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史源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3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整理研究传世及出土历史文献实际能力,能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历史文献学2、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3、中原文献与中原文化研究三、学习年限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39学分。
每年学习时间一般为九个月,假期与大学本科生相同。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科学研究工作(含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一般不少于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必修课(学位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实践。
其中必修课(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一)必修课(学位课程)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每周1学时,第一学期开。
(2)《英语》:216学时,5学分,每周6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每周2学时,第一学期开。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3、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二)选修课至少选修12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三)教学实践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和高级中学进行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有关主讲教师以及中学高级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出考核评价。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知识点:初三历史文献解读历史文献解读是指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历史文献,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知识。
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可以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文献的分类1.原始文献:指古代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记录,如《史记》、《汉书》等。
2.二手文献:指后世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解读,如《资治通鉴》等。
3.考古文献:指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如古钱币、器物、建筑遗址等。
二、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1.识读:了解文献的出处、作者、成书时间等信息,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概括:提炼文献的主要内容,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分析:深入探究历史文献中的观点、论述,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历史。
4.批判:对历史文献中的错误、偏见进行辨析和批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注意事项1.结合教材:将历史文献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历史素养。
2.注重实证:以考古文献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空谈。
3.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文献,不偏不倚地解读历史。
4.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推荐历史文献1.《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3.《明史》:清代官修史书,记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历史。
4.《三国志》:陈寿所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的解读,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史记》的作者及其地位。
方法:通过识读《史记》的相关内容,了解其作者司马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地位。
答案:《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献学专业是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与内涵。
历史文献是人类记载历史事件、理论思想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文献学专业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准确收集。
学生需要学习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法,掌握各种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网络数据库等。
通过熟练使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学生能够查找到所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
历史文献学专业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编目与分类方法,了解各种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鉴定与评析技巧,能够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语言、文字和上下文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和理解技巧,能够识别文献中的意图、观点和偏见,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来展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学生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
历史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础和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提升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为进一步从事历史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一: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一、孔子整理六经•二、《论语》的编撰整理•三、《韩非子》的编撰•四、《春秋》三传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
•二、“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三、对历史文献的注释。
•四、“疑者阙焉”。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1: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2:唐朝官修《隋书·经籍志》三: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1: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勘。
•校勘与刻印紧密结合。
•政府校勘与目录学相辅相成。
•对校勘人员赏罚严明。
•注重校当代之书。
2:宋代类书的编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3:郑樵《通志》•《通志》为一部巨著,《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他突破前人所用的文献分类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4: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宋代方志编修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新兴的方志学也逐渐形成。
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地方志的史料价值5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四: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四库全书总目》2:清代校勘学的繁荣❖特点:❖一是成就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三是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校勘学理论观点。
3: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五: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2:“新考据学”的兴起❖王国维治学陈寅恪治学陈垣对于历史文献学的贡献3:顾颉刚与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