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9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 情感 敬慕 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 才智 仁爱 4.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物质基础:社会分工 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1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1.奇异的思想,怪诞的生活(1)富裕、节俭和要求严格的家庭生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1926年10月15日在法国维埃纳省普瓦捷市出生。
父亲保罗·福柯不仅是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而且是拥有两个私人诊所的大学教授,声望显赫,家庭十分富裕。
福柯在父母那里接受的训导是“生活要简朴,行为要规矩,做事要勤奋。
”福柯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常常泛起阵阵深沉的压抑感。
(2)少年时期的三个可怕印象关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福柯临终前在医院里回忆起三个可怕的印象。
①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有父亲为了锻炼福柯的胆量,把他带到了自己的手术室,让他观看截肢手术。
看到患者的肢体被父亲血淋淋地割下来,福柯十分惊恐。
②第二个可怕的印象:1901年,警察在普瓦捷市的一家医院里发现了一个被囚禁了几十年的妇女,她因年轻时偷情怀孕,被家人当作精神病人送进了医院,关在黑屋子里。
福柯看到这条新闻后,在内心引起了剧烈震撼,对医院产生了恐怖。
③第三个可怕的印象:福柯在中学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后因德军入侵,一些插班的犹太学生成绩优异,将福柯挤到后边,福柯因此厌恶甚至诅咒他们。
不久,这些犹太学生都被法西斯侵略者关进了集中营,福柯同情他们并因以前对他们的责骂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福柯后来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都与这些心灵刺激有关。
(3)巴黎高等师范时期1946年,福柯在经历了两次考试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期间,福柯以“学习狂”著称,他学养深厚、才识广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能力。
然而,福柯很难与周围的同学和谐相处,他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待人傲慢,言谈尖刻,同学们都以为他精神不太正常避而远之。
(4)学术生涯与传奇人生①福柯曾两度自杀未遂。
人们把他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同性恋倾向受到了压抑。
福柯的权力理论窥探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权力理论深刻影响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多个范畴。
在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权力的形式及其在社会中如何影响个体,尤其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的“规训”机制。
本文将通过福柯的权力理论,解析当代社会中规训机制的运作,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体性。
一、福柯权力理论的基本框架1. 权力是一种关系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某个特定的机构或个人所拥有的,而是一种关系网络,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权力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通过各种形式的行为、言辞和机构进行行使。
因此,权力不仅限于政治和法律体制,更涉及到教育、医疗、家庭等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维度。
2. 知识与权力福柯进一步提出“知识就是权力”的观点。
他强调,知识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认识,它也是权力运作的一部分。
权力通过掌控知识来建构社会规范,并影响个体行为。
他称这种结合为“知识-权力”,反映出知识和权力之间复杂且密不可分的关系。
3. 治理与自我规训福柯分析了现代社会中治理的新形式。
他提到,在传统社会中,权力主要通过强制手段实施,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强制性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我规训(self-discipline)。
个体不再是单纯地被外部力量所控制,而是通过内化这些规范与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一转变深刻改变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认知。
二、现代社会中的规训机制1. 教育系统中的规训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规训机构之一。
在学校里,学生们不仅仅接受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被教会如何遵循规章制度、履行社会角色。
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绩评估、考勤制度等手段,实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课程知识,同时被潜移默化地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2. 医疗系统中的规训医疗体系也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规训机制。
福柯在《疾病与医学》中探讨了医学如何构建身体与健康的标准。
福柯异托邦六原理福柯异托邦六原理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著作《异托邦》中提出的一组理论原则,用于分析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和权力运作方式。
这六个原理分别是:实体化、分割、层级、正规化、内在化和自律化。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六个原理,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实体化实体化是指权力机制通过各种实体(例如国家、机构、组织等)对个体进行控制和规训的过程。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不再是由单一的君主或统治者行使,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构和规则来实现。
这些实体通过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权力机构的利益。
实体化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手段。
通过实体化,权力机构能够对个体进行监控、约束和规训,使其服从于权力的要求。
然而,实体化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异化和剥夺自由,因为个体被规定了特定的身份和角色,并受到权力机构的控制和操纵。
2. 分割分割是指权力机制通过将个体分割为不同的群体和类别,来实现对其的控制和管理。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不再是对整个社会的普遍性施加,而是通过对个体的分割和分类来实现。
这种分割可以基于性别、种族、阶级、职业等不同的特征和身份,从而将个体纳入不同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方式中。
分割的目的是使个体在不同的群体和类别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和身份,从而使其受到不同的规范和控制。
通过分割,权力机制能够更加精确地管理和控制不同的个体群体,使其服从于权力的要求。
然而,分割也可能导致个体之间的隔离和对立,因为不同的群体和类别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冲突。
3. 层级层级是指权力机制通过建立各种层级和等级制度,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和支配。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不再是扁平的和均等的,而是通过各种层级和等级制度来组织和运作。
这些层级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结构、职业等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权力的垂直结构和等级体系。
层级的目的是使个体在不同的层级和等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从而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支配。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米歇尔·福柯:法国人1、儿时三个可怕的印象2、思想来源二、知识考古方法论知识考古学:福柯的目的不像考古学那样在今人的世界里挖掘古人的遗迹,而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1、福柯观点同解释学的异同共同点: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异同点:(1)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福柯:现实和历史都是扭曲异化)(2)与解释学不同的是,福柯不是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来理解生活中的意义,而是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复杂联系,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福柯:否定现实揭露真实)(3)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
不像解释学那样过度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的不可超越性,亦即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现实在历史中的断裂性展开)(4)与19世纪那些崇尚社会质变的革命理论不同,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多种多样的形式:意图抓住话语的特殊性和不连续性的历史学方法;对弥漫于多重的社会场域中的权力的反思;把“普遍知识分子”重新界定为“特殊知识分子”;以及对整体性和总体化思维模式的批判等等。
2、话语实践语词、陈述、话语、档案、文体等都是福柯讨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论述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这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理论天地不可能实行城镇职工那样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必须大力鼓励和推行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个人储蓄积累养老和合作医疗,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低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险,一步一步地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确立政府的责任观念,是社会保障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政府的责任观念相对应的,是公民的义务观念。
固然,在现代社会中,享受社会保障是弱者的权利。
弱者,用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弱势群体。
老年人、残疾人、病人、鳏寡孤独、失业者等等,都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有权利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福利和其他相应的社会救济。
但是,权利是有条件的,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过去在城镇职工中实行的社会保障,从形式上看,养老,自己不用缴什么保险费,看病,拿了医疗费用的单据到所在单位实报实销。
对个人来说,这种制度当然好,但是劳动者缺乏自主性,萌生依赖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无限制地增长,特别是医疗费用中有相当大的浪费部分,这就使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实行个人缴费、建立个人帐户,变只享权利的观念为确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就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换句话说,社会保障固然是弱者的权利,但这是一种有条件的权利,一般来说,是尽了义务以后才能享受的权利。
有一定能力的劳动者为现在或今后享受社会保障,就应当从参加工作开始,逐月交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项目的保险费。
简言之,我们要树立的观念是: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有限的;社会保障是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有条件的。
□编辑/李聆理论天地福柯逝世时,法国年鉴史学的代表布罗代尔痛惜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
福柯的工作代表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历史分析方法,从其早期的成名作《癫狂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到《词与物》、《知识考古学》,到后期的《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诸多著作中,都可感受到历史分析在其理论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