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李一冰;王佳【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尸检结果或随访产后新生儿头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0例经产前超声准确诊断为单纯脑室轻度扩张60例,单侧脑积水13例,脉络丛囊肿33例,单纯后窝池增宽17例,Dandy-Walker综合征4例,脑穿通囊肿1例,室管膜下囊肿19例,蛛网膜囊肿16例,透明隔囊肿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但对大脑中线部位的囊性病变有一定受限.【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10【总页数】3页(P1508-1510)【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颅内囊性病变【作者】李一冰;王佳【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胎儿颅内囊性病变包括颅内各部位的特发性囊肿及各腔室系统的扩张,不同部位、性质的囊性病变预后不同[1],产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对胎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
目前超声是检查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胎儿颅内解剖结构复杂,致使产前超声在诊断鉴别病灶的来源和性质上有一定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180例经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孕妇的临床资料,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27.4±5.1)岁,孕周15~40周,平均(27.4±4.2)周。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目的分析鞍区囊性占位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Rathke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例资料。
结果囊实性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11例、Rathke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
结论CT着重显示鞍区肿瘤的钙化和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形态及与邻近组织关系,是鞍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标签:鞍区;囊性病变;诊断;鉴别诊断鞍区(包括鞍上、鞍内、鞍旁)是颅内病变最好发之一,收集2012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鞍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响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鞍区占位病变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71岁,平均年龄36岁。
囊实性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11例、Rathke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
1.2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或)增强检查,其中11例行CT平扫检查。
CT 使用GE-HD750宝石能谱二代64排螺旋CT和工作站。
MR使用GE1.5T超导MR扫描仪,头颈线圈。
2结果囊实性垂体瘤16例,瘤体均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均表现垂体窝扩大,未见正常垂体信号。
14例病变鞍上部分与鞍内部分有狭窄处,最窄处位于鞍隔,在冠、矢状位呈8字形。
CT平扫呈囊实性肿块,MRI瘤体实性部分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肿瘤卒中2例,均为高信号。
侵犯海绵窦2例,包裹或部分包裹颈内动脉;鞍背骨质破坏吸收2例。
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较明显强化,但低于正常垂体和海绵窦。
颅咽管瘤11例,瘤体位于鞍上8例,同时累及鞍上及鞍内3例,完全囊性7例,囊实性4例,CT平扫为实性成分为等、高密度,囊变为低密度,并可见边缘钙化。
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明显低于脑脊液信号;囊性成分T1WI为高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囊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MRI表现。
结果: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位于鞍内10例,位于鞍上2例。
囊肿边缘光滑锐利,11例形态规则,1例呈分叶状。
MRI平扫上T1WI和T2WI呈多种不同信号组合,其中6例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强化1例,未见强化10例。
12例均未见囊内结节或囊底沉淀物征象。
结论:鞍内Rathke 囊肿的MRI表现较具有诊断特征,鞍上型Rathke囊肿较少见且常需要与鞍区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Rathke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鞍区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又称垂体囊肿、上皮样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有时与鞍区蛛网膜囊肿、垂体瘤卒中、囊性颅咽管瘤和空蝶鞍等其他囊性病变相似而出现误诊,常需要进行鉴别诊断[1-5]。
目前国内不同文献报道中Rathke囊肿MRI表现的病例样本大小不一,其MRI信号也表现多样。
本文搜集12例Rathke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加以分析,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9~80岁,平均(37.9±6.1)岁。
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包括闭经1例,性腺功能低下1例,头痛2例(其中1例伴有颅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2例和6例分别因头部外伤和颈部不适而偶然发现。
4例手术(1例经颅病灶切除,3例经蝶病灶切除),术中发现2例囊内容物为淡黄色黏稠物,2例囊内容物为白色黏液物,送检组织病理显示囊壁为纤维组织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病史:患者,男,58,因“间断咳嗽1年,加重3个月”入院。
如图1-10(1为T2WI轴位,2为FLAIR轴位,3为T1WI轴位,4为T1WI矢状位,5为T1WI冠状位,6为T1WI增强轴位,7为T1WI 增强矢状位,8为T1WI增强冠状位,9为DWI,10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基础解剖影像: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1-15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11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2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3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4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5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影像描述:右侧颞枕叶、左侧丘脑可见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为3x4x5cm,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带状信号影。
增强呈环形中等强化,内壁毛糙,外壁光滑。
DWI病灶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双侧脑内多发囊性占位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
颅内环形强化:环形强化是一类以增强后呈现环形高信号为主要表现的异常病变,其形态包括花环状(图16)、圆环状(图17),子母环(图18),开环(图19)。
花环状强化壁薄厚不均,无张力,内壁不光滑、外壁光滑多见。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
核磁共振波普成像MRS在颅内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初泉陆;孟凡荣【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颅内囊性病变的核磁共振波普图像特点,寻找特异性波峰,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并整理36例由MRI常规平扫、增强及MRS波普采集病灶中心等影像检查发现病灶,后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脑脓肿4例、脑囊虫病4例、表皮样囊肿5例、蛛网膜下腔囊肿6例、坏死囊变性脑肿瘤17例,其中脑转移瘤7例、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胶质瘤4例).结果:6例低级别胶质瘤均出现Lac、Cho峰,显示低NAA峰1例.4例高级别胶质瘤仅显示Lac和Cho峰.7例转移瘤,其中出现Lac峰5例,显示Cho峰6例,显示Lip峰5例.4例脑脓肿除了显示Lac峰,均显示AA峰、Ace峰及Ala峰,1例显示Lip峰;没有显示Cho和NAA峰.5例表皮样囊肿显示Lac峰.5例蛛网膜囊肿中出现低Lac峰3例.脑囊虫病5例,显示Lac、Ace、Ala峰;没有显示AA、Cho和NAA峰.结论:36例病变中仅4例病变不显示Lac峰,因此其不具备鉴别诊断特异性.囊性脑肿瘤17例,出现Cho峰16例,对评价脑肿瘤具有较高诊断特异性.AA、Ace、Ala峰对诊断感染性颅内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特异性,其中AA峰的显示提示脑脓肿风险较高.MRS对囊性脑肿瘤、脑脓肿、脑囊虫病的鉴别诊断能提供可靠的特异性信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2页(P162-163)【关键词】颅内囊性病变;核磁共振波普成像;鉴别诊断【作者】初泉陆;孟凡荣【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颅内囊性病变(ICD)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且涵盖范围广泛的常见疾病,能引起人体多种不良症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