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及史料学..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68
高中历史必读史料全解
高中历史必读史料全解是指对高中历史学科中重要的史料进行解读和解析的资料,通常包括文献、历史事件、人物、文物、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资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和应试能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必读史料全解的推荐:
1. 《史记》: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涵盖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汉书》:这是记载西汉历史的史书,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有详细的记载。
3. 《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涵盖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
4. 《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是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必修课教材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概念。
5. 《世界史纲要》:这是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必修课教材之一,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概念。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必读史料全解的推荐,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该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阅读各种类型的史料,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
历史文献学绝不是史料学。
史料学是评介研究某一学科所需要的基本史料的专门之学,它的目的,是使研究者掌握最基础、最重要的史料,以避免在众多的史料面前不知所从,以至走弯路。
在评介这些史料时,史料学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学的已有有成果。
如某一史料是否可靠,是否重要,直接提出可否就行了,大可不必去作具体的考辨,考辨材料的可靠与否是历史文献学的事。
在评介史料时,可以指出其所以可所以否的理由来,这些理由,直接引述历史文献学的成果就足够了。
历史文献学是史料学的基础,前者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具体考辨和整理,后者则强调历史文献在具体研究工作中的史料和实用价值。
大学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与文献综述在大学历史学研究中,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和提出深入的历史分析非常重要。
史料分析和文献综述是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从而得出结论和见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史料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含义、目的、步骤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1. 史料分析的概念与意义1.1 史料分析的定义史料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解读和评估历史资料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是书面文献、档案文件、考古发现、口述资料等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还原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1.2 史料分析的意义史料分析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并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通过史料分析,研究者可以建立起对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2. 史料分析的步骤与方法2.1 史料搜集史料搜集是史料分析的第一步,研究者需要广泛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等渠道。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设定合适的检索策略,以确保搜集到全面和准确的史料。
2.2 史料整理在史料搜集之后,研究者需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归类。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所搜集到的史料,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方便。
研究者可以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方式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
2.3 史料评估史料评估是确保史料分析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研究者需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评估,判断其可信度和价值。
在进行评估时,研究者可以从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可读性和完整性、史料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考量。
只有通过评估,研究者才能确定哪些史料适合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证据。
2.4 史料解读史料解读是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史料的细致阅读和比较,理解史料中的含义和背后的信息。
文献史料是历史研究重要历史来源,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文献史料载体主要为纸张和电子媒介。
文献史料内容丰富,但往往带有一定主观性和较强的感情色彩。
1.史书:分为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又可分为正史和野史。
官修史书一般政治色彩鲜明,私人修史一般具有作者的立场与态度,使用时都应当注意加以甄别。
中国古代史书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
注意史书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不等同于所记录的事实本身,反应的是对历史的一种观察,会出现错误,需要结合不同史料进行互证。
研读方法:(1)注意史书出版的时代环境,抓住时代特征;(2)了解作者的史观、立场、意图,甚至个人经历;(3)要有问题意识,把时间,空间要素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相关联,进行深度思考。
2.档案与文书:(1)档案是历史的记录,研究历史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档案史料一般包括了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图片、声像及实物等。
查找档案要抓住人物主线、地域主线、时间线索等,这样搜寻档案会事半功倍。
档案查阅和引用时,要注意时间、档案馆名称、全宗、档案号、原纪年、题名等。
(2)文书一般指的是官府发布的文件、政令等,属于一手史料,文书主要是针对特定时期具体问题发布的,往往留存在档案馆里,主观性较小,史料价值较高。
研读方法:(1)理顺主干知识,在充分掌握历史基本脉络基础上,带着问题意识去查阅档案;(2)档案和文书大多属于官方史料,代表官方意志,使用时要与其他史料互证;(3)档案和文书属相毕竟有限,且针对是一般具体历史事件,很难窥见历史发展的背景及其全貌,可进行微观考察,难以宏观概括,需要与其他史料相结合。
2.文集、笔记、书信、日记等文集、笔记、书信、日记等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亲历者所留下的文字记录,可以还原历史的细节与原委,但容易受到作者所处时代,阶级立场、观念、意图等因素影响。
(1)文集:是文学研究重要史料,但内容包含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方面信息,也是历史研究重要资料来源。
中国历史上影响全球的文献史料中国自古有记载历史文化的传统,甲骨文,青铜器到竹简,都留下了远古人类的文字,远古的历史流传至今。
然而历史上也有天灾,兵灾,人祸,有些书籍被毁灭丢失。
公元前221年,秦朝灭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贯彻法家治国思想,进行焚书坑儒。
秦朝将儒家典籍,诸子百家以及各国的史书都加以焚毁。
这次焚书,使得前秦大部分史书丧失,是一次大劫难。
幸而历史上还有4次文献发现,尤其是第三次文献发现,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在秦朝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孝经》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
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废除了秦始皇的禁书令,允许民间藏书。
西汉景帝3年,从孔子故宅墙壁内得到了这批藏书,都是用竹简写成的,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鲁壁出书”。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曲阜孔子故里,还有一个鲁壁景点,就是藏书的地方。
公元279年,西晋时期,盗墓贼偷盗魏襄王陵墓,没有发现太多宝物,墓里却有成捆的竹片,盗墓后把竹片丢弃了。
后来官府得知后,收集得到竹书数十车,西晋武帝命当时的大学者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
经过整理,得到《竹书纪年》12篇,又名《汲冢书》。
书中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和典籍。
这批文献发现,对先秦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书中很多内容印证了史记的错误。
整理完成的古本《竹书纪年》至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佚失,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学者有辑校本,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在配置中药时,在药堂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发现上面有图形文字。
他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
后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证调查,确认为商代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
1928年10月开始,考古组进行殷墟发掘工作,出土刻字甲骨近两万片和大量陶器、铜器、玉器等。
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史料的分类史料的分类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的资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献史料。
或者将历史史料分为⽂献史料、实物史料和⼝述史料1、⽂献史料:⽂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字,书籍,卷宗。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甲⾻⽂的⽂献价值与早期⽂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是在⼈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活动的场所和前⼈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如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是遗址,即前⼈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是墓葬,即古⼈的墓⽳。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还有⼤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献,因此能真实、⽣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产⽣活⾯貌。
三是⽂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具、武器、⽣活器⽫和各种艺术品。
3、⼝传史料与⼝述史料(1)⼝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字记载前有⼀定的史料价值;(2)⼝述史料是⼈们对往事的⼝头回忆⽽写成或整理成⽂字的资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史料(间接史料)。
第⼀⼿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当时所产⽣,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史料包括原始⽂件、档案、信函、⽇记、回忆录、照⽚、⽂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
⽂献(⽂字)资料局限:个⼈因素(阶级⽴场、个⼈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法、⾓度)[典例导引] (2012年⾼考⼴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了⽜⾻B.《诗经》⾥有农耕⽣活的描写C.孔⼦学⽣冉耕字伯⽜,名字中有耕、⽜⼆字D.古⽂字学家发现甲⾻⽂中有字呈⽜牵引犁头启⼟状[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古代文献和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历史时,古代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首先,古代文献和史料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古代文献和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人生、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和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献和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人物和事件。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人物的描述和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物的形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
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
此外,古代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教训和借鉴。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规律和现象,从而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提供启示和警示。
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总之,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无法忽视。
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发展和历史演变的认知。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494字)。
史料学与文献学的关系史料学和文献学是研究历史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学科,在历史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料学侧重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定,而文献学则注重于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
史料学和文献学的紧密关系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研究和解读过去的事件和现象。
一、史料学的重要性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历史文献、记载和物证。
史料学以科学的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目的在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真实的历史材料:史料是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见证,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演变过程。
2. 支撑历史观点的建立:史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证据和数据,有助于他们建立和支撑自己的历史观点。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对比,可以得出更加客观和准确的历史结论。
3. 解读历史背后的故事:史料可以提供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二、文献学的作用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及其研究方法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字、文本和书籍的研究。
文献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的解读和整理:文献学家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和整理,可以深入理解文献内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依据。
2. 揭示历史文化背景:文献作为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
文献学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揭示历史背景,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3. 研究历史文化传承: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流传和影响。
通过研究文献的传承和影响,可以了解文献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文献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三、史料学与文献学的互动关系史料学和文献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史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文献学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解读,为史料赋予了意义和价值。
史料学和文献学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与文献的关联:史料学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文献学则负责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史66本基本史料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上古时期至现代,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的66本基本史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纯正的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石之一。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远古传说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其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方式,为后世的历史著作树立了榜样。
二、《汉书》《汉书》是西汉时期班固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汉自刘邦公元前202年起至公元23年的历史,是中国史书中第一部正式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对刘邦及其后继者的事迹和政绩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记载,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时期范晔撰写的史书,与《汉书》一脉相承。
它详细记载了东汉自公元23年至公元189年的历史。
《后汉书》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军事战争、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是研究东汉晚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时期陈寿所撰写的一部叙事通史。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国志》以其严密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五、《晋书》《晋书》是西晋时期范晔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晋自265年至420年的历史。
《晋书》对西晋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叙述,为研究西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南北史》《南北史》是隋朝与唐朝之间的历史学家李延寿等合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它分为两部分,即《南史》和《北史》,分别记载了南朝和北朝时期的历史。
《南北史》包括了南梁、南陈、南齐、南梁、南晋、南宋、南齐等朝代的历史,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近代历史研究中的历史文献与史料分析在近代历史研究中,历史文献和史料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方法论。
通过
研究历史文献和史料,研究者可以获取关于过去事件和时代的真实的、客
观的信息和材料,为对历史事件和时代的理解提供基础。
史料则是指除了历史文献之外的其他材料,比如考古发现、统计数据、口述资料等。
史料的种类非常广泛,可以是实物,可以是数字资料,可以
是口述资料。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经过,寻
找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比如,通过对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起义的史料
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农民起义的规模、目标和战斗方式,进而推测
当时社会政治的状况和动态。
同时,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也需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
比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献和史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和口述资料的采集,
来进行综合研究。
这样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和时代。
综上所述,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是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通
过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和时代的真实面貌,
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
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需要在对文献和史料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进行评
估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增加研究的深度
和广度。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
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现下,也可能形成对桌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
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
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
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
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
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
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
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
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
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
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人,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
浅议“史料学”作者:齐继伟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0期摘要:史料学作为历史研究工作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对于史料学的理解,学术界仍有多种看法,莫衷一是。
如何看待和运用“史料学”是当前要做好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史料学文献学史料分类史料学作为一门课程类别来说是受到了近代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研究分析的结果,而从研究内容来看基本上其是包含了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考校和运用的一门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
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有它历史的经历,早在中国古代社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独立的分离出经学体系之外就开启了史学自身发展的新的时期。
经史的分途与史学评论的萌芽实质上在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上都是一种崭新的切入,尽管传统的史学也不失这种素养,却是到了魏晋时期才得以昭彰显露,才有了唐宋史学的光彩繁盛①。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是一个典型的样例。
这里面较之前史记载最引起重视的是最广泛地吸收引用了其他文献史料的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说裴注之功时说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1]。
这里仅对于旧籍史料的收集若是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功不可没的。
可见魏晋时期学者对于旧史的传承摘取较之两汉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而在研究门类上的拓展上亦是这样。
总体来说以纪传为主,评论为辅的治史思想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到了唐代的刘知几,则开创性地将唐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
前者指先秦经、传,唐以前的纪传史和编年史,以及唐代官修诸史;后者包括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10种,并对其文献的编排、考校做了深入论证。
在史学理论上的著述则将治史者应具备的素养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无疑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史料学所涉及的内容。
宋郑樵的《通志》,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是对于刘知几《史通》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这样看来刘知几的《史通》无疑是我国第一本史料学著作,然而我们却将其阐释为“第一部文献学著作”,这里要涉及史料学与文献学的区别。
史料与文献的区别与联系史料和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它们在揭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脉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史料和文献在本质和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也有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史料和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与特点史料是指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载、实物或痕迹,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史料通常具有直接性、客观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史料可以是古代的铭文碑刻、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历史遗址、文物、图片、口述资料等。
史料的核心在于确凿的历史事实记录,它通过直接呈现历史现象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文献是指记录、反映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等方面的书面材料,是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历史资料。
文献主要通过书籍、文章、法令、报纸、杂志、公文等形式存在,并且以文字为主要载体。
文献往往具有作者、题名、出版时间、发表地点等元素,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字的运用,传递历史事件和思想观点。
二、区别与联系1. 形式区别:史料与文献的主要区别在于形式上,史料一般是原始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历史材料,而文献则通过文字的表达记录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2. 时间差异:史料和文献在时间上也存在差异,史料往往是历史发生时留下的或者近期获得的,而文献则包含了过去的史料和后人对历史的总结、概括、评价等。
3. 价值特点:史料与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体现也不尽相同。
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之一,具有客观记录历史事实、时代特征等特点,重要程度不可低估。
而文献则是研究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整理、解读和归纳,提供了深入研究历史的思考。
4. 相互联系:虽然史料和文献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它们也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史料是文献的重要来源,文献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归纳,使得历史事实更加系统和完整。
同时,史料也可以经由文献的阐释和分析,得到更深入的历史认识。
5. 应用领域:史料和文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