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57
古籍所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课程大纲(The guide of classical ancient Literature)一、课程目标文献学经典文献,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众多前贤先哲读书治学的思想精华,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当今的古文献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因此,是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与参考的最基本文献。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文献学领域重要的八部经典著作进行讲授,内容涉及文献学研究中校勘、辑佚、辨伪、注释等多个领域。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力求学生能够比拟系统地了解各位文献学经典作家的治学思想,把握著作中有关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重要内容。
2.教授学生掌握文献学著作研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献学研究的已有成果。
3.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运用文献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8个专题,每一部经典文献为一个专题。
(讲授的经典著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专题1:《竹书纪年》1.版本推介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讲授要点《古本竹书纪年》的出土与流传《古本竹书纪年》的辑佚研究历代《古本竹书纪年》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比拟。
4.参考文献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
陈梦家:《六国纪年》,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朱希祖:《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曹书杰:《<竹书纪年〉综论》,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
专题2:《尚书》1.版本推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闫假设琼《古文尚书疏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2.讲授要点今古文尚书之争《尚书》的内容及价值《尚书》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清华简的发现与《尚书》研究之新材料4.参考文献(清)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刘起好著《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于省吾著《双剑箱尚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蒋善国著《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专题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1.版本推介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年2.讲授要点陈登原其人与《古今典籍聚散考》的写作背景《古今典籍聚散考》关于中国历代书厄的成因的分析《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的价值与影响3.研讨主题《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关于古代图书聚散原因的探讨。
《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历史文献学(Historical Biography)课程编码:041071学分:2.5分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适应专业:历史学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历史文献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学科,关于整理历史典籍及学习、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门学问。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习在具备阅读和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今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文献学发展的成就、经验,掌握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方面的原理、方法,以及熟悉考辨史料、文献编纂和古籍保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检索古代文献的方法们更加合理地解释和使用古代文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导论文献、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2学时)第一节“文献”与“历史文献学”第二节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第三节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历史文献的载体与类型(2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第二节历史文献的传抄方式第三节历史文献的类型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目录(8学时)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第三章历史文献的版本(4学时)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第二节版本的类别第三节纸书的装式第四节版本的鉴别与选择第四章历史文献的校勘(4学时)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第二节校勘的资料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第四节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第五章历史文献的辨伪(3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中的伪书第二节历史文献的辨伪第三节辨伪活动的历史第四节伪书存在的价值第六章历史文献的辑佚(4学时)第一节历史文献的亡佚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七章历史文献的标点(4学时)第一节从句读到标点第二节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三节标点方法举要第八章历史文献的注译(3学时)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三节古文今译第九章历史文献的检索(2学时)第一节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与途径第二节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第十章出土文献的整理(4学时)第一节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第二节简帛文献第三节敦煌文献第四节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四、大纲说明本大纲适应于历史学专业,总时数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内容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学知识,书中内容包括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从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
1.设计思路:资料是研究的根底,中国古典文献学旨在教授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先后讲解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章节。
另外,由于文献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因而木课程的局部课程用于实践。
其中,除了安排课堂上的学生练习之外,另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了解《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影印本等文献资料。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开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并能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同时在引用文献时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学习要求(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局部。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局部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献综述一、文献文献的本义文献含义的演变现代文献概念二、古代文献中国古典文献的种类三、古代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研究古文献的源流与分类,古文献的类别与体式,怎样进行古籍整理等。
四、学习古代文献学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古代文献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节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一、什么是历史文献广义:全部古代文献二、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政治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经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密切关系会通和合: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三、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基本物质条件:文字、书写与记录工具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第三节文献与历史研究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历史研究与史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目录学的功用传注学的功用辨伪学的功用校勘学的功用版本学的功用思考题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课时:6周,共1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一、古文献的产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商代甲骨文、周代史册二、孔子编纂的史书孔子与“六经”第二节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一、甲骨文殷商甲骨文、周代甲骨文甲骨文论著二、金文古代青铜器分类商周青铜器与金文金文资料著录三、简牍竹木简牍的形制竹木简牍的重要发现:居延汉简,云梦秦简,临沂汉简,长沙吴简等四、帛书竹帛并用时期考古发掘的帛书实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第三节写本与雕版古籍一、造纸术的发明与纸本书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纸本书形制的演变纸本书的装帧二、写本文献敦煌卷子古代写本与抄本三、雕版印刷的文献雕版印刷的发明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古代重要的活字印本书第四节古籍分类一、目录目录的本义古代一书的目录与群书的目录二、图书目录的分类综合性目录,专科目录,特种书目解题目录,简明目录,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三、古代典籍分类刘向校书与目录的产生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四、四部分类法四分法目录的产生与发展《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思考题1、纸张发明前古代文献的形制是怎样的?2、一些重要的竹木简牍及帛书的基本情况与其史料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
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教学要点: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1、甲骨文文献2、金石文献3、简牍文献4、缣帛文献5、抄本文献二、印刷文献形式1、雕版印刷的方法2、册页制度的发展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考核要求: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教学要点: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
教学时数: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二、类书、丛书文献三、佛教、道教文献考核要求: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
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二、古代版本学概况三、古籍校勘知识四、考据、辨伪、辑佚考核要求: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及其运用(The Exercises in Methodology ofDocumentation)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将在讲授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若干专题的文献搜集、阅读理解、比较考证、观点把握等实际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较好地掌握历史文献的检索、整理分析和运用手段,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二、课程内容内容共分五章,其中第一章具有总论性质,主要从理论上了解文献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二章以下将结合历史研究工作的实践,分专题讨论并选择一些较有典型性的原始文献实例,着重训练历史文献检索和运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1)知识涵盖面较广,不仅包括了作为文献学主干的版本、目录、校勘等内容,还涉及与文献解读相关的地理、年代、制度、典故、文体、诗词等常识,便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引发其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布置课余查阅资料、标点注释古籍文献,增加课堂练习和实例讲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文献的实际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3、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1981年版。
5、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期中考查和期末考核,主要采取随堂方式,其中期中占30%,期末占70%。
六、讲授大纲第一章文献学概论第一节历史文献的范围和类别第二节历史文献的积存和分布现状第三节文献整理基本方法之一——目录学第四节文献整理基本方法之二——版本学第五节文献整理基本方法之三——校勘学第二章文献检索与搜集训练第一节文史检索的主要工具书第二节史料采集方法种种第三节电脑的文献检索与处理功能第四节文献搜集训练第三章史源学训练第一节史源学的原理和实习方法第二节史源学的实践第四章文献阅读理解训练第一节阅读历史文献的知识准备第二节历史文献的整理标点第三节历史文献的标点和理解训练第五章文献运用训练第一节历史文献的鉴别与考证第二节文献材料的归纳与提析第三节文献运用的规范化第四节文献运用训练。
古籍所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国学专题》课程大纲(三号黑体)(special topic of China research)一、课程目标国学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学术,是历代学者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的学术经验与理论成果。
中国古代典籍作为重要的文献载体,将这些珍贵的成果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学术开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
本课以国学所包含的基本文献经、史、子、集四部为重点,分四大专题进行讲授。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 .学生能够较全面的了解经、史、子、集各部文献的产生与文献的构成,把握经、史、子、集四部的开展脉络。
2 .通过对经、史、子、集四部中重要著作的解读,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各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3 .掌握学习国学的门径与方法,提升独立思考与阐释学术问题与文化现象的能力,为今后进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4个专题:专题1:经部讲授要点:(1)经部文献的构成(2)十三经内容简介(3)经学流派的传承专题2:子部讲授要点:(1) “子部”的概念与早期子部文献的性质(2)各时期子部文献的构成(3)先秦诸子与“子学”的开展专题3:史部讲授要点:中国古代史学开展史部文献的分类及其构成各时期子部文献的内容专题4:集部讲授要点“集部”的概念与早期集部文献的性质集部的分类及各时期目录著录情况(3)各时期集部文献的分类与构成同文学开展的关系三、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程的关键内容及时查阅目录文献及相关重要著作,熟悉经、史、子、集各部的文献概况。
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期末考试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
1 .通过听课、课堂回答下列问题及讨论发言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接受是否到达课程的预设目标,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2 .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考察并评价学生对重点文献的研读情况。
中国古文献学史学简编总目录缘起.第一章先秦第一节夏商周时代文献典籍的产生、保存和整理第二节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孔子(一) 孔子与《周易》传统说法.第一,孔子作易传.第二,孔子不但作易传,还作卦辞、爻辞第三,从宋代开始,不断有人怀疑易传亦非孔子所作.(二)孔子与《尚书》.(三)孔子与《诗经》.《论语》中谈到《诗经》的地方第一,关于评论第二,关于诗教第三,关于解释(四)孔子与礼.(五)孔子与乐. 孔子关于文献典籍整理观点、方法三点.. 第一,多闻阙疑,择善而从.. 第二,崇尚平实,排斥虚妄.. 第三,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子游.. 子夏.. 子木.. 孟子关于古文献学观点、原则四条. 第一,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第二,研究、整理古文献,要紧密联系原作者,知人论世. 第三,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古文献采取审慎态度,强调怀疑和辨伪. 第四,自觉地把整理古代文献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目的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一)《墨子》..(二)《荀子》.. 法后王. 隆礼..《正名篇》在训诂学上四点贡献.. 第一,指明了词义的社会性.. 第二,指明了语词的地域性.. 第三,指明了语词及词义的历史性..第四,提出了“单名”、“兼名”、“共名”、“别名”等概念,有助于循名责实,精确地辨析、训解词语的意义(三)《韩非子》.《解老》、《喻老》值得注意之两点第一,《老子》篇次与今传本不同.. 第二,韩非注释《老子》,并非完全据守《老子》本意,而是有参会己意,为我所用的成分,实际上是经过改造了的《老子》.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对焚书坑儒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之两点评价首先,事件起因在于博士淳于越颂古非今,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制;儒生们道古害今,惑乱黔首. 其次,做法片面、简单、粗暴. 禁毁古书情况四点第一,“博士官所职”不在烧毁之列.第二,医卜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第三,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严重. 第四,民间所藏《诗》《书》及诸子书损失严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第二章两汉第一节概述. 一、政治思想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秦火之后,先秦文献典籍在汉代的流传整理情况..(一)周易.(二)尚书.(三)诗经.(四)三礼.(五)春秋.(六)孝经.(七)论语. 官方对经籍文献的三次审定经义、校定文字的活动. 对兵家、法家、道家文献的校勘、纂辑语言文字学专著的出现. 语言文字学的成就——文字、训诂方面三、经今古文学. 今文经、古文经之三大区别.. 经书写本差别三个主要方面说解差别三个方面. 宗旨不同经今古文经书的来历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两大系列.. 经今古文之争古文家刘歆:正式揭开斗争序幕. 东汉时期今古文斗争特点四条.. 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今古文斗争 .四、经学与纬书谶语、图谶谶、纬之区别、联系纬学与今文经学之联系. 纬学与古文经学之联系. 纬书广、狭二义.. 广义:包括图谶纬候之书在内.. 狭义:专指七纬对纬书之辩驳纬书之禁废、散佚. 纬书佚亡之原因两点从学术上看,其虚妄的内容决定了其无存在的价值.. 从政治上看,为统治者所利用.. 纬书辑佚之作纬书价值之三点.. 思想史上的价值保存了很多天文历法资料. 关于训诂、名物也有不少可取..第二节董仲舒董仲舒之公羊学暨春秋说之特点四方面..(一)阐发、附会微言大义..、三世说..、三统说..、六科、十指三科九旨(二)宣扬阴阳灾异,附会“天人感应”..(三)通经致用..(四)在训解内容上重义理而轻名物、训诂,在训解方法上多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第三节司马迁(一)《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二)在古文献考辨方面的成就和局限.. 其辨伪涉及两方面. 关于书籍的名称、作者、年代真伪的考辨关于书籍内容诸如事实、论说真伪的考辨辨伪特点. 力求质实,排斥虚妄对传闻异辞,谨慎存疑,不执一绳万..(三)在古文献释译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注意消除古代文献史料的语言隔阂.. 对一些古奥艰涩的字句进行译释,所谓“以训诂代本字”,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把古词语对译成通俗词语. 为突出某种含义,使语言更加显豁,常增文译释有的文字差别,与材料来源有关,不属司马迁自己所译释,应加区别译释、意译,不免滋衍文字.. 问题不准确的地方. 有错会文意而致误者第四节刘向刘歆. 刘向、刘歆在古文献学上三大方面贡献..(一)在校勘学上的成就——五点.. 第一,广备众本,互相参校第二,校字句,订脱误.. 第三,补缺去重,定著篇章第四,确定书名第五,不专揽独断,与各科专家合作..(二)在目录学上的成就撰写叙录分类编目(三)在辨伪学上的成就第五节王充. 辨伪内容和方法上四方面成就(一)集中辩驳谶纬及今文经学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迷信邪说.(二)离经叛道,辨儒家圣贤立说之伪(三)不从俗说,辨伪群书真伪(四)实事求是的辨伪方法.. 第六节许慎. 古文献学上两大成就..(一)《五经异义》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古文献学上的价值(二)从《说文解字》看许慎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两点第一,把小学视作古文献学的基础,认为精通文字是准确校读古文献的前提。
历史文献学概论大纲历史文献学概论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及要求历史文献学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初步展开有关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论文、考察报告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文献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历史文献学课程为学期课,总课时为40课时。
其中课堂教学每周2课时,20周,共计40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占2周。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臵书面作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参观和社会考察;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
自学、作业、讨论及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第一讲方法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正名,以及对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地位, 对如何展开历史文献学研究有一初步印象。
从学生接触历史文献学之初,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引路。
二大纲细目20世纪历史文献学发展大势一,历史文献:双层特殊产品(1)历史文献本身发展丰富了文献的内容。
(2)历史文献本身发展影响了历史文献学本身研究内容。
如雕版印刷盛行影响了历史文献学,使其繁盛。
如今学界现象:文献研究与书的研究分割——应结合。
二,为历史文献学正名关于历史文献学,有辅助学科之说。
孔子‚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论语》言卫国国君欲叫孔子主政,孔子却要正名。
子路认为对一个小国,没有必要。
孔子认为子路粗俗‚野哉,由也‛。
故我们也要为历史文献学正名。
三,如何开展研究(一)历史文献学史研究的内容(1)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产生、研究和整理概况(2)总结历史文献学家的经验、成果(3)基本联系、规律,为当代历史文献学提供借鉴(4)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此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研究书的价值必然与经济相联系,故我们应开拓视野。
历史文献学史与经学史、语言、政治等紧密联系应加强与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联系研究特点,断限问题:对典籍的整理研究,可一直延伸至今古典文献终结于1919年,但其研究可至今特点:a.研究历史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学b.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c.与学术风气密切相关e.研究范围广泛f.通贯古今,系统性,借鉴性四,如何开创新局面《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泉眼来‛(一)什么叫创新1.原始创新性:提出前人没有的理论;累积的创造性:补充前人的观点2.‚凡论文必须有新发现、新解释方对人有用‛(陈垣《史学论文集》p628)3. 新理论体系、新学科体系,多种解释(陈垣《校勘学释例》把前此校勘学上升到了新的理论解释)随社会价值的变化,解释亦不同。
4.自己的特色。
陈垣的考据+白寿彝的理论(二)如何发挥1.对传统历史文献学史作深入开掘.如出版史,目录学史,断代文献学史2.集中力量探讨跨学科研究.如社会史+文化史→研究藏书史五,课堂讨论现今治史风尚?(①经世致用②考据③社会学)预习作业:1.文献载体材料的演变(具体过程从简),如何研究(研究材料发展过程等)?2.图书的生产应研究哪些方面?谨严的图书分类有明学与存书两大功用。
宋代郑樵:‚学之不专,为书之不明;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书。
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
‛六、参考文献白寿彝《史学概论》,西宁:宁夏人民1983年版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讲序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历史、历史文献学史及相关概念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概貌,确立历史文献学观。
二、大纲细目(一)历史、历史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史1.历史: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狭义——一般是指人类史,即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史料: 就是前人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依据的痕迹。
一般来说,可分为史迹遗存与历史文献两类。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2.文、献、文献3.文献研究的历史源流4.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5.历史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史6.如何看待历史文献学思想与相关学科思想的交叉重合(三)历史文献资料与历史文献学思考题:历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史、古典文献学、史料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北京:人民1987年版张家璠等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89年版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版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版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三讲历史文献学与传统文化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正名,以及对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地位, 对如何展开历史文献学研究有一初步印象。
从学生接触历史文献学之初,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引路。
二大纲细目传统文化与文献的关系:1,‚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最次,似乎容易,却实为最难,能立言者必有德,立了言传之后世,必然有功。
2,修史传统。
历代盛世修典之例,所谓‚大混一之时,必有大一统之制作‛,此所谓盛世修书。
如《四库全书》之纂修。
3,促使文献繁荣不过,传统在繁荣文献的同时,也使文献不免瑕疵。
为遵古敬宗而作伪避讳等。
史学传统与历史典籍课后思考: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参考文献:(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四讲文献的聚散教学目的:了解书籍聚散特点,认知藏书的不易,珍惜书籍,珍视传统大纲细目:一文献的聚散与政治之关系二文献之厄三文献聚散的文化蕴涵课后思考:文献聚散与政治的关系参考书目:王重民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铅印本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版**********************************************第五、六讲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教学目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状况,如何进行思想研究,以及就各专题梳理历史文献学思想大纲细目: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一.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1.文、文献与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二.历史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一)目录学家的文献学思想(二)藏书家的文献学思想(三)考据家的文献学思想三.历史文献学家的文化学术政治观四.历史文献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五.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的意义预习作业:研究的意义。
参考书目: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通考?经籍考》、《四库总目提要》**********************************************第七讲专题研究教学目的:如何展开专题研究重点在史部典籍一纪传体史书的研究徐浩《廿五史论纲》,张大可《纪传体史书论纲》。
王锦贵《纪传体文献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体系。
这么写,他是第一次,但需要改进,如‚工具篇‛是否可为‚传播篇‛。
取点时,可再多取点例子;正史?杂著(把纪传体以外的史书均列入,有凑史书数字之嫌)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二编年体研究竖写不如横写,横写(从层面上各个角度展开)1,阶段(《春秋左传》→《汉纪》)2,从研究方法(如注释)上研究3,改纂,补编:司马光《通鉴举要例》,《稽古录》4,改进:如①《左传》←→《春秋》②荀悦③通鉴,以正史记载为经,列传为纬,取志书内容以补,又以追叙,插叙,补叙等等来交代不妨以改进为题进行解谈。
5,变体:起居,实录6,编纂方法7,地位三纪事本末1,善钞书可为史书——梁启超;杨万里《通鉴本末叙》,刘知几‚同为一事,分在‛(《史通》)2,分析体裁特点:以史为纲,纵向叙述3,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
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4,谈体例的演变发展①从抄撮他书→如《春秋左传》《通鉴长篇》,明陈邦瞻时有变化:抄录了纪传史。
如水利方面有治河等,以宋史为主要对象,亦抄录了辽、金专题,这发展阶段漫长,从宋到明末。
②广积博采,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张岱《石匮》、谈迁《国榷》,后人认为谷应泰有抄袭张、谈的嫌疑,但非,张、谷应同时着手。
谈死后二年,谷书出,从时间上来不及。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好,史学价值大,标志其体裁走上独立的道路。
③结合史实考辨,促成学术研究与之结合,形成独特特点。
高士奇《》加五项考证本末:《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李《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利用价值很多人尚未注意到:分正文,考异二部分,考异占一半,功夫深,《辽史纪事本末》6,700多种材料,《金史纪事本末》510多种材料,其通过纪事本末展示辽金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