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政治学案:《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构建知识网络】第一课时实践的概念和特点【考点突破】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典型例题】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典例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认识论)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目标(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涓埃怒斥真理反对谬误。
三、德育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酸甜可口的西红柿,大家都喜欢吃。
然而人类发现它好吃,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呢!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让人喜欢,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还美其名曰“狼桃”。
16世纪,英国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尝试以下,据记载,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你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基本特点(2)结合实例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课前自主学习案(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实践是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
2、实践的基本特点:(1)___________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的手段都是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3)______________:①社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历史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__________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学生学习④鹦鹉学舌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认识获得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但都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_______________:①实践产生新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践创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践提高认识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原因: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梁。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首先,从整本教材的角度来看,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主要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而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正是认识论的开始,它的第一框也就是认识论的入门课,因此第六课在正本教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那么学好第六课的第一框对今后认识论的学习显然就有着不言而喻的指导作用。
其次,从其所属的第二单元来分析,第六课对前两课起到继承、总结、升华的作用,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第六课无论是在本册课本中,还是在其所述的单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后,从知识内容上来分析,第六课第一框共两目,第一目为:实践及其特点,主要包括实践的概念、实践的三大特点、实践的基本要素。
其中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第二目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知识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逻辑顺序上来分析,第一目与第二目是顺承关系,因为本框题的题目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目讲了实践及其特点,同学们就会自然地产生这样的疑惑“实践和认识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便于教师进入下一目的讲解;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起到基础知识铺垫的作用,第二目在此基础上得以进行,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界定实践的定义。
①明确实践的主体是人,并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②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把人头脑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2)探讨(或分析)实践的特点。
①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并归纳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②解释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
(3)细述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②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发展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关键字】教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根底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根底,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三.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对意识能动作用表现的复习,导入课题。
1.实践及其特点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师生共同完成。
六.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2.实践是认识的根底(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七.课后练习辨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马音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根底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根底,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追求真理、认识论)导学案一、基础知识过关:(一)实践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体:;(2)活动:;(3)对象:;(4)性质:。
2.基本形式:、、。
3.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1);(2);(3);(4)。
(二)认识1.真理(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真理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重难点突破:1、实践(1)含义:【提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外延不能扩大或缩小,不能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的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活动,即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社会实践(改造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③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
(3)实践的特点(注意区别于意识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应遵循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②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创造。
关键词:“计划”“方案”“规划”,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③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强调“合作”等,横向;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纵向)。
【提示】※盲目的实践是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探寻真理的历程”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稳步深入探讨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即为对待重新认识和课堂教学。
它紧紧围绕着“探寻真理”这一主题,讲诉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存有牵涉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低,题型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从宏观上检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科学知识体系对教材展开研发和资源整合,使学生从题中琢磨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来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认知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科学知识与技能(3)认知重新认识具备反复性、无限性。
(4)运用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5)运用表明人类崇尚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1)培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正确区分和推论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看待真理和谬过程与方法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培育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科学知识框架的习惯。
(1)稳固践行课堂教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践行爱好真理、追求真理、始终如一真理的信念,相信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为我们坚持不懈的崇尚和永恒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学难点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三年级的文科特长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教学对象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步入高三的学生,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课类型独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备考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方法指津知识构图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师生设计内容活动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温故知新】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什么是真理?怎样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高中思想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特点,真理与谬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 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实践1 含义是一种活动想一想: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吗?蜜蜂酿蜜、老鼠打洞是不是实践?为什么?2 特征:①、②③温馨提示:准确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想一想: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有什么区别?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什么不同?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③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②③温馨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真理1 含义2 特点①客观性(真理是绝对的)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②具体性:③条件性温馨提示: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说明了真理是;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3 真理和谬误。
(1)二者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从认识的客体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我的疑惑】【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 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探究案】1.重点检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1)什么是实践?其特点有哪些?(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其特点?(5)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要求是什么?2.判断正误或选择(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实践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编制:高二政治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实践观,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三、课前预习: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是,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主观能动性、。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和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知道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课堂探究:
单选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五、巩固整理(梳理):
六、课后作业:
试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从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对天宫一号的顺利飞天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特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能力目标: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与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真理作为自己永恒的使命。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三、课前预习: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主观与,理论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运动的和,并不表明它是一种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或的上升。
四:课堂探究:
单选
1、北宋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
A、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B、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导致认识的变化
C、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D、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莉,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出黄牛,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使生命科学不断获得重大进展。
这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3、“多一份经历,就对一份本领”。
这说明
A、实践是一所大学校,在那里什么都可学到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C、只要实践就能获得本领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4、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表明了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和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荣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6、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说明真理
A、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具体的绝对的
C、静止不变的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五、巩固整理(梳理):
六、课后作业:
简答: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主要将GDP总量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
材料二我国现在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问: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