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理论与说话训练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378.41 KB
- 文档页数:4
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运用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语言输入最主要的来源,而且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中运用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衔接与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衔接关系是语篇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使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衔接手段使语篇在语义上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
黄国文认为,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
1.衔接衔接是一个语义上的概念,它是反映语篇连贯性的重要途径。
在语篇中,单词是信息的载体,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单词必须通过衔接的手段才能构成语篇。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如果语篇中的某一个部分对另一个部分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那么这两个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关系。
衔接手段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语法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第二类是词汇衔接手段。
在语言系统中,衔接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语篇中,衔接指的不仅仅是相邻两个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还指能与上下文中相隔较远的句子构成语义上的联系。
例如:Henry is a good boss in the company,but he is a bad husband at home.这句中出现了两个衔接关系,一是Henry与he之间的指称关系,二是反义词good与bad表现出一种对照关系,也就是同现的反义形式。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
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
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
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
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中文提要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由于连贯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语言学界对连贯阐释与理解尚无形成系统的标准和方法。
自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Halliday和Hasan提出语篇的衔接理论以来,不少语言学家和学者对他们的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其中,有的认为衔接既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实现连贯的充分条件:语篇的连贯不依赖语篇的标记形式,而是依赖于一种假设,即听者或读者假设语篇是连贯的。
有的认为衔接指的是语篇命题之间的发展关系,连贯则指的是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
还有的认为连贯不在于外在语篇的连贯,而是内在语篇的心理连贯,也就是说是一个交际双方心理互动或协调的过程。
在我们看来,这些不同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又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实,连贯是一个多层次性的概念。
它既可以体现于语义层面,以有形的衔接手段或命题之间的发展关系为连贯表现形式;又可以体现于语用层面,以隐形的言外之义或会话含义的联系为连贯的表现形式:还可以体现于交际双方的心理互动层面,以无形的心理互动形式为语篇的产生和接受的过程和手段为连贯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连贯是指交际双方所实旋的一定言语行为的话语在语篇中体现出来的有形、隐形和无形的意义关系。
因此,这三个层面上的连贯形式完全可以纳入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章提出了目前有关语篇连贯的不同理论和观点、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
第二章首先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起源、意义以及Searle等人对该理论的修正和发展作了重点阐述。
它包括:(1)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即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是由三个次行为构成的,它们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交际。
成功的交际依赖于对语言的掌握和对语境的理解。
实际交际中要善于运用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和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关键词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1 引言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
他们所说的话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英语会话中缺乏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因而外语学习者有必须研究衔接连贯手段,使交际能够流利顺畅地进行。
本文将从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跨越句际的两个或多个词项相互之间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即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
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从而构成语篇会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会话或语义取得统一,衔接语篇。
语篇会话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
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
英语会话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现举例如下:(1)He bought some bread, milk and oranges. The oranges are to make a dessert.(关键词的重复。
他买了一些面包、牛奶和桔子。
桔子用来作甜点。
)(2)He knew that this was a good way of bringing the violent, refractory Sunfu to heel.( 泛指词的运用。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摘要】在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意图。
在英语会话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过渡词如"however","therefore"等来连接不同的句子和段落,使得语言流畅连贯。
使用连接词如"and", "but"等也可以让我们的话语更通顺。
使用代词可以减少重复,让句子更简洁明了,同时重复关键词也有助于加深印象。
引入新话题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让对话更具有逻辑性。
语篇连贯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得对话更加连贯和易懂。
【关键词】引言: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正文:过渡词、连接词、代词、重复关键词、引入新话题结论:总结语篇连贯手段的作用1. 引言1.1 介绍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In English conversation, the coherence of discourse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 coherent conversation flows smoothly from one idea to the next, making it easier for the listener to follow along and grasp the speaker'smeaning. Without coherence, conversations can become disjointed and confusing, leading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2. 正文2.1 使用过渡词Some common transition words that can be used in English conversations include "however,"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on the other hand," and "conversely." These words help to indicate a shift in focus, introduce a contrasting idea, or add mor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a point.2.2 使用连接词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linking words that can be used in conversation, such as addition, contrast, cause and effect, and time. For example, words like "furthermore", "however", "because", and "meanwhile" can be used to express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ideas. By incorporating these linking words into our conversation, we can create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one idea to the next.2.3 使用代词Using pronouns is an essential technique in ensuring coherence in English conversations. Pronouns such as "he,""she," "it," "they," "we," and "you" help to refer back to previously mentioned nouns, avoiding repetition and creating smooth transitions between ideas.2.4 重复关键词重复关键词是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篇分析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在牛津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使用韩礼德语篇分析的连贯与衔接理论,来分析牛津高中英语课文,旨在探讨影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因素,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连接与衔接理论牛津高中英语阅读应用一、引言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对文章中的重点单词、词组、复杂句型的分析讲解,以期实现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便学生知晓了文中的单词、词组和复杂的句型,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
语篇分析的连贯和衔接理论为我们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开辟了新的角度,本文拟使用语篇分析理论来探索影响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其他因素。
二、文献综述(一)语篇的定义何为语篇?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是应用中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一样的语法单位,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部长篇巨著,是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的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根据halliday和hasan,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说,语篇是一个交际系统。
因为语篇要适应人交际的需要,是交际任务下的一个作品,可以是口头的,如对话、演讲,也可以是书面的,如新闻、游记、论文,等等。
(二)语篇分析要完成一个交际功能,根据beaugrande&dressler在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1)中提出的七条标准,罗选民(2002:11-13)把它们整合成一个语篇(罗称话语)建构模式。
这个模式描写的是由传讯者到受讯者的交际过程。
最先部分是传讯者的意图性,体现意图性的是信息度,信息要靠形式上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连贯来表达,最后可接受性达到受讯者,完成交际任务。
这7条标准包括了语篇和生成语篇的条件,而语篇本身应是有声音或文字的实体,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语篇包括了信息度、衔接与连贯三项。
这也是我们在高中英语reading中所分析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有话可写——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摘要:基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开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保证学生写作质量,让学生能够有话可写、创作出优质的文章,提出合理渗透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辅助教学工作。
以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学习的难题,获得更为理想的写作效果。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策略,细化分析教学问题。
关键字:语篇衔接与连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运用策略引言:基于新课标的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关注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应用方式,借助此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写作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写作学习难度。
基于此,教师应当从写作教学的词句、语篇等角度着手,探究有效渗透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创建高质量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概述(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基本概念在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英语多是表现为词、词组、单句、复句、段落。
语篇主要是指不受到语法的约束,处于语境下,能够将内容完整的传达出来的一种自然语言。
衔接和连贯,尽管从表层意义上来看均属于写作手法,但实际上却是两种概念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是语言成篇时必不可缺的一种基本特征。
在英语语言中,语篇的衔接主要表现在语篇以及其表层结构方面,而连贯则是指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是否处于合理并完整的状态。
且连贯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局部的连贯和整体的连贯。
局部的连贯主要侧重于文章当中各段落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成连贯状态。
而整体连贯则侧重于整篇文章当中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连贯,既要凸显文章中各段落的连贯性,又要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精准捕捉整篇文章的主题内容。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之间存在的联系由语篇的形式和意义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对部分连贯理论做出如下定义,认为语义加上衔接理论、主位推进理论、宏观结构理论,均以形式的角度着手。
而语段感知框架理论、心理框架理论,则侧重于意义的角度出发着手。
语篇结构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篇结构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语篇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有助于有效传达信息,增强阅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语篇结构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了解语篇结构语篇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和组织方式。
良好的语篇结构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连贯。
要提升语篇结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 主题句与分论点:主题句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它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分论点则是对主题句进行支持和展开的论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主题句,并合理安排分论点的顺序和逻辑关系。
2. 段落衔接:一个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段落的开始要有自然的过渡和衔接,以保持整篇文章的连贯性。
可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如"另外"、"因此"、"相反"等,来引导读者理解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
3. 段落长度:段落的长度应适中,不宜太长或太短。
过长的段落会使读者产生疲劳感,而过短的段落则可能导致信息的重复和不完整。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合理划分段落长度,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正确、精确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以下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几个建议:1. 词汇的准确运用: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准确运用恰当的词汇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
我们应该扩大词汇量,学习并了解词汇的用法和搭配,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恰当的词语。
2. 句子结构的多样性:在写作中,应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过多的简单句和长句。
合理运用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等不同句子结构,能够增加文章的变化和吸引力。
3.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情感色彩。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但要适度运用,不要过多堆砌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讲话稿语篇衔接方式(共6篇)近几年来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的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不可接近。
再加上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针对此情况,教师要采用渐进式、螺旋上升式的方法做好思维方式的过渡。
学好数学的正确途径是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先观察客观现象,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抽象出概念或建立模型,再运用自觉判断、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进行探索,进而猜测可能有的规律,然后通过深入分析,逻辑推理、计算等方法进行论证,最终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规律。
数学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经济等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循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我们来说,终身受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与能力发展具有年龄特征,数学思维的发展也呈现年龄特征,要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等阶段。
小学阶段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整个中学阶段以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初中阶段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性逻辑思维为主,高中阶段主要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其中,小学四年级(10~11岁)是从以具体形象成分为主要形式到以抽象逻辑成分为主要形式的转折点;初中二年级(13~14岁)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高中二年级前后(16~17岁),思维和智力发展基本成熟。
显然,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是考虑螺旋上升地安排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顺应与同化,积极引导学生向前发展。
语篇衔接理论与说话训练模式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于运用,即人们理解和构建连贯语篇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对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基于此,人们不难找到语篇分析和语言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本文针对大学生说话中常见的问题,尝试运用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探索有效的言语思维训练模式,提高言语技能训练的效率。
标签:语篇衔接命题说话言语技能一、说话训练的基本思路一般说来,人们的言语行为目的是让受话者更好地领会自己的意图,除了要把主要的信息清晰地传递给受话者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来有效地组织话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大纲》中相关的评分细则,“说话”项主要考查应试人说普通话的能力,这个能力侧重于说话的形式,包括语音准确,词汇、语法规范,表达自然流畅。
应试人为了应付测试,往往采用拼凑内容、机械背稿等手段来完成说话,语音面貌也许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显然不是应试人真实的语言水平,势必会降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近年来,国家语委对“说话”评分细则不断补充完善,增加了对缺时、朗读文本、离题等涉及说话内容方面的扣分项,要求应试人既要说得标准、规范,又能把握命题主旨言之有物。
我们认为,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比较真实地考量出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
我们在培训测试中接触比较多的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普遍感觉“说话”是比较困难的测试项,由此,我们把探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做为培训测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要帮助应试人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说话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生搬硬套,拼凑话题,甚至离题。
(2)无话可说,造成不当停顿或者缺时。
(3)词不达意,或者语句在语义上显得不自足,不完整,形成“半拉子”话。
(4)语调生硬不自然,有朗读或背稿之嫌。
(5)不会或不愿说自己的话,从网络下载材料,照本宣科。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完整的话题篇章结构,没有布局谋篇意识;二是语言组织能力差,缺乏有效的语义连贯性。
语篇中的语法衔接引言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对有关语篇的构成规则、语篇互文性(text linguistics)特征、连贯与衔接关系等的语言性研究的学科。
语篇语言学的英文是text linguistics,但有些学者也用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或text analysis(篇章分析)来指这一学科。
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则喜欢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2001)。
我国学者对discourse analysis等术语的翻译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
胡壮麟(1994,3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认为,“‘语篇语言学’或‘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
”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发展。
例如,社会学家Hymes 发表的题为“Towards Ethnographies of Communication”(1964)一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语言哲学家Austin (1962), Searle (1969) 和Grice (1975) 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Halliday (1973,1985) 的功能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参见黄国文 2000);Labov(1972)对语言变异做了开创性的研究;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和Goffman (1976, 1979) 对会话常规 (Conversation norm)、话轮(Turn)等口头交往的分析揭示了会话的结构规律;Gumperz & Hymes (1972) 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行为(如讲故事、问候语等)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索了语篇分析的新路子;Sinclair & Coulthard (1975) 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模式的研究揭示了话段与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浅析语篇分析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应用语篇分析衔接理论是研究文本结构和篇章连贯性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衔接理论的基本概念、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应用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浅析。
全文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主体衔接是指在篇章中用来连接句子、段落或者篇章之间的手段。
在衔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保持文本的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读文字。
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词汇衔接、句法衔接和语义衔接等。
其中词汇衔接是最直接的衔接方式,通过同义词、上下义关系、替代、重复等方式来连接上下文。
句法衔接则依靠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通过短语、从句或者过渡词来实现。
语义衔接是通过推理、解释、例证等方式来建立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衔接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读后续写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原文的篇章结构,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然后,在进行续写的过程中,利用衔接手段来保持语篇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原文中的词汇,从而使续写部分能够与原文联系紧密。
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逻辑连接词或者过渡词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通过这些衔接手段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地表达。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衔接理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衔接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篇章原文,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衔接手段来练习进行衔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学生作文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续写作品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衔接理论。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续写活动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论语篇分析衔接理论是研究篇章连贯性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高中英语读后续写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讲话稿的语篇衔接方式篇一:5.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referencesubstitutionhalliday’。
如:例5no,whateveritmightoncehavebeen,shecouldnotbelieveitsuchatpresent.his(JaneAusten,senseandsensibility)译文:不,无论情况曾经是怎样的,埃莉诺也不能相信现在是这样。
爱德华的爱情都是属于她自己的。
在这一点上,她不会受欺骗。
(吴力励译《理智与情感》)3)英语中,“这”大部分为下指,“那”主要用作回指指称。
如:例6butwhatmosttroubledmewasthis:hewouldneithertakehis eyesoffmenorlookmestraightintheface.(Kidnapped,p.24)译文:不过最令我不安的是这个:他老盯住我,却从不用正眼看我。
例7Thedarkness,aftertheflash,seemedevendarker.Andthatwasnotall:Ihaddisturbedamas sofbatsinthetoppartofthetower,andthehorriblecreatur esflewdownandbeatagainstmyfaceandbody.(Kidnapped,p.52—53)译文:黑洞洞的四周,在闪电之后,显得更黑了。
不光是那样黑了;我还惊动了那塔楼顶部大群的蝙蝠,这些可怕的动物冲我的脸部和身子。
(三)比较照应(comparisonreference)比较照应指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它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表示的照应关系。
下面我们将按照分类对英汉比较照应进行分析对比。
1)在表达一般比较时,英语常用same,so,equal,such,similar(1y),different(1y),identi cal(ly),other,otherwise等词语;汉语常用的词语有:同样(的)、相同(的)、同等(的)、类似的、其他/它的、不同(的)、别的,等等。
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语篇,指的是完整的话语或者文字,它由一系列主题和实体组成,它可以提供语言使用者给出关于怎样组织词语,给出句子,乃至是完整的文字时候所犯的错误以及怎样在对话中构建双方理解的指导。
语篇衔接理论的多层次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语篇衔接的概念,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有效的衔接和沟通。
语篇衔接理论的多层次模型包括语音衔接,文字衔接,概念衔接和情感衔接。
首先,语音衔接是指对话情景中对话所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它是双方之间沟通的最关键联系。
外界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可以触发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形式,例如双方可以使用不一样的发音大小来表达情感表达。
另外,文字衔接是指在对话中使用的语用符号的表达,它可以建立对象之间的桥梁,为双方之间的交流建立平衡。
其次,概念衔接是指语言中所表达的抽象概念。
它可以有效地把接收者理解接受者发出的语言,同时保持双方之间的沟通。
最后,情感衔接是指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它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让双方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或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教導学生使用语篇衔接理论的多层次模式来处理语篇衔接的问题。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从发言者的语言、文字、概念和情感等多层面上分析语文,从而建立起双方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但是,在处理语篇衔接一概而论是不可能的,老师也应该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给予单独的指导,确保存能有效的使用语篇衔接的多层次模式。
语篇衔接理论的多层次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语言之间的衔接:在语言学研究中,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语言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流中,它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双方之间的沟通;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双方之间的衔接,以便学习。
所以,语篇衔接理论的多层次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意思。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是研究语篇长文写作结构、内容组织和表达效果的重要理论。
它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语言处理、口语惯用语、文学分析和教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确定运用语篇特定的衔接语言和手法是艺术家们构建连贯语篇的基本方式,它包括文学中的形式和艺术技巧,如平行设计、对比、重复和推理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篇结构和衔接技术开始受体现在计算机和信息学科,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语料和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处理语篇关系和衔接策略。
在文学分析研究中,语篇连贯和衔接的理论也受到重视,认为文学作品的有效阅读体验不仅决定于作品中单词和句子的意义,而且取决于传达作品有效信息的语篇衔接和全文整体意义的连贯性。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到教育研究中,尤其是结合发展范式研究,帮助教师提高书写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材料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对文本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处理自然语言的有力工具,这不仅提高了文学分析的研究质量,而且也为语篇内容组织和文学基本技巧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oherence and cohesion theory of text has been an important theory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ong-form writing. It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ral idioms, literary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using specific link language and techniques of text is the basic way for artists to construct coherent text, which includes artistic form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parallel design, contrast, repetition and logic in literature. Since 1980s, text structures and link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embodied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rpus and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dealing with text relations and linking strategies.In literary analysis research, the theory of coherence and cohesion has also been taken seriously. It is argued that an effective reading experience of a literary work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on the text linking and the coherence of overall meaning to convey the meaningful message. In addition, it can be applied toeducational research, especi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scaffolding research,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writing of teaching plans, ensure the coheren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ext and concepts. Therefor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In conclusion, coherence and cohesion theory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measure literary works and to process natural language, which not only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analysis,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study of text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literary basic techniqu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