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 格式:ppt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7
・青年论坛・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张 梅《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
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larities )的依赖———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
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
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ve for mati ons )的结构规则(structur 2al rules )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
客观地说,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
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
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
……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
解构主义下的话语理论——读《知识考古学》米歇尔•福柯的关注点与索绪尔和巴尔特不同,他从“语言”转向“话语”。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他要论证的是在‘话语之外,事物没有任何意义’。
”意义和意义的实践因而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
作为话语分析理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理解、陈述话语,包含着一套完整的话语分析和陈述描述方法。
《知识考古学》是基于解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提供了福柯解构主体的认识基础。
(一)话语理论——话语和陈述1.话语福柯定义的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这个语句的整体不形成某个修辞的,或者形式的,可无限重复的单位和我们能够指出它在历史中的出现或者被使用的单位;它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
话语对象、陈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主题的选择组成了单一的构成系统,将分离的陈述组织成话语,这四个原则共同组成了话语形成规则。
福柯指出,话语形成的四个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一方面,从对象、陈述形式、概念到主题依次形成一个垂直的等级序列,只有前面的层次允许的情况下,后面的层次才是有可能的,反之,这样的关系在逆向中也存在,低级层次并不独立于高级层次。
正是这样上下行关系,使话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陈述《知识考古学》对“话语事件”进行描述,离不开对话语基本单位即“陈述”进行描述。
知识考古学的基础概念是陈述,福柯的“话语”概念是建立在“陈述”概念基础之上的。
在福柯看来,陈述是属于符号领域的范畴,陈述是一种从属符号的功能。
书中提到,“陈述本身不是一个单位,而是一种功能。
”换言之,符号成为符号,就在于其陈述功能,没有陈述功能,符号就不会是符号。
“陈述的界限可能就是符号存在的界限。
”符号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在说什么。
陈述功能的实施包括陈述对象、主体、共存范围和物质领域四个方面的条件。
陈述的四个方面是与话语形成的四个方面相一致的。
陈述描述通向话语形成描述,两者可以相互理解、相辅相成。
各章重点温习题第一章导论单项选择题:1.自1838年(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D.孔德年孔德提出()概念至今,仅仅170连年的历史,社会学取得了迅速进展。
A.社会形式B.工具理性C.有机团结D.社会学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单项选择题:1.孔德将()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多项选择题: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 B.自主性 C.能动性 D.相对性2.孔德以为社会进展前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
A.原始阶段 B.神学时期 C.形而上学时期 D.实证时期名词解释:1.社会秩序(孔德)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2.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单项选择题: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2.从客观的()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本位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多项选择题:1.斯宾塞站在()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 B.本位主义 C.集体主义 D.人文主义2.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 )等系统。
A. 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单项选择题: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