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2
2020 年高考语文复习案【古诗词鉴赏题分析】一、抓诗眼、抓意象、明境界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地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怀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满联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商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梅花”是高洁品行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建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建了11 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情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境界境界是文艺作品中和睦、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浸透着作者委宛、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考虑的艺术境地。
优异的古诗词都创建了拥有广阔艺术空间的境界。
诗歌境界(情形)关系常常比许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形交融。
境界特点有:大方悲壮、雄浑挺秀、淡泊自然、雄浑壮观、悲壮凄凉、孤单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重点处,我们就能够穿越语言屏障,快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地,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含“今体诗”出现从前的除“楚辞”之外的全部诗作,也包含“今体诗”出现此后的除“今体诗”之外的全部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1押平声韵,一韵究竟。
词是今体诗以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朝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依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一(也叫小令,一般以为 58 字之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58-96 字)、长调( 96 字以上,三阙以上)。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怀古诗》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怀古诗的基本结构。
2、理解怀古诗通常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怀古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借古讽今。
一、高考题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2011全国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2009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二、复习以前学过的怀古诗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怀古诗基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四、怀古诗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和华清宫等五、怀古诗的主题情感: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二、字形辨析[考点讲析]“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
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
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
要求选全对的,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
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
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
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
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
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
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
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
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典型试题]例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筹莫展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治C、风靡蘖根祸种攀缘始作俑者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剖析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答案为C。
C项中“蘖根祸胎”的“蘖”应为“孽”,误写为“萌蘖”的“蘖”。
A项中错两个,分别为;“冷寞”的“寞”应为“漠”,误写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误写为“忧愁”的“愁”。
2020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选练:专题古诗鉴赏:第三课时导教案1、什么是光景形象?什么是意象、境界?光景是指有赏析价值的风景和事物。
光景形象就是有赏析价值的风景、事物和作者的主观情思交融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
这类艺术形象,假如是客观的可供赏析的事物和作者的主观情思订交融而形成的,那就是意象;假如是可供赏析的风景(风光、风景——包含山川、花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和作者的主观情思订交融而形成的,那就是境界。
由意象和境界的内涵可知,境界是由意象组合而成。
诗歌中,意象与境界的关系有人比之成砖、瓦、木、石与高楼大厦的关系,很形象,很恰切。
作为光景形象,意象和境界都是一种艺术境地,只可是意象是一个较简单较纯真的艺术境地,而境界常常是一个画面一幅图画,是较复杂的艺术境地而已。
它们本质上都是诗人的主观情义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醉此中的一种艺术境地。
作为光景形象,意象和境界能够出此刻各样诗歌中(意象、境界在咏物诗中叫做事物形象),而且它们经常拥有诗情画意。
赏识这些拥有诗情画意境界优美的诗歌,能够使我们增加知识,获得审美经验,获取审美享受。
【练一练1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6 分) ( 2020 重庆卷)渡江[ 明] 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①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天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 ,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 ,吟对沙鸥一怆神。
( 1)“客愁”在诗中表此刻哪些方面?请加以归纳。
(4 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妙处【回顾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诗句含义)(2分)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表达技巧)(2分)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情感)(2分)复习目标:懂得赏析的切入角度,重点掌握“赏析语句”题型的答题要点。
一、鉴赏示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案】(1)听到喧闹声知道洗衣女子归来,荷叶晃动知道渔舟顺水而下。
(2)未见其人先问其声。
以动衬静,(3)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也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朴实。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梦江南•千万恨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题】请赏析“摇曳碧云斜”妙处。
【答案】二、【解题攻略】(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特点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二)解题步骤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小结:赏句类鉴赏答题模式:描绘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含义 + 表达技巧、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 表达效果(三)答题要点:答好这类题型有三个关键点:角度、分析、效果。
易错点2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②烧刍狗③,陌上行人看石麟④。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
②牧竖:牧童。
③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
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
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东瀛,指东海。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积极思想。
[尝试答题]选________★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尝试答题]1.运用“2步骤”“5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2.从“2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1)特征角度。
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2)情感角度。
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
[满分示范]第1题: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A项→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首联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形象,首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边,不直接描写汉寿城的春色,而以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春色,含蓄地表现了汉寿城的荒凉;第二句描写的景物颇多,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汉寿城的荒凉。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 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容。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赋、散文等。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3. 古诗词的语言特点:韵律、节奏、对仗、修辞等。
4. 古诗词的形象描写:人物、景物、事物等。
5.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 讲解:分析具体古诗词的、作者、注释、意象等。
3. 示范:解读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解读古诗词,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5.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古诗词鉴赏练习的情况。
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感受和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
3. 创意写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提供经典的古诗词文本,包括诗、词、赋等,用于教学讲解和练习。
2.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古诗词鉴赏书籍,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诗词鉴赏资料和鉴赏技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 第2周: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形象描写。
3. 第3周:解读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容。
4. 第4周:进行古诗词鉴赏练习和反馈。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第六部分语言运用句式变换●考点简述句式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通过句式的选用和变换,从而能更灵活、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考题分析1986年全国考题7.按要求改写下面画横线的文字。
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改写成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选用主动句意在强调主语施事者,从而揭露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的剥削与迫害;选用被动句既表现包身工遭受的剥削与迫害,又与上文“包身式”“她们”共一主语,使语句连贯。
注意改变为“被”字句。
参考答案:直到她们被带工老板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1991年全国考题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愿意不能改动。
解题思路:读懂句子,弄清句子的逻辑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从句子成分角度考虑,先弄清主谓宾,主语是“地方法院”,谓语是“推翻”,宾语比较复杂,为“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禁令”的复指成分是“那条”,修饰成分是“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
修饰成分是兼语式,“警方”为兼语,前一谓语为“严禁”,后一谓语为“执行”,“执行”的宾语“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
从逻辑肯定与否定角度考虑,关于修建剧场,市长不允许,此一重否定;“严禁”“执行”,此二重否定,即主张修建剧场;“推翻”“禁令”,此三重否定,既不主张修建剧场。
参考答案: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禁令。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抓住典故,分析内容观点 学习重点:抓住典故,分析内容观点 学习难点:怎样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归纳: (一)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3.反映离乱的痛苦;4.同情人民的疾苦;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山河沦丧的痛苦;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2.思亲念友;3.边关思乡;4.闺中怀人。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 【自主探究】 ⑤求仙探访类 也可以称为游仙诗,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选择3分不能丢,简答6分不失误第1讲从理解入手辨别选项正误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020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种考题的答题思路。
2、抓住典故,剖析内容看法学习要点:抓住典故,剖析内容看法学习难点:如何正确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古代诗歌中常有的思想感情归纳:( 一 ) 忧国伤时:1. 反应社会的黑暗;2. 揭穿统治者的昏庸腐败;3. 反应离乱的难过;4. 怜悯人民的疾苦;5. 对国家民族前程命运的担忧;6. 揭穿统治者穷兵黩武。
( 二 ) 立功报国:1. 立功立业的盼望, 保家卫国的信心;2. 报国无门的伤心, 理想鲜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 河山沦丧的难过;4. 年光消失 , 怀才不遇 , 壮志难酬的哀叹。
( 三 ) 思乡怀人:1. 羁旅愁思;2. 思亲念友;3. 边关思乡;4. 闺中怀人。
( 四 ) 生活杂感:1. 寄情山川、田园的安闲;2. 昔胜今衰 , 事过境迁 , 世事沧桑的感触;3. 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 宦途失落的愁闷; 6. 告慰一生的愉悦。
( 五 ) 长亭送别:1. 恋恋不舍的纪念;2.情深意长的鼓励;3. 坦陈心志的告白。
【自主研究】⑤求仙探望类也能够称为游仙诗,历代文人被压迫的状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就。
在浪漫的想象之中,经过对自然光景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追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
发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势的无能为力与绝望之情,表现诗人逍遥自在的精神和大逆不道的气质。
(二)抓住诗眼,领悟看法态度“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看法、感情态度的,拥有归纳性、生动性、或情味性的,能笼盖全篇、全联(句)的词语。
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中的“空”字,表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难过和满腔报国的热情,读之令人扼腕,正确深刻地址明本诗要旨——抒写悲忿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选择3分不能丢,简答6分不失误第1讲从理解入手辨别选项正误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 第四部分(1)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20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 1.(2020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故A、B、D三项赏析正确。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可见C项分析不当。 5.(1999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 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 三、课堂检测 1.(2020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2.(2020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 甲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