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衔接角度看中文旅游语篇地英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发表时间:2017-09-05T10:57:13.0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作者:韩婷[导读] 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0051)摘要:翻译应以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重新建构原语的语篇连贯,必须尽可能保持其语言连贯和文化连贯,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篇连贯是一个宏观的语义概念,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很多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也将其用于语篇分析,而对语篇衔接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
一、语篇与翻译1、语篇与翻译的准确性翻译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往往只注意到了单个词与句子的准确。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译者才能在把握原文语篇连贯性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努力再现语篇的连贯性,从而更加有助于译语读者正确地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而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是受其翻译标准影响的。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就要求译者从语篇的角度出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文化语境知识的补充。
2、语篇与翻译的自然性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翻译中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
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篇连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有其外在形式上的表现。
如果译者从语篇的角度上考虑的话,就会跳过词对词,句对句的框框,按照符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来对原语做恰当的处理,从而保证译文的流畅自然。
从翻译目的论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功能及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根据目的论的“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决定策略”原则,分析旅游文本类型、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功能翻译;文本类型;旅游文本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3-02一、引言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语篇汉英翻译的质量对提升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旅游语篇不论在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合适的翻译策略对译者构建出符合英语读者审美期待的旅游语篇尤为重要。
翻译目的论以“目的/文本功能决定手段”为原则,不同于之前的“对等论”,不强调保留原文信息,而是强调译者应从译文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及译文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论以对实用英语翻译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本文将依据翻译目的论,分析旅游文本的类型、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二、简述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德国功能学派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为基础,将语言功能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相结合的宏观功能翻译理论。
在此理论成为主流之前,风行于德国翻译界的是以对等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对等论以原文为中心,倾向于保持原文所有信息。
人们在从事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翻译一些实用英语文本时,发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于是渴望一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翻译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翻译的结果是译文,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和译文功能,并根据翻译目的与译文功能对原文做出调整,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译作[1]197。
翻译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中的核心理论。
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主要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莱思创立,包括三个原则:一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旅游语篇差异性及相应的汉英翻译策略作者:吴芷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7期【摘要】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翻译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旅游文本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关乎国家形象。
中英文在语篇表达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汉语注重形合,而英语注重意合;汉语语篇循序渐进,英语语篇开门见山;汉语语篇主观意识突出,英语语篇客观意识突出。
本文从三方面,如形合意合、直接间接、主客体等方面探讨了英汉旅游文本在语篇上的差异,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如转换视角、符合英语语篇信息结构、注重客观化表达等,以期对广大旅游行业工作者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语篇;旅游文本;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7—209—03语篇是一种超越句子层面的,能传达完整一信息、形式上衔接、语义上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旅游文本从文本内容来看,分为旅游景点介绍、旅游服务信息、旅游商品介绍、旅游广告等。
从文本目的和功能看,可分为指示性文本、信息型文本、诱导型文本和敏感型文本。
旅游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向读者提供信息以吸引读者。
一、英汉语篇差异性(一)汉语语篇注重意合,英语语篇注重形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而这种方式与习惯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哲学理念。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中文旅游文本常使用优美华丽的语言、句式整齐的句子进行表达,更加注重传递一种意境,讲究意合。
而英语旅游文本则更注重形合,常使用逻辑关系紧凑的复合句来进行表达。
例1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河(古称芒水)源头周至縣境内,面积 7462公里,园区森林茂密,春之山花灿烂,夏之密林蔽日,秋之红叶满山,冬之白雪皑皑。
(选自A市旅游网)这段旅游文本是对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景色进行描述。
中文表达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例如句中用了大量四字词语等优美的小短词来描绘四季特点,句子形式上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渲染出浓墨重彩的意境,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使得读者产生想来此地进行游览的欲望。
师大学学院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科研方法研究院系外语系级别2010级学年2012-2013学年学期第一学期姓名章驰学号 32012年12 月05日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目录一.前言 (1)二.基本概念 (2)1.旅游语篇 (3)2.衔接手段 (3)三.汉英衔接手段的异同 (3)四.旅游语篇汉英衔接手段的转换 (4)1.指称 (4)2.省略与替代 (5)3.连接 (5)4.词汇衔接 (6)五.结语 (6)六.参考文献 (6)从衔接角度看中文旅游语篇的英文翻译摘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汉语与英语在文体特色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中文旅游语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以期能对中文旅游语篇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字:旅游语篇、语言学理论、指称一、引言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包括语用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胡壮麟,1994)。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发展迅速,语篇研究领域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较为突出。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
英国第一个语言学教授Firth的一贯思想是,一个句子的语义,其主要部分只有被放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才能说得清,因而我们必须从语段开始分析。
但他没能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理论。
这个任务由Firth的学生Halliday完成,他在衔接理论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Halliday 认为从词义上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衔接的,但并不是在语法层面上才有衔接力。
他和Hason对语篇中的衔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的Cohesion in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被认为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
(兼职网www.gzsdjz.)当然,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不局限于语言学本身,而是扩大到语境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来。
美芳(1999)曾经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
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容,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近年来,衔接和连贯理论得到了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Hatim 和Mason认为,Halliday和Hason提出的英语衔接手段对于其它很多语言都是适用的:它可能更多地使用其中某些衔接手段或者它们的组合。
世开对英汉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分析;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则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以包括散文、诗歌、新闻报道以及科技文等不同文体的大量语料为例,运兴(2001)说明了英语和汉语的衔接手段的侧重点不同,译者应据此选择合适的衔接手段。
可见,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是相互作用的,语篇分析的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汉语与英语在文体特色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中文旅游语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以期能对中文旅游语篇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基本概念(一)旅游语篇本文所讨论的中文旅游语篇是指旅游公司与旅行社的介绍;旅游国家、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宣传;游乐设施、节日庆典、传统礼俗的介绍;宾馆饭店、饮食文化、菜系菜谱等的介绍。
虽然都是与旅游相关的文本,中西方的文体风格却大有不同:英语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通俗易懂;重视纯信息的传递,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着笔不多。
相比之下,中文景点介绍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八句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
故此,在两者互译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一对一翻译,而应该尽量使用读者习惯的语言形式,注意语篇衔接与连贯性,使译文取得最佳效果。
(二)衔接手段Halliday和Hason把衔接手段分为为五种类型: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和词汇连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指代、替代、省略和连接词语”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连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三、汉英衔接手段的异同汉英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种类在旅游语篇中是相似的,只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围略有不同。
汉英两种语言的区别在于:汉语重意合,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con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英语则注重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连淑能,1993)。
国文(1997)指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和语言结构素质;英语是形态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
在英语中,替代很常见,或用代词或用其它名词;而汉语却使用重复和省略的手段。
四、旅游语篇汉英衔接手段的转换本文分析的中文旅游语篇属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读者有足够的时间研读、揣摩、理解文本,加之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各家无不在语言的新颖别致上下工夫。
因此,旅游语篇中省略、替代和同义词反复、上下义关系等衔接手段的使用极为普遍。
本文拟讨论“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以及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衔接关系,以获得语篇的连贯性,达到旅游语篇的宣传目的。
(英语作文网www.23yyzw.)(一)指称指称是指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语义关系。
换种说法,就是用指称词回指或后指上下文出现的词,从而在指称词与所指对象之间建立语义关系。
英语中代词的使用多于汉语,而汉语则更习惯使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来表达照应关系。
汉语中能不用照应的地方就不用,而英语因为其形合的特点就必须把指代关系交代清楚。
(1)金陵旅行社将旅游与文化、体育、探险、商业、国际交流相结合,推出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已成为中国旅游行业独具特色的名牌产品,获得“驰名商标”称号,深得消费者的信赖。
Nanjing Jinling Travel Agency incorporates culture,sports,adventure,busines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to its tour programs. Awarded with “Famous Trademark”and trusted by consumers,its products and tours have become distinct name brands in China’s travel industry.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回指十分常见,如例(1)中的两个“its”。
但是在汉语中往往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而是重复该代词所代表的名词,甚至是完全省略。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一词一译,而应该灵活翻译。
(二)省略与替代省略是指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它小句或句子中回找(胡壮麟,1994)。
于是,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
Halliday和Hason(1976)指出,英语中的少量语言形式,其功能是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但两者不存在认同的一致关系。
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
从汉英对比来看,汉语中经常省略主语,英译时就必须添加主语;英语却常省略动词,留下主语与助动词,汉译时,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情况在旅游英语语篇中较为少见。
(2)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
It was first built in 1084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renovated in the Qing Dynasty.(3)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从湖面上见到夕阳从塔的方孔中穿出光芒,这时形成水上,塔中各有一个太阳。
The most amazing sight comes when the rosy beans of the drooping sun shoot through the holes of the pagoda and mirage a second sun on the water.例(2)、例(3)中的汉语介绍词都省略了主语,但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为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必须添加主语。
如例(2)加上了“it”,作为形式主语;例(3)加上了“sight”(风光、景色)这个主语。
(三)连接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又称“逻辑联系语”(黄国文,1988)。
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通过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也可以是分句。
这是英汉差异最大的地方。
由于汉语重意合,语法关系、逻辑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因而所使用的连接手段在数量和使用的频度上都要远远低于英语。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4)此地赏“二灵夕照”之美,接二灵景区之入口,取名“二灵掠影”。
As the bridge provides visitors the best view of “Sunset at the Dual-Soul Pagoda” and serves as the entrance to the Dual-Soul area,it is named “Skimming Shadows at Dual-Soul Hill”.汉语原文中无一逻辑连接词,完全凭借动词意象组成句子。
译文中两个“as”把三个短句连接起来,把汉语中隐含的逻辑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满足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四)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胡壮麟,1994)。
本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主要指的是Halliday 和Hason所说的“重现(reiteration)”,包括原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