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22.87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人口迁移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人口意识。
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
2.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3.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
2. 我国人口迁移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数据。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人口迁移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你们在生活中接触到过人口迁移吗?步骤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 教师提问: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步骤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数据。
2. 学生分析图表和数据,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影响。
3. 教师提问: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参与度。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
三、课后作业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政策措施。
四、单元测试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一份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人口迁移的概念。
2. 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3.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影响的掌握。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目的在本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人类的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变化。
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人口数量和分布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人类迁移的类型和影响2.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三、教学内容1. 人类迁移a. 定义迁移和迁徙的概念b. 探讨迁移原因c. 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迁移包括农村迁移、城市化、国际迁移、难民流动和其他迁移2. 人口密度和分布a. 定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b. 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c. 讨论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a. 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b. 了解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四、课堂活动1. 群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迁移类型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 视频观看和分析播放有关现代人口迁移的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不同类型的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应该阅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相关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书面作业学生应该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法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小组报告。
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我们涵盖了人类迁移和人口密度的不同类型和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现象,并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3.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征1.人口迁移的概念;2.人口迁移的类型;3.人口迁移的特征。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影响;2.人口迁移的人口结构变化;3.人口迁移的环境影响;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 人口迁移的应对及解决方案1.引导人口分布合理;2.发挥技术和科学的作用;3.开展扶贫帮困政策;4.引导人才流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2.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资料、多媒体投影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视频,从中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2)学生了解视频内容后,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讨论,并撰写笔记。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组织学生讨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3. 分析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带领学生根据自身地方的情况,分析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1)讲述人口迁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2)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老师进行课程总结,包括已经学习的重点知识和练习。
六、作业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在的当地人口迁移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个小小议论文。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案;3.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口迁移案例教学课件人口迁移案例教学课件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一章第三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必须对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进而学生需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3.人类迁移历史(1)国际迁移1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2)国内人口迁移古代: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1.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们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人口迁移的现象?你们对人口迁移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和转移。
2. 分类: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又分为农村迁徙和城市迁徙。
三、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吸引力、农村就业困难等。
2. 生活水平: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地震、洪水等灾害迫使人口迁移。
4.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等。
四、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可能会影响原地和迁移地的经济发展。
2. 社会影响:迁移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等。
3. 生态影响:人口迁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一个实际的人口迁移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分享不同组的分析和见解。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影响。
2. 评价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启示和挑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提问学生对人口迁移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通过举例,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学生异地求学等,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即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2)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展示历史上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引导学生分析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15 世纪至 19 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原因:15 世纪至 19 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②国内人口迁移以中国为例,展示古代和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古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现代的“民工潮”等,分析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第二节人口迁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了解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情况;3.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4.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
2. 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情况•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内部迁移等;•重点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欧洲难民危机、美国移民问题、中国内部人口迁移等。
3. 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北美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欧洲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亚洲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非洲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4. 人口迁移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宏观的人口迁移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2. 讨论法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各种人口迁移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于全球发展的影响。
3. 归纳法通过对各种人口迁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人口迁移事件的共性和规律,并从中找到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和趋势。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新闻视频等方式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意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影响。
案例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投影展示材料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深圳人口迅速增长。
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到达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
目前深圳已是一个人口一千多万的特大城市请思考:深圳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开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解答导人: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转承:你身边有没有迁到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呢?学生:有。
转承:我身边也有。
下面来分享一下我和我的小伙伴的故事。
讲授新课-故事活动,寓教于乐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投影】〔一边讲述?我的小伙伴?的故事,一边投影我〞儿时的照片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小伙伴都分散幼时的我在山东临沂农村长大,在村里有五个同年出生的同辈小伙伴〔雨清、雨中、雨豪、雨杰和我〕,小时候我们一起抓鱼一块上学厖而现在却分散在天南海北。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母校当了一名教师。
雨清在青岛念完大学后在当地找到了工作,前几年他把妻女也一起接到了青岛。
雨豪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定居。
而我们三个人有好些年没有见面了。
而我另外的两个小伙伴雨中和雨杰高中毕业后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于是就跟随着南下大军到了深圳。
经过十余年的拼搏,现在他们在深圳富士康集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们相距虽然较远,但暑假我经常会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深圳看看他们。
活动1:阅读教材第8、9页内容,答复下列问题:雨清在青岛工作属于人口迁移吗?雨豪去美国属于人口迁移吗?我到深圳看望我的小伙伴属于人口迁移吗?学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答复,然后讲解: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是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材料中的雨清、雨豪属于人口迁移,“我〞到深圳看望小伙伴不属于人口迁移。
地理教学案例
--- 人口迁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中“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实例,掌握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均为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与分析、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播放民歌《走西口》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歌了吗?
生:《走西口》。
师:前段时间电视上播出《走西口》,走西口实际上是反映的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山西一带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山西人外出谋生的真实写照。
那么同学们知道走西口是去什么地方谋生了吗?
生1: 内蒙古。
生2:包头。
生3:河套一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正确,那么我们地理课本中,把山西人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河套一带谋生,这种人口空间上的变动称作什么呢?
生1:人口变动。
生2:人口迁移。
师:这两个概念一样吗?
生1: 一样。
生2:不一样。
师:想要知道一样不一样,那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怎么样就能够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变动了?
生1: 一个地方如果有婴儿出生或者有人去世。
生2: 一个地方的人口搬迁走了或者别的地方的人搬迁来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那么人口变动就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生1说的,我们把它称为人口自然增长(和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第二、人口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
但是生2说的不一定为人口迁移。
生:为什么生2说的不一定为人口迁移?
师: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
为。
师:从概念中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特点有哪些?
生1:空间移动性。
生2:居住地变更。
师:何为居住地变更?从购物中心搬迁到我们四中是不是人口迁移?
生1:是
生2:不是
师:下面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女口:A B、C为三个不同的地区
A1到B1、C1到A2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
A1到A2、C1到C2则认为不是人口迁移
也就是说:人口迁移需超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指“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限” 那么从购物中心搬迁到我们四中是不是人口迁移?
生师生师
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超越行政区域界限。
那么还有什么特点呢?
(迷惑)
我给同学们举几个不属于人口迁移的例子,同学们分析一下:
例:国庆节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
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通勤往返;
游牧民族迁徙;
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
这些都不属于人口迁移,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生:时间比较短
师:那么人口迁移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
生:时间比较长
师:也就是说要有时间限度,即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
只有符合这三点才是人口迁移,生2说的搬迁的时间和距离都没有交代清楚,所以不能肯定就是人口迁移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了解了概念之后,同学们知道人口迁移的分类吗?
生1: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生2:按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村到农村、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
师:那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吧!
(活动)课本17页活动题(学生做后教师讲评)
师:在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后,我们还要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
生1:他原来居住的地方没有迁移后的地方好。
生2:我爷爷奶奶搬到这里为了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3:我们家搬到这里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上学条件。
生4:我们市的环境没有老家农村好,所以我家人说等退休后还想搬回老家呢。
师:搬迁的原因非常多对吧。
有一个学者把这些迁移的原因概括为什么理论?
生:推拉理论。
师:(分析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原因同学们也想出了不少,下面结合课本总结一下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吧!
生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生2:经济因素
生3:政治因素
生4:社会文化因素
师:现在给同学们一些具体的人口迁移例子,写出每例人口迁移的因素。
例1: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生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等导致的人口迁移。
生2:政治因素
例3: 5.12汶川大地震后引起的人口迁移。
生3: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4:山西的小张娶了一名河北的妻子。
生4:社会文化因素
例5: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生5:政治因素
例6:英国的伯明翰、我国的大庆、攀枝花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生6: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7:二战后,美国接受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生7:社会文化因素
例&原始社会的“逐水草而居”
生&自然环境因素
例9: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
生9:社会文化因素
例10:世界文明古国大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有灌溉水源土壤肥沃的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生10: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师:(总结)人口迁移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很多,如住房、健康等,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事业的追求,对落后地区进行改造的责任感等也会影响到人口迁移。
作业:每位同学调查自己的20位亲朋好友,有发生迁移活动的,写出他们迁移后的地点和迁移原因。
四、板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分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