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脏排血量,起到增加血压的作用。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能够收缩血管,提高血压。
4. 输血:对于麻醉科术中的失血导致的低血压,输血是一种有效的处理策略,可以迅速补充丢失的血液量,提高血压。
四. 基于原发病因的特殊处理策略在处理麻醉科术中的低血压时,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因可以选择特殊的处理策略,如:1. 失血性低血压:针对失血导致的低血压,需要迅速止血,并及时输血,补充体液。
XXXX医院
控制性低血压管理规程
一、目的
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手术野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五“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的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容易发生大出血的手术和创面较大且出血难以控制的手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由麻醉医师在麻醉期间施行控制性低血压措施。
三、职责
1.经治医师
负责提出实施控制性低血压的申请。
2.经过培训且技术熟练的麻醉医师
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的实施。
3.输血科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
负责提供控制性低血压的咨询服务。
四、管理要求
1.定义控制性低血压是指在某些手术麻醉期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有意识地使患者暂时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血压状态,以达到减少术野出血及异体输血的一种方法。
2.严格掌握控制性低血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是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到一定水平,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面相应减少,避免输血或使输血量降低,并使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一、术中控制性低血压主要应用于①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如头颈部、盆腔手术;②血管手术,如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颅内管血畸形;③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如癌症根治、髋关节断离成形、脊柱侧弯矫正、巨大脑膜瘤、颅颌面整形;④区域狭小的精细手术,如中耳成形、腭咽成形。
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实施具有较大的难度,麻醉工程师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
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或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仔细衡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利弊后再酌性使用。
三、实施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应尽可能采用扩张血管方法,避免抑制心肌功能、降低心输出量。
四、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时,必须进行实时监测,内容包括:动脉血压、心电图、呼气末CO2、脉搏、血氧饱。
临床输⾎技术规范临床输⾎技术规范第⼀章总则第⼀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献⾎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管理办法》(试⾏)制定本规范。
第⼆条⾎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医技⼈员应严格掌握输⾎适应证,正确应⽤成熟的临床输⾎技术和⾎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和⾃体输⾎等。
第四条⼆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的输⾎科(⾎库),负责临床⽤⾎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配⾎和其他科学、合理⽤⾎措施的执⾏。
第⼆章输⾎申请第五条申请输⾎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者⾎样于预定输⾎⽇期前送交输⾎科(⾎库)备⾎。
第六条决定输⾎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的不良反应和经⾎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治疗同意书》⼊病历。
⽆家属签字的⽆⾃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病历。
第七条术前⾃⾝贮⾎由输⾎科(⾎库)负责采⾎和贮⾎,经治医师负责输⾎过程的医疗监护。
⼿术室的⾃⾝输⾎包括急性等容性⾎液稀释、术野⾃⾝⾎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压等医疗技术由⿇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条亲友互助献⾎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动员,在输⾎科(⾎库)填写登记表,到⾎站或卫⽣⾏政部门批准的采⾎点(室)⽆偿献⾎,由⾎站进⾏⾎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液成分去除、⾎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科(⾎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案并负责实施,由输⾎科(⾎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型患者,应采⽤⾃⾝输⾎、同型输⾎或配合型输⾎。
第⼗⼀条新⽣⼉溶⾎病如需要换⾎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家属或监护⼈签字同意,由⾎站和医院输⾎科(⾎库)提供适合的⾎液,换⾎由经治医师和输⾎科(⾎库)⼈员共同实施。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许多情况和疾病需要控制性降压:1.复杂大手术、术中出血可能较多、止血困难的手术:例如神经外科手术、大型骨科手术如全髋关节成形术或复杂的背部手术、动脉瘤切除手术、巨大肿瘤的手术及头颈手术等。
2.显微外科手术、要求术野清晰的手术:例如中耳手术、不同类型的整形外科手术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等。
3.宗教信仰(例如耶和华见证会)而拒绝输血的患者。
4.无法确保可以进行大量快速输血的技术或有输血禁忌证的患者。
5.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内压过度升高,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者。
二、禁忌证每位患者器官灌注情况均需要个性化评估,并且现今有更好的药物、更严密的监测和更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控制性降压,其禁忌证已较前放宽。
但仍要考虑许多相对的禁忌证。
如:1.重要脏器实质性病变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
2.血管病变者周围血管病变、冠脉疾病、肾血管疾病及其他器官灌注不良。
3.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
三、特殊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问题对于有长期严重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应慎重。
如前所述,高血压患者降压前进行良好的抗高血压治疗,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
只要措施得当,控制性降压可安全用于这些高血压患者,并非是控制性低血压的绝对禁忌证;但术前未经药物控制血压者则难保安全。
此外还应注意,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能会与控制性低血压药物及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并且高血压的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而对血管扩张药和抗肾上腺素能药物更敏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需多方面考量。
心肌坏死或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应否进行控制性低血压是有争议的。
熟练掌握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监测,许多冠状动脉患者是可以进行控制性降压的。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大脑血管瘤手术中,钳夹或结扎血管瘤时施行控制性低血压在理论上可降低血管瘤破裂的倾向。
开颅前无论增加MAP或降低ICP将增加动脉瘤的跨壁压力(MAP-ICP)可能增加囊壁张力及跨壁压力而发生破裂危险。
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压现在叫控制性低血压,其概念首先由Cushing 等1917提出,1946年由Gardner 等应用到临床。
近年来应用联合降压药物与技术方法, 例如硝酸甘油和异氟醚更为普遍接受。
【定义】:控制性低血压是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 将收缩压降低至80至90mmHg 或者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至50~65mmHg 左右,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降低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失血,改善术野的环境,减少输血,使手术期的安全性增加。
近年来关于输血有机会获得传染性疾病及血液保护的概念己被普遍接受,使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应用比过去更受重视。
第1节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一、维持血压的主要因素(一)心输出量( CO),(二)总外周血管阻力(TSVR),(三)血液容量(Blood Volume),以及血管壁弹性和血液的粘稠度。
机体在相对稳定情况下平均动脉压(MAP)可用心排出量乘总外周血管阻力(TSVR)即 : MAP = CO × TSVR依照此理论, 如能将总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保持心输出量不变情况下可达到降低血压目的.(四)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的调控与交感系统的抑制, 以及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包括: 麻醉药,镇静药等的降压作用皆与神经功能调节有关。
二、血管系统人体的血管分为: 动脉 (阻力血管)、静脉(容量血管)和毛细血管。
小动脉具有丰富的平滑肌,受胸、腰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和内分泌激素、药物等的影响,血管舒张或收缩变化较明显,对血压的调控起重要作用。
三、正常人体总血容量约 20%血液分布于动脉血管,10%分布于微循环,其余70%分布于静脉血管。
动脉血管称之为阻力血管系统,静脉血管称之为容量血管系统。
因此,静脉血管张力的改变对血容量有很大影响。
如果静脉血管扩张,过多的血液滞留于静脉系统,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血量随之降低,血压亦可下降。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医学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医学引言: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在手术中起到镇痛、麻木和使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作用。
其中,正常的血压水平对于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调控十分重要。
近年来,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医学。
一、控制性降压的定义和原理控制性降压是指在麻醉过程中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控制病人的血压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其原理是通过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或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水平。
这样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改善术区的视野、降低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二、控制性降压的适应症1. 面部手术:面部手术如颌面外科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需要较长时间,术区较为复杂,控制性降压可减少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2. 颅脑手术:颅脑手术需要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脑组织。
通过控制性降压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3. 神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会涉及到脊髓、脑干等重要结构,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手术中的损伤。
4. 心外科手术:心外科手术对血压的要求较高,通过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心脏负荷。
三、控制性降压的方法1. 药物控制:通过应用降压药物如硝酸甘油、阿托品、酮洛芬等来降低血压水平。
2. 控制呼吸:通过控制病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改变气道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3. 远红外热疗法:通过外界输入的红外线能量,改变人体的血流动力学,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4. 局部神经阻滞:通过局部神经阻滞,减少术区的神经传导,降低术中压力,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四、控制性降压的注意事项1. 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需要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对患者身体的损伤;2. 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3. 控制性降压应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和身体状况,避免术中的并发症发生;4. 如果患者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降压,并及时处理。
麻醉学考试资料:控制性降压麻醉学在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和大家一起学习下控制性降压。
1.定义:为了减少某些特殊手术的手术中失血,或降低血管张力,给手术创造良好条件,或使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术中应用各种药物和方法以及调整患者体位,有意识地降低患者血压,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术。
2.控制性降压的要求临床上以肱或桡动脉的平均动脉压(MAP)不低于60 mmHg,老年人不低于80 mmHg为安全限度,以满足机体代谢的最低需求,避免产生缺血缺氧性损害。
3.控制性降压的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1)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如头颈部、盆腔手术。
(2)血管手术,如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颅内血管畸形。
(3)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如癌症根治、髋关节断离成形、脊柱侧弯矫正、巨大脑膜瘤、颅颌面整形。
(4)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如不同类型的整形外科手术、中耳成形、腭咽成形。
(5)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内压过度升高,可能引致严重不良后果者。
(6)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证的病人。
(7)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病人。
(8)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前应用降压,有利于补充血容量及防止高血压危象。
禁忌症:(1)重要脏器实质性病变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2)血管病变者,脑血管病、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外周血管性跛行及器官灌注不良者。
(3)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者。
(4)麻醉医师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
(5)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应仔细衡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利弊后再酌情使用。
(6)70岁。
∙什么是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控制性低血压是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到一定水平,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平行减少,并使术野清晰,减少对神经血管的误伤,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如果控制性低血压应用正确,则可以安全有效的发挥它减少出血、改善手术视野的优点,这样就可以使输血量降低或不输血
内科输血指征
(2)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80克/升,或红细胞比积<0.30时输注。
(3)血小板:血小板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出血表现。
血小板计数<30×109升,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4)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毫升/干克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5)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6)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高血钾症或缺IgA抗原但已有IgA 抗体的患者。
(7)浓缩白细胞: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且抗生素治疗难以控制者。
中性粒细胞<0.5×109/升时输注。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全血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或病人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病人血容量决定。
(2)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带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病人。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60克/升,应考虑输血;
血红蛋白在60~100克/升之间,根据病人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3)血小板,用于病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x109/升,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4)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PT或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病人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病人自身血容量的60%),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紧急对抗华发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
为什么有的病人在输血3毫升后会出现40℃高烧的反应?
据文献报道,有一病人各种情况良好,且正应用着抗生素,但输血3毫升后即出现40℃高烧反应等剧烈的中毒性休克症状。
经调查知是因输入的血己被催
产克雷伯氏菌污染。
此袋血为外地转运血,虽然从采血到发血保存时间仅7天,
但因时值盛夏,气温高,运输途中(12小时)未及时更换冰块,致使细菌繁殖
生长。
事后仔细观察,此血袋外观无破损,肉眼观察血液发现:血球稍发黑,
倒置观察发现有“柳丝”现象。
经细菌培养,血袋中的血及患者血均有催产克雷
伯氏菌生长。
此菌特征为革兰氏阴性,有夹膜,致病力强。
分析此袋血知,催
产克雷伯氏菌在繁殖过程中菌体自溶放出内毒素,而致输血3分钟就出现高烧
等剧烈中毒性休克症状。
由于及时抢救治疗,病人得以转危为安。
但此病例告
戒我们,对外地血液转运,应加强途中管理。
存血箱内应放置温度计,冰块应
及时更换,温度若超过规定存血温度需做细菌培养。
接血及用血人员要仔细检
查血液,发现异常不能使用。
大量输血的原则
有时患者因外伤、出血、手术输血等病情需要,在短期内大量、迅速地输入异体血液,以维持正常生命和生理功能。
输血量通常在500毫升以上,或l000、2000甚至4000~5000毫升,乃至更多。
这样,在短期内患者体内会接受较大量的、不同献血者的血液。
任何一方存在与他人不合的血型抗体,都会在患者体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为了避免不相合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血安全,必须在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进行交互配合试验(交*配血)。
具体方法如下:
(1)ABO系统必须相同。
(2)进行病人与供者之间交互配合试验,应相合。
分为:
①主侧交互配合试验;
②次侧交互配告试验。
(3)献血者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
此项试验可避免献血员之间抗原抗体在病人体内的反
应。
如果不是一次输入,比如第一天输1000毫升,第二天再输800毫升,应第一天做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交互配合试验;第二夭重新取病人血样,再与准备输的800毫升进行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哪些
1)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
(2)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
(3)溶血反应:发生率我国未见完整报告。
1984年欧美溶血反应发生率为1/1400~l /1600,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73%。
(4)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5)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发病率约为002%,男女相等,与年龄无关,也与原发病无关。
(6)输血后紫瘢。
(7)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约50%。
(8)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9)循环负荷过重。
(10)枸橼酸盐蓄积中毒:发生率很低。
(11)肺微血管栓塞。
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研究表明,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的危险性要大的多。
同时,那些伴有严重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各种白血病患者、早产儿和新生儿换血及宫内输血的患者、实体肿瘤和一些外科手术患者,如果近亲输血,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还会更高。
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1、一般输血或血液成分4~30天,平均21天,多数在1~2周发病。
2、表现在面部、手心、脚心出现皮肤红斑和细小斑丘疹,色泽暗红、略高于皮肤,然后可遍及全身,常伴有高热,严重者可发生全身红皮病,形成小水泡和皮肤剥脱。
3、在
出现皮肤皮疹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4、严重病例可出现肝区不适或疼痛、肝肿大、黄疸、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增高。
5、本病多治疗无效,多数患者因全血细胞减少而死于严重感染。
因此,病人的输血治疗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患者亲属互助献血后可由中心血站调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