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68
浅析演讲的修辞原则与技巧内容摘要:修辞可以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演讲过程中合理运用修辞,能够有效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如何增强演讲修辞的科学性是演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演讲的修辞原则,即风格协调原则、服务宗旨原则、适合时空原则等。
又在此基础上从加强连贯、注意沟通、重视时效性等方面,探究了演讲的修辞技巧。
关键词:演讲修辞原则技巧演讲只要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重大集会中发表讲话,它用于表达观点、交流感情、提出倡议、发表观点。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演讲,而一篇富于感染力的演讲词对演讲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合理的运用修辞则可以有效提升演讲词的感染力,突出观点和主旨,增强受众的心灵共鸣。
演讲中的修辞主要包括演讲词、控场、声音、态势语等元素。
演讲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选取合适的态势语言与口头语言表达思想,这其中就涉及到修辞的选取与运用。
可见,探究演讲中的修辞原则,对增强演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演讲的修辞原则1、风格协调原则常用的修辞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语体特征与风格色彩,比如能够形成委婉含蓄风格的反语、象征、双关和婉曲等修辞手法;能够形成讽刺幽默风格的仿拟、借代和夸张等修辞方法。
由此可见,和句子、语音、语法一样,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语体风格。
所以,演讲中的修辞应注意风格协调。
例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就运用到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演讲内容活泼风趣、通俗易懂。
2、服务宗旨原则所有的演讲都是围绕某一主旨展开的,所以,修辞的选用也必须根据演讲主旨进行,这也是演讲修辞的基本原则,是衡量演讲中修辞运用是否得体的首要标准。
比如军事演讲、社会问题演讲、政治演讲等具有浓重鼓动色彩的演讲,主要是为了通过演讲促使受众采取某种行为,达到“以辞促行”的效果,所以在这些演讲中时常采用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演讲的感召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号召听众跟随演讲者的思想行动。
比如秋瑾的《警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丘吉尔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等。
修辞的原则主要有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变化,注重交际效果。
具体地说,修辞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
1、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2、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
3、修辞必须适应和切合语境的需要。
修辞主要内容为:
1、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
2、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
3、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
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如何正确运用修辞揭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1.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对语言进行修饰和加工的方法。
2.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
二、揭示修辞手法的类型和运用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内涵。
4.反问:用疑问的方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设问:用问答的方式引出话题或结论,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对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和运用1.对立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反或相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
2.类比对比:通过对两个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3.对照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关系和变化。
4.对比强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强调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或重要性。
四、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原则1.符合文章主题:选择和运用修辞手法时,要紧密围绕文章的主题和意图,使其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应适度使用,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文章的效果。
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读者的接受程度来掌握使用的程度。
3.自然贴切:运用修辞手法时,要使其与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相自然贴切,不要生硬牵强。
4.创新独特:尽量运用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五、修辞手法的练习和提高1.学习经典例句:通过学习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2.创作练习:通过自己进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不断修改和完善。
3.阅读和分析: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交流和反馈: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获取对自己作品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和提高。
第二章修辞的原则一、修辞原则修辞原则就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思想情感,在调整、修饰语言时所遵循的标准、准则。
修辞的原则有基本原则与非基本原则之别。
对修辞的原则或基本原则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可看作陈对修辞基本原则的一种表述。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明确指出“修辞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
倪宝元主编《大学修辞》:“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这样三条:(一)语言材料的规范和变异的适度性。
(二)信息的真实、切题、适量性。
(三)对语言环境的得体性。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从“对象、自我、语境、前提、视点”方面概括修辞的原则,提出:把握交际对象,保持自我本色,同语言环境相一致,明确前提,视点适当。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提出了经济原则、适度原则、得体性原则等,并且将得体性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
二、修辞的非基本原则修辞某个层面的具体的原则,即非基本原则,如“自我、前提、视点”等。
修辞的非基本原则较多。
简单介绍“自我、前提、视点、适度”等修辞的四种非基本原则。
1、自我原则:保持自我本色所谓保持自我本色,首先是要求使用自己真正懂得的、熟悉的词语,放弃那些似懂非懂的词语。
所谓保持自我本色还有一层意思,即用词造句都要符合自己的身分。
2、前提原则:明确前提前提,又叫“预设”,是现代语言哲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学科中所共同使用的一个术语。
在修辞学中,对“前提”的理解当然是接近于语用学的,主要是指说写者和听读者在这个言语行为之前的共有的知识,经验等等,换句话说,前提是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先决条件。
前提在交际活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到前提这个因素,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繁复和简洁,通俗和艰深,词语、句式、修辞方式的选择,都应当考虑到前提这一因素。
3、视点原则:视点适当视点,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运用语言表达时所处的位置,立足点,出发点,或者说就是语言表达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