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9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省**县人民医院 **** 334100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以我院收治的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差异。
结果:在对60例患者进行护理后,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分别为93.33%、96.66%,对照组分别为53.33%、6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所以加强对于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同时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低血压症的发生。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临床治疗手段,术后低血压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心血管介入治疗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要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本文对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每位患者都排除其他干扰性疾病。
随机将这60例患者均分两组,即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5~79岁,平均年龄(46.25±11.23)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进行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34~75岁,平均年龄(42.35±10.25)岁。
60例患者中,实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有28例,实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者16例,实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有12例,实行先心病封堵术者2例,实行射频消融者2例。
急诊PCI术后顽固性低血压1例发表时间:2009-08-10T16:43:52.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导读] 病史:男性患者,70岁,退休工人,因胸闷、胸痛1小时入院。
【中图分类号】R54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047-02病史:男性患者,70岁,退休工人,因胸闷、胸痛1小时入院。
危险因素: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不吸烟。
查体:BP100/60mmHg P100次/分双肺无罗音相关检查:心电图 V1-V5 I avL 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正常心肌酶:CK、CK-MB正常,肌红蛋白684、肌钙蛋白I正常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心功能1级(killip分级)住院用药: 泰嘉300mg 阿司匹林300mg顿服诊疗计划:抗凝、抗血小板、扩冠、同时准备急诊PCI术急诊冠脉造影情况:左前降支开口完全闭塞,右冠正常:PCI过程:6FXB3.5指引导管、BMW导丝首先通过闭塞病变,然后2.5*15mmMAVERICK通过闭塞处,远端TIMI血流1级,冠脉内缓慢推注替罗非班10ml、并静脉滴注6ml/h维持。
再球囊扩张LAD近段,远端血流TIMI3级:沿LAD开口于近段植入3.0*28mm国产药物支架,即刻效果满意,远端TIMI血流3级,未见血管夹层,无心包填塞依据。
结果术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及反复室性心动过速伴血压下50/20mmHg,予“可达龙”静推,及维持滴注,并予同步电复律(100J)后恢复为窦性心律,血压70/50mmHg,予升压处理后,BP75/50mmHg、HR112bpm,,之后血压持续下降,呼吸微弱,经扩容、升压、呼吸兴奋及挤压皮囊、呼吸机、胸外心脏按压等一系列措施后无效死亡。
讨论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为 PCI后低血压的常见原因 [1]。
低血压的中医治疗体会
刘洪宇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2(010)009
【摘要】低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虚弱性症侯。
该病常反复发作,轻者出现头晕.神疲乏力症状.重者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甚至晕厥症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以补气为主,通过辨证论治对低血压进行诊治,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页数】1页(P275-275)
【作者】刘洪宇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彭山6208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低血压的治疗体会 [J], 何卫
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J], 温星桥;高新;吴杰英;胡成;方友强;王喻;黄文涛;叶春伟;陶奕然;周祥福
3.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3例药物治疗体会 [J], 邱长龙
4.低血压的中医治疗体会 [J], 刘洪宇
5.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低血压1例药物治疗体会 [J], 王宇;徐颖颖;蔡鑫君;王怀冲;江欢欢;郑韧;朱彬;郎玉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重症休克患者经过输血、补液、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以后,血压仍难以回升或血压回升后停用升压药难以维持,称为顽固性低血压(refractory hypotension)。
顽固性低血压导致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不足,是重症休克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的发生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下降有关[1]。
而在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患者情况则更为复杂。
本文将结合1例临床病例的诊治经过来探讨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及诊疗体会。
一临床资料病例1:男患,71岁,于6个月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加重,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入院治疗,经短期PTCD引流及保肝治疗后,在全麻下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手术经历9个小时。
术后经液体复苏、多次输血,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保持在12~16cmH2O,但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在80~95mmHg之间,舒张压在50—65mmHg之间),为维持有效组织灌注压,给与多巴胺升压治疗,初始剂量为2μg/(kg·min),维持剂量为6μg/(kg·min),患者血压维持在110/70mmHg水平,持续治疗7天,体内环境稳定,病情好转,拟停用多巴胺治疗,但患者血压出现了多巴胺“依赖”——停用多巴胺,血压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基于此种情况,尝试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剂量(0.09~0.14μg/kg·min )持续输注,患者血压维持在120/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无波动,患者肾功无明显损害。
病例2:女患,60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巩膜黄染及发热2周”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入院后给予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日,黄疸加重,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血压85/65mmHg,给予充分液体复苏、多巴胺升压治疗,血压升至100/70mmHg,维持三天后出现多巴胺“依赖”,改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患者血压维持在115/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恢复在正常水平。
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发表时间:2015-08-11T14:25:59.9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班懋洁[导读] 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
班懋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科河南开封 475002)【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并对该病引发的低血压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出现低血压并发症者75例,且均经及时有效地补液、输血、升压以及对症处理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导致的低血压疾病应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针对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低血压;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243-02临床上,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常被用于治疗以及诊断心血管疾病,但对于在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如迷走神经反射,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并发症应早发现、早治疗[1]。
临床中,血管迷走抑制性晕厥又常被称为过度迷走反射,是由于各种刺激性因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短暂性的血管床扩张,从而出现回心血量以及心输出量的减少,从而导致血压出现急剧下降并且心率迅速减慢[2]。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诊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对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75例病患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术后并发低血压者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5~80岁,平均(56.2±3.3)岁。
治疗顽固性低血压两则(湖北省人民医院)姜红波九制黄精饮最早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
本方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厥逆,症见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具有回阳救逆升压之功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休克、重症腹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就笔者应用九制黄精饮的临床体会,结合众多医家临床使用该方的急救经验,将临床急危重证涉及九制黄精饮证者列举如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案例1 赵某,男性,78岁,因“被家属发现意识不清1d”于2008年8月9 13收住院。
症见:意识不清,呼叫能睁眼,交流不能,下肢尚能活动,家属发现周围有数片”安定”药物,呕吐2次,为胃内黏液;患者平素血压偏低。
急查颅脑CT示双侧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查体:T 36.5'E,P 80次/rain,R18次/min,Bp80/50mmHg,昏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脑膜刺激征(一);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鼾音;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瘫软,双上肢肌力约0级,右下肢肌力约Ⅱ级,左下肢肌力约I级,Babinski 征(+),右侧显著,脉沉弱。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气血亏虚证。
西医诊断:意识不清原因待查,脑干梗死?感染性休克?药物中毒?直肠癌腹壁造瘘术后。
经对症治疗后,2008年8月12日血压持续下降为70/40mmHg左右,伴咳嗽、咯痰、发热,体温39.5℃,呼吸困难,双肺闻及湿性音,给予多巴胺60rag、间羟胺20rag升血压,经会诊后考虑“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衰、肺性脑病”转入我科治疗。
急查:大便常规:隐血(++),考虑胃黏膜应激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先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补充血容量,头孢哌酮舒巴坦抗炎,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氨基酸补充能量、化痰、扶正、止血、促醒、保护胃黏膜、补钾,予升压药多巴胺80rag、间羟胺40mg 24h维持,血压在100/70mmHg至50/30mmHg之间,但随后出现四肢冰凉、呼吸微弱、心率减慢等体征,为了维持生命,升压药连续使用20d。
老年持续性低血压休克诊治体会
何清晏;潭家泽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1997(026)002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何清晏;潭家泽
【作者单位】四川省仪陇县妇幼保健院;四川省仪陇县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206
【相关文献】
1.对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在实施腹腔镜手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诊治体会 [J], 李冬梅;李勤;惠宁
2.高特灵致老年直立性低血压休克1例 [J], 白素臣
3.右室梗塞合并低血压休克的诊治体会 [J], 万琪琳;庞妩燕
4.瓣膜置换或瓣环置入同期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J], 韩冰;王辉山;韩劲松;尹宗涛;谢赛旗
5.瓣膜置换或瓣环置入同期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J], 韩冰; 王辉山; 韩劲松; 尹宗涛; 谢赛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低血压的原因与护理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心脏介入术后出现低压及休克的14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6例,男278例,女228例;年龄49—76岁,平均64岁。
其中手术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及休克l4例,男8例,女6例。
腹膜后血肿2例,心包填塞2例,迷走神经反射5例,穿刺点压迫不当1例,血容量不足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主要监测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湿冷、神智等症状,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体征。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彩色B超、CT、血常规等。
同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加快补液、输血等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静脉推注或静脉泵人。
2 结果患者经积极处理,血压、心率、血检及相关检查等恢复正常,无恶性事件发生。
3 治疗方法采用口服九制黄精饮益气升清法治疗,主要成分:黄精、山药、枸杞子、大枣、肉桂、百合等。
服用方法,开水冲服,每日3次,一次1袋,15天为1个周期。
疗效标准:治疗3个疗程后,每天定时测血压,连测1周。
临床治愈:血压达到正常标准,即90/60mmHg以上,头晕、乏力、心慌等临床诸症消失;好转:血压较治疗前升高10mmHg以上,头晕、乏力、心慌等临床诸症明显减轻;无效:血压无提升或提升不明显,临床诸症无改善或减轻不明显。
4 小结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观察和科学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医院对患者在术后让其服用九制黄精饮,发现效果显著,试食试验证明,九制黄精对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及缓解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效果,其升压作用温和,服用简单,安全性高。
.。
血液净化在危重症并低血压时的应用及临床干预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危重症并低血压的疗效及临床干预措施。
方法48例危重症并低血压患者均行血液净化治疗,在血液净化治疗的同时给予一定的临床干预,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乳酸、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等。
结果48例中41例救治成功,总体存活率85.4%,血管活性药物依赖时间12~84h,平均(22.5±17.1)h;41例救治成功患者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24h后血压基本稳定;与透析前相比,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明显降低(P<0.05),血气指标及生化指标好转(P<0.05)。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危重症并低血压患者在血液净化治疗阶段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能使患者血流力学状态快速稳定,及时进行血液净化可以避免发生不可逆性器官功能损害。
标签: 低血压血液净化应用低血压是血液净化中很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20%左右[1]。
而引起血液净化时血压下降的原因首先是快速短暂的液体移出,特别是已有低血压透析患者,如透析开始引出的血液过快,即可引起循环血液量减少加重低血压致休克,难以维持血液净化。
因此,研究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病因,探索治疗低血压的对策,是血液透析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危重症并低血压的疗效及临床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危重症的透析患者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2±14.5)岁。
重症感染24例、重症胰腺炎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4例、慢性肾衰竭9例、急性中毒7例。
全组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前均符合低血压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采用美国进口水处理设备,贝朗公司人工肾机,宁波亚太醋酸纤维膜透析器,碳酸氢钠或醋酸盐透析液,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颈内或股静脉插管及临时性足背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抗凝(肝素0.3~0.8mg/kg,首剂0.2mg/kg,后每小时追加2~6mg),每周透析1次,每次脱水量0~7kg。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郑淦方;陈淑玲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
【年(卷),期】2013(020)012
【摘要】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护理,预防或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患者,总结相关的治疗过程,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有6例患者出现胆汁漏出腹壁外,其中1例因肿瘤晚期引起全身衰竭已死亡,1例因家庭原因已带管出院;有2例患者出现胆道感染;有2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上述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并发症得到了缓解或者消失.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PTCD术后的并发症,为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总页数】2页(P1591-1592)
【作者】郑淦方;陈淑玲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370;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3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整体护理在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CD及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 [J], 施剑丹
2.专病专护模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的影响观察 [J], 马忠丽
3.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J], 张庆珍
4.试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应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J], 李红霞;柳海华;宫玉;王宏玲
5.健康教育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护理中的作用 [J], 李正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重症休克患者经过输血、补液、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以后,血压仍难以回升或血压回升后停用升压药难以维持,称为顽固性低血压(refractory hypotension)。
顽固性低血压导致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不足,是重症休克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的发生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下降有关[1] 。
而在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患者情况则更为复杂。
本文将结合1例临床病例的诊治经过来探讨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及诊疗体会。
一临床资料病例1:男患,71岁,于6个月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加重,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入院治疗,经短期PTCD引流及保肝治疗后,在全麻下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手术经历9 个小时。
术后经液体复苏、多次输血,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保持在12〜16cmH2O但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在80〜95mmHg之间,舒张压在50—65mmH之间),为维持有效组织灌注压,给与多巴胺升压治疗,初始剂量为2卩g/(kg • min),维持剂量为6卩g/(kg • min), 患者血压维持在110/70mmHg水平,持续治疗7天,体内环境稳定,病情好转,拟停用多巴胺治疗,但患者血压出现了多巴胺“依赖”一—停用多巴胺,血压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基于此种情况,尝试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剂量(0.09 ~ 0.14卩g/kg • min )持续输注,患者血压维持在120/80mmH冰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无波动,患者肾功无明显损害。
病例2:女患,60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巩膜黄染及发热2周”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入院后给予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日,黄疸加重,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血压85/65mmHg给予充分液体复苏、多巴胺升压治疗,血压升至100/70mmHg维持三天后出现多巴胺“依赖”,改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患者血压维持在115/80mmHgk 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恢复在正常水平。
以上2例患者既往均无明确的心脏器质性疾病史,入院时心电图正常。
二讨论1 .血压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而小动脉和微动脉所形成的外周阻力是影响动脉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引起动脉血压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引起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纤维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有a和B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B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B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液因素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也有一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中,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B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但和血管平滑肌的B 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
2 .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2.1 血管反应性下降内源性儿茶酚胺失活和受体失敏可能参与顽固性低血压低血管反应性的发生。
近年报告自由基氧化可以使血中儿茶酚胺失活,用自由基清除剂能透过细胞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濮拟物(M40401),可以增加内毒素休克动物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和逆转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低反应性[2]。
此外,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可以修饰肾上腺素能a 1受体,减少这些受体的结合容量和减少NE刺激引起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增高,因此,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失活也可能参与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发生[3]。
2.2 手术创伤应激、术中大量失血、长时间的组织低灌流,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可以引起全身炎症反应(SIRS),导致周围血管张力下降,即分布性休克。
当大剂量补液时,大部分液体因细胞功能的变化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而漏出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因而不能达到改善微循环、提升血压、使组织细胞得到有效血流灌注的目的。
另外过量一氧化氮(NO)产生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加上对缩血管物质反应低下,使全身血管阻力(尤其在皮肤和骨骼肌)下降,虽然经过了充分液体复苏后还经常表现为低血压。
细胞因子、酸中毒对心肌的抑制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减退,双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
2.3 梗阻性黄疸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植物神经系统受损而引起心率减慢。
(2)内毒素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收缩力减低。
(3)胆红素和胆汁酸的细胞毒性反应,可降低组织呼吸商,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使细胞内ATP合成减少,损害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膜的完整性和一系列运转功能以及干扰肌浆网对钙的摄取和释放,损害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4)自由基对心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过氧化脂质使细胞外钙离子内流,Na —K—ATP酶失活而损害心脏。
高胆汁酸血症可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心动过缓,同时胆汁酸还具有毒扁豆碱样作用,使胆碱脂酶灭活,在严重黄疸病人由于胆汁酸的毒性反应,可使血管张力降低出现血压下降[4]。
近来在实验中发现胆红质及ALT升高的同时,心脏指数(CI)下降,心率减慢,右室功能指数下降。
据认为心率减慢可能是胆盐的作用及胆红质所造成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而CI的下降则是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损伤及心肌收缩力改变的综合结果。
三诊疗体会顽固性低血压是重症休克的特征之一。
根据泊萧叶定律,血管中的血流量(Q)与压差(△ P)和血管半径(r)成正比,与管长(L)和血液黏度(n )成反比。
因此,血压下降必然带来灌流量减少。
当收缩压降至50mmHg(1mmHg=0.133kP以下时,脑底Williams 动脉环血流量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功能丧失,冠状动脉灌流压(CPP)曲线处于迅速下降阶段且接近微血管临界关闭压(criticalclos in gpressure) 从而带来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量急剧减少;此外在收缩压50mmH©寸, 肾小球滤过压可下降至零,尿生成完全停止。
因此,把收缩压50mmHg 定为判定重症休克的指标之一。
为了维持这些生命器官的功能,提升血压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
临床常用于治疗休克病人的拟交感神经胺类升压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
本例患者先后使用了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
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是休克患者升压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不同而异。
用2〜5卩g/(kgmin) 的小剂量时,兴奋B 2与多巴胺受体,使肾与肠系膜血管及脑与冠状动脉扩张;用5〜10卩g/(kg.min)齐U量时,B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剂量超过20卩g/(kg.min)时,兴奋a受体,在多数血管床引起血管收缩。
因此,该药可驱使血液从肢体转向心脏、肾与其它内脏。
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此药多强心作用,且可保护肾与肠系膜免于缺血。
本文涉及2例患者最初均给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但升压效果不明显以致不断追加剂量,最终大剂量多巴胺通过兴奋血管a受体导致血管痉挛及内脏器官缺血缺氧,反而加重机体内脏器官低灌注。
20 世纪70年代的几项研究表明,高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引起组织耗氧增加、肾脏和肠系膜血流减少、兴奋心脏B肾上腺素能受体致心律失常。
并有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诱发动物肾功能衰竭的实验报道更限制了其在脓毒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但目前并未见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报道。
近来研究证实,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03〜0.33卩g/kg • min )持续输注,可升高血压,而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均无明显升高。
在休克患者,可增加脏器灌注压,提高内脏氧供、氧耗、改善组织氧合,提高胃肠粘膜内pH,增加门静脉血流,改善肝脏代谢,增加肾脏出球小动脉阻力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增加尿量和肌酐清除率[5]。
有研究显示[6],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升高血压疗效确切,去甲肾上腺素能迅速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一般来说多巴胺可作为休克低血压初始治疗,但它是一个相对较弱的缩血管药物,许多接受多巴胺治疗的病人持续低血压不能很好地纠正。
原因可能为①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要在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多巴胺B -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而在顽固性低血压时,由于肾上腺髓质血液灌流不足,多巴胺B -羟化酶活性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生成减少。
②血液循环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末梢,其次是肾上腺髓质;持续低血压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节后神经纤维末梢持续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致使神经肌接头前膜递质“衰竭”,因此进入血液循环发生升压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③内源性儿茶酚胺失活或肾上腺素能受体下调。
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强效外周血管收缩剂,主要作用于a受体(以a 1受体为主),对B受体也有兴奋作用(以B 1受体为主)。
此药对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同时对加强心肌收缩力也有重要作用药物。
对因循环阻力减低所导致的休克,需要增加外周阻力的情况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重要指征;但在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已经明显升高的情况下不宜应用[7]。
应用此药物须十分慎重,必须应用时宜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
本例病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在应用多巴胺升压治疗后无法停药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措施。
而且在用药后应积极补液、输血,进一步补足胶体容量。
随着血容量的补充,血压升至12/8kPa左右后,可逐渐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直至停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手术后顽固性低血压的病人,在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仍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强血流动力学支持,恢复组织灌注使细胞代谢正常,有助于渡过围手术期,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