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囊肿的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16.63 MB
- 文档页数:63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脑子里有囊肿的症状有哪些
导语:脑部这是人们身体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它掌管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智慧。
因此脑部出现疾病都会让人非常的担心。
脑部常见的疾病有囊肿、肿瘤
脑部这是人们身体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它掌管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智慧。
因此脑部出现疾病都会让人非常的担心。
脑部常见的疾病有囊肿、肿瘤等,这些疾病对于人们的生命都有着非常大的威胁,但是我们都知道脑补的结构非常的复杂,在表面我们都不知道,只有等到疾病爆发后才了解,但是那时候疾病已经非常危险了,那么脑子里有囊肿的症状是怎么样的呢?
临床表现与囊肿部位有关,常见部位包括:外侧裂、桥小脑区、颞极、四叠体区、小脑蚓部、鞍区和鞍上、双侧半球间、大脑突面、斜坡等。
多数病变于儿童早期即出现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癫痫;颅骨膨凸;占位效应引起局部症状或体征。
鞍上囊肿还可以表现有脑积水、发育迟缓,性早熟等、视力障碍等。
因囊肿破裂出血流入囊内或蛛网膜下腔使而病情恶化。
这样的疾病对于无占位效应或政治的蛛网膜囊肿,无论其大小或部位均无需治疗,但应定期随诊复查。
手术治疗多用于有症状和囊肿有张力者,手术方式包括囊肿腹腔分流术、内镜辅助下囊肿引流和囊壁切除术和开颅手术切除部分囊壁,使囊肿与周围脑池沟通术。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表皮样囊肿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或鞍旁,1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中颅窝颞底部。
CT平扫11例呈均匀低密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
MRI扫描T1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仅1例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能作出正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1]。
4.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08~2015-06颅内表皮样囊肿16例。
男10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扫描技术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
2 結果16例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最大者约52mm×43mm×38mm,最小者约15mm×10mm×9mm。
15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规则呈圆形,邻近组织无受压或轻微受压。
11例CT扫描为均匀低密度,CT值-10~15HU,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影,灶周均无水肿(图1)。
16例在MRI T1WI 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 弥散均受限。
MRI增强后仅1例肿块边缘轻微强化(图2~4)。
图1 图2 图3 图43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含角蛋白、胆固醇、脂类物质和钙化。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生长缓慢,常在中青年被发现。
常发生于桥小脑角池,其次是鞍上池或鞍旁、四叠体池、颅中窝以及脑室内。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颅内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颅内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膜炎、脑脓肿、脑室炎等。
颅内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
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二、影像学检查。
颅内感染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头颅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脓肿、脑膜炎、脑室炎等病变。
脑脓肿常表现为局灶性脑组织破坏,周围有水肿和炎性渗出。
脑膜炎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积液、蛛网膜增厚等。
脑室炎可表现为脑室积液、脑室扩张等。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金标准之一。
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判断炎症程度,指导抗感染治疗。
脑脊液检查时需要注意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含量、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等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关键步骤。
对于脑脓肿、脑膜炎等疾病,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和荚膜菌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情况。
对于疑似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帮助确定病原体类型。
病原学检查结果对于指导抗感染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对于疑似颅内感染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脑电图、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辅助检查。
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脑功能异常。
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指导脑保护治疗。
这些辅助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颅内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颅内表⽪样囊肿颅内表⽪样囊肿⼜称上⽪样囊肿或胆脂瘤,是⼀种少见的起源于⽪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肿瘤,⽣长缓慢,发病率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2%~1%。
可发⽣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性。
但由于其⽣长缓慢,起病隐匿,⼀般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以20-50岁发病多见。
颅内表⽪样囊肿⼿术切除,为珍珠样。
颅内的表⽪样囊肿根据其发病部位可以分为硬膜内型和硬膜外型,硬膜内型占绝⼤多数,硬膜内型还可以分成脑内型和脑外型,实际上肿瘤可见于颅内任何部位,多在颅内中线部位呈伸展性地向脑池内或蛛⽹膜下腔蔓延,也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和脑室内。
以脑桥⼩脑⾓最多见,其次是鞍区。
脑⼲内极为少见。
因肿瘤⽣长缓慢、病程极长,从症状开始到确诊常须数年到数⼗年,⽽且临床症状轻微,除了它刺激神经根引起明显的神经痛外,其他症状都不明显,颅内表⽪样囊肿常是影像检查意外发现,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没有临床症状⽽不会⾸先进⾏⼿术处理,往往临床建议定期复查,⽽病灶⽐较⼤、临床症状⽐较明显时则需要⼿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CT表现:①平扫可见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多为⽋均匀的低密度,CT值类似或低于脑着液,⼀般在0HU以下;②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肿;③偶可见钙化或脂肪液平⾯;④增强后⽆增强效应;⑤部分⾮典型病灶呈⾼密度或混合密度;⑥肿瘤可溃破,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移动的脂肪滴,CT表现为极低的脂肪密度,容易与⽓颅相混淆。
右侧桥⼩脑⾓区⼤⽚状不规则肿块,呈明显低密度表现,其CT值为脂肪密度,病灶⽐同层⽪下脂肪密度略⾼,明显低于脑实质密度。
同⼀患者,T2WI像上呈⾼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DWI像上呈明显⾼信号表现。
T1WI像显⽰脑池、脑沟、脑室内点状、条状⾼信号影,FLAIR像(脂肪抑制)上呈低信号表现,上述病例为颅内表⽪样囊肿破⼊脑室、脑池。
【鉴別诊断】:①⽓颅:颅内表⽪样囊肿破裂后脂类物质溢出到蛛⽹膜下腔或脑室内,成为随体位的改变⽽移动的脂肪滴,其形态与所在部位空间形状相适应。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
颅内皮样囊肿的诊治进展
何森;何永生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6(43)6
【摘要】颅内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灶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破裂与感染等,无特征性症状/体征。
典型的皮样囊肿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多为负值,周围水肿缺如,在MRI上,T1、T2加权以高信号为主,囊肿多不被增强,而囊壁可有条索状强化。
确诊需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首选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切除。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也可复发、恶变、并发
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积水,所有患者都应长期随访。
【总页数】4页(P598-601)
【关键词】皮样囊肿;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
【作者】何森;何永生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进展 [J], 谢琳;王亮;郝淑煜
2.颅内皮样囊肿诊治进展 [J], 姜成荣;倪红斌;梁维邦
3.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诊治进展 [J], 雷鹏
4.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进展 [J], 韩子安;王晓东;董伦;李育平;王杏东;黄健楠;万志强
5.儿童颅内外沟通巨大皮样囊肿合并颅内感染的诊治分析 [J], 裴航;赵春丽;吕强;李涛;齐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