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6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传统的英语写作中,我们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的问题注意不够。
那什么是语篇呢?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句子的衔接和连贯这两大语篇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保证句子的衔接和连贯在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也就是写作意思要完整、主次要分明、前后要连贯。
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是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二、衔接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Halliday,Hasan,2001)。
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过渡词衔接、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章振邦,2000)1.过渡词衔接过渡词是使上下文的连接自然、紧凑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英语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德(Bander)曾在《美国英语修辞》(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写作中使用过渡连接词的重要性,认为“有两个技巧比学任何其它的更能增强英语写作技能:其一是使用过渡连接词;其二是使用从属关系”(1978:203)。
过渡词分为11类:举例、比较、对照、让步、原因、结果、强调、递进、结论、时间和空间。
如:I am ill, so I can not go to school. (我病了,所以我没去上学。
“so”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衔接词。
)2.词汇的衔接语篇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
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
如:Some of the animals are dead,but most of them are alive.(词汇的相似性。
这句子若把“alive”改为“not dead”,重复使用“dead”会使句子显得呆板。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衔接和连贯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在写作过
程中,如何使句子之间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
首先,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时,需要考虑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使用适当的连
词和过渡词,可以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从而使整个语篇
更加连贯。
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重复和变化。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重复某些
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思想。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句子之
间进行适当的变化,避免出现重复或单调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整个语
篇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
的过渡词和短语,来使句子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
用“然而”、“另一方面”等过渡词,来引导读者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最后,还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的过渡句,来使段落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过渡句,来引导读者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总之,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复和变化、衔接和过渡,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可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
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
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
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
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为语篇。
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大多数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
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
就标准的语篇而言,同一语篇内的各组成分之间的连接从字面上必须有合理的衔接手段,在语义上还要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性。
合理的衔接方式和逻辑上的连贯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语篇共有的和最显著的特征。
1. 语篇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阐释和确定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
Halliday & Hasan将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其中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属于语法范畴,主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进行衔接。
例如照应,是指用代词等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省略,则可省略主语、谓语、补语及其它成分;替代,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连接,主要利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等实现衔接。
词汇衔接属于语义衔接,主要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形式来实现。
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
句子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句子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
无论是语法衔接手段,还是词汇衔接手段都是语篇常用来达到连贯的显性实现手段,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认识。
通常这些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交错出现,互相配合,共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
2.语篇连贯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们的心智、知识结构与语篇成分互动的过程,是语篇给人的感觉。
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衔接是络,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是语篇的谋篇机制。
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
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
一般地,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
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分句)衔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
因而,英语多连接词语,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但在表达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
在语法上,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
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
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
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
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
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作者的话本书谈的是语篇研究,而且主要谈其一个方面,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本人的认识水平,可供写作的时间,和本书的篇幅均不容许涉及语篇研究的方方面面。
仅管如此,本书的第一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进一步追踪的线索。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
如果一个语篇前后衔接,意思连贯,那么,其可接受性则八九不离十。
语言既然分为不同层次,语篇的衔接连贯自当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
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偏重于语言内部的,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
本书除保留这些基本观点外,试图把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主位——述位理论、信息理论、语境理论、以及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进来,在更大范围内探索语篇衔接连贯的种种手段和原因。
语言毕竟是一种符号,它离不开符号学的制约。
语言是在一定语境和情景下使用的,它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更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的共识和应当遵循的规则。
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以英语语料为据。
我曾用这个理论对汉语语料进行过研究。
本书则两种语料兼用。
这样做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
一方面,衔接连贯现象在两种语料中均有,可相互借鉴;另一方面,某些现象只见之于英语语料,或只见之于汉语语料。
采用两种语料可减少其片面性,也是对比研究的一种尝试。
其次,采用两种语料既可满足我国的英语读者参考,又可供汉语读者参考,互相沟通信息.当然,涉及语料越多,越能说明问题;本书尚未做到这一点,这有待于各语种的行家共同努力。
本书所采用的语料偏重于书面语,口语材料相对说来少一些。
一些学者可能不大同意这种做法。
他们强调根据录音机整理“正在说”的语料。
这个意见有其正确的一面。
口语的出现先于书面语,应该更受到重视。
由于物质条件、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我未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只能照老办法行事,只要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用收不误。
不足之处,容待日后补过。
上述意见也有不完全正确的一面,如果说过去只重视书面语料而忽视研究口语语料是个缺陷的话:那么今天万事只要口语语料而忽视书百语料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语篇连贯与衔接是指一个文本中各个句子或段落之间在意义和结构上的衔接和相互关系。
它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语篇连贯与衔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语篇连贯与衔接的理论发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
在语篇连贯与衔接的理论发展中,最早的研究集中在句法结构上的衔接。
这种理论强调句子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句法结构来实现连贯性。
然而,随着对语言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句法结构并不能完全解释语篇连贯的问题。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兴起。
该理论强调上下文对语篇连贯的作用,强调语篇中独特的语用关系和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本中的语境和语用关系,研究如何通过话语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连贯。
在实际应用中,语篇连贯与衔接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语篇连贯是理解作者意图和推导信息的关键。
通过理解语篇连贯性,读者能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将不同部分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图像。
在写作中,语篇连贯与衔接是组织文本和表达思想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语篇结构和连贯的衔接手段,作者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构建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语篇连贯与衔接的手段来提升文本的连贯性。
例如,使用代词和指代词来引用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从而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单词。
此外,使用过渡词和短语来引导读者进一步理解下文,例如“因此”,“另外”,“然而”等。
同时,使用语义补充和解释来加深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例如使用定义、解释或举例子等手段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语篇连贯与衔接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
首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过渡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它们的用法和意义。
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写,通过模仿、练习和反复修改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论语篇的连接与连结语篇的连接与连结连接是语篇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中连句成篇的手段多种多样。
一个连结的语篇一定拥有连接成分,并且一定切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看法上一定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也应当切合逻辑。
一对于连接与连结Halliday 与 Hasan 在《英语的连接》一书中以为,连接这个看法是语义上的,它指的是语篇所拥有的意义关系;在语篇中,当一些成分的解说需依靠于其他成分时,连接就产生了。
他们把连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连接和词汇连接。
在书中,连接束也是一个重要看法,它包含指称、代替、省略、连结、词汇连接。
Brown Yule 则以为连接来自于词汇之间诸如上义词,部分与整体以及搭配等经过构造关系如从句代替、比较、句法重复、时态一致、文体选择等而获取。
连结在他们看来属于一种假定,换句话说,除了拥有句法构造知识以外,还需有信息传达模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原则,即有时在语篇中可能没有连结形式出现,但在解说时常常被看作是连结的。
David Crystal 曾给连接与连结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常常在语法中使用连接来指称单词的特征,它被看作是一个语法单位;有时语言学家用它指称比粘着词素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特色。
连结常常被用到语篇剖析中,指一些用来解说口语或书面语的基本功能联系的主要原则。
它波及到语言使用者的知识,他们所作的推测、假定,以及经过语言行为所作的特别社交方式等。
Katie Wales 从文体学角度解说了连接与连结:前者指的是把句子连结成更大单位的方法,也就是使句子粘在一同的手段。
连接束要么是外显的;要么是隐性的,如:1、显然的词汇重复;2、共指;3、省略。
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后者指语言行为的发展。
胡壮麟在《语篇的连接与连结》一书中提到,作为一个存心义、能被人接受的语篇而言,连接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现语言不一样层面的东西,诸如语义、词汇、句法、音位等等。
在一些场合连接的语篇其实不老是连结的,但有时表面上不连接的语篇内容常常是连结的。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研究生郭志娟1.引言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
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2.1 衔接的手段用于表示篇章成分之间的连接的手段重要的有: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和语用上与语义上的意涵(pragmatical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等等。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是研究语篇长文写作结构、内容组织和表达效果的重要理论。
它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语言处理、口语惯用语、文学分析和教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确定运用语篇特定的衔接语言和手法是艺术家们构建连贯语篇的基本方式,它包括文学中的形式和艺术技巧,如平行设计、对比、重复和推理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篇结构和衔接技术开始受体现在计算机和信息学科,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语料和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处理语篇关系和衔接策略。
在文学分析研究中,语篇连贯和衔接的理论也受到重视,认为文学作品的有效阅读体验不仅决定于作品中单词和句子的意义,而且取决于传达作品有效信息的语篇衔接和全文整体意义的连贯性。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到教育研究中,尤其是结合发展范式研究,帮助教师提高书写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材料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对文本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处理自然语言的有力工具,这不仅提高了文学分析的研究质量,而且也为语篇内容组织和文学基本技巧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oherence and cohesion theory of text has been an important theory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ong-form writing. It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ral idioms, literary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using specific link language and techniques of text is the basic way for artists to construct coherent text, which includes artistic form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parallel design, contrast, repetition and logic in literature. Since 1980s, text structures and link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embodied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rpus and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dealing with text relations and linking strategies.In literary analysis research, the theory of coherence and cohesion has also been taken seriously. It is argued that an effective reading experience of a literary work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on the text linking and the coherence of overall meaning to convey the meaningful message. In addition, it can be applied toeducational research, especi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scaffolding research,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writing of teaching plans, ensure the coheren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ext and concepts. Therefor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In conclusion, coherence and cohesion theory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measure literary works and to process natural language, which not only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analysis,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study of text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literary basic techniqu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伍良胜胡晓琼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
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
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
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
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
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
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
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
这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罗嗦重复。
罗嗦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生,1995)。
此外,如使用得当,我们还能体会出当时说话人或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极端高兴或极端悲痛或因无理而一时语塞。
通过词的复现我们可以判断语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另外,在科技文献中,重复词语的情况是作者为了强调其概念的正确和重要(张德禄,1992)。
1.2词汇的同现关系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黄国文,1988)。
这种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特定的语篇必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那么,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
例如:谈论学校建设问题时,像“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微机室”、“操场”等相关词汇就会出现较多,而与这一话题无关的词,如“警察”、“敬老院”等被使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反义词关系就是词汇的同现关系的一种。
反义词笼统地说就是意义相反。
反义词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语篇中出现,其基本功能是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明显的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某个或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语篇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黄国文,2001b)。
1.3.逻辑联系语逻辑联系语又称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
它表示语篇中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张德禄,1999)。
它的表现形式即可以是词或短语,也可以是分句。
词包括连词和副词,如and, but,or, yet, so ,therefore ,anyway等; 短语如in addition,as a result,on the other hand,in other words等; 分句包括非限定分句和限定分句,如considering all that,to conclude,all things considered,that is to say,what is more 等。
从语义功能看,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语义关系,可分为增补型(additive),转折型(adversative),原因型(causal)和时空型(temporal)四种。
逻辑联系语表示的语义关系是多样的(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
下面是几类比较常见的逻辑联系语所表示的语义关系(Grice, 1975)。
1.3.1表示列举列举(enumeration)这一语义关系通常由连接性状语(conjunct)表示,它们对所叙述的事情逐一列举。
1.3.2表示增补增补(addition)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and, and also,also,too,as well as,furthermore,in addition,besides,moreover what is more等来表示。
1.3.3表示转折或对比转折(adversative)或对比(contrastive)可用but,yet,however,instead,on the contrary,while,nevertheless,still,though, anyhow, at the same time,in fact,opposite,as a matter of fact等词语来表示。
1.3.4表示解释解释(explan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引导的分句,对前面已讲到的内容加以澄清,举例说明或进行精确的描述。
能用于表示这一语义关系的有:for example/instance, such as,take---for example,that is, that is to say, as follows,namely, in other words,and so on等。
1.3.5表示等同等同(equ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所引导的上文和下文所表示的意义相同或相似,或在重要性上差不多,因而,有时也可把这种语义关系称为同位(apposition)。
用于表示等同的逻辑联系语很多,常见的有: equal,likewise,namely,similarly, in the same way,in other words,that is,that is to say等。
1.3.6表示结果结果(result)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用according to, consequently, hence,now,so, therefore,thus,as a consequence,in consequence, for that reason,as a result,of course等词语表示。
例如:1.3.7表示推论推论(inference)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下列词语表示:else,otherwise,then,in other words,in that case等。
1.3.8表示总结总结(summation)这种联系语主要是用在句组或语篇的最后部分,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概括或总结。
能表示这一意义的有:altogether,overall,then,therefore,thus,in all,in conclusion in sum,in short,in brief,on the whole,to conclude,to summarize , generally speaking.1.3.9表示替换替换(replacement)这一语义关系可用again,alternative,or, rather, better,also, on the other hand,worse, or at least,or rather等词语来表示。
替换的目的可能是纠正前面的说法,也可能是用肯定的叙述来替代否定的叙述,或用真实的结果来替代原先的预料。
1.3.10表示转题(transition)指引进新的一层意思或引进新的话题。
能用来表示转题的逻辑联系语有: now,incidentally, by the way, to change the subject等。
1,3.11. 表示原因(reason)的逻辑联系语不多,常见的有连词for, thanks to1.3.12表示时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first,then,later, in the end, finally,at last, after that,since then,immediately, suddenly,soon等。
1.3.13表示空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 on the right/left, on one side of,on the other side of; in front of…:at the back/top/of, around,before,below,beyond,beneath,close to,down, nearby,next to,near to,opposite,over,under, on top of等。
1.3.14逻辑联系语的归类问题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有些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不止一种的语义关系。
例如,and既可表示增补,又可表示对比、结果、转折、让步等(Grime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