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FDI与东道国外资政策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567.81 KB
- 文档页数:10
在中国内地FDI的演进趋势第一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利用外资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8年至今,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步解放,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利用外资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致力于使外资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性力量。
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基本上是紧随改革开放步伐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总体而言,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资政策改革开放方针确立之后至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即1978~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初步确立时期。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并不具备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不仅人们在思想上排斥外资,而且外资也对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疑虑。
为此,在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心是消除外资对中国制度环境的思想障碍和塑造国内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
第一,建立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引进外资战略确立之后,中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与外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例如,1979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2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相关法律的依据;1983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强调要将利用外资作为一项长期性经济发展方针;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明确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强调多层次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法规处于空白,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较为密集地推出了利用外资的制度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以吸引港、澳、台资本为切入点,以设立经济特区为示范,由点到面地引进外资。
[1]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普遍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存有疑虑,因而在对中国内地投资方面持观望态度。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第一批外商直接投资。
自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外资主要涌入到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电子等行业。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我国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资开始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等领域。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加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外资开始涌入到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1.区域分布不均衡: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较少。
2.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面。
外资主要投资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等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引入了大量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外贸易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对内就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总体来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积极采取开放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FDI一直被认为是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探讨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FDI可以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从而提高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外资企业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并能将其引进和应用于东道国的企业中。
这种技术转移可以提升东道国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FDI可以促进东道国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外资企业往往具有更广泛的资源和市场渠道,可以帮助东道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
外资企业的市场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使东道国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更广泛的客户群。
这将促进东道国的贸易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FDI还可以提供资金和融资渠道,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东道国提供额外的投资和资金来源,支持东道国的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外资企业通常具有更好的融资能力和渠道,能够为东道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活动和投资。
这将有助于东道国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受到一些限制和负面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导致资源流失和不平等现象。
外资企业通常会占据东道国的主要资源和市场份额,使东道国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外资企业的存在可能导致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不足,从而限制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FDI还可能导致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往往集中在特定产业和地区,可能导致东道国产业结构偏向某些特定领域,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失衡。
如果外资企业撤出或调整投资,东道国的相关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技术转移、提升出口和竞争力,并提供资金和融资渠道。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外国直接投资(FDI)是指国际投资者在境外建立或购买企业或持有企业在当地的股份。
FDI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它改变了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分配格局。
过去20年,FDI的增长呈现出非常迅速和显着的趋势,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方式。
本篇文章将探讨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理论上,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首先,FDI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
跨国公司往往将资本和技术带到东道国开展新业务、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跨国公司也能够为东道国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和最佳实践,帮助东道国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然而,FDI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FDI可能引起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失业率的上升。
跨国公司常常将他们的最先进和高效的生产线导入到东道国,这使得东道国原本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会被淘汰或削弱。
因此,东道国可能会面临失业率的上升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问题。
其次,FDI也可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往往会占据市场份额,从而使得商品的数量减少,价格上升。
此外,跨国公司也会在东道国购买土地、招募人才等需要,这些都会使得东道国的成本上升。
实证上,FDI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有争议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FDI可以改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推动东道国与外界的商贸联系。
这些因素可以为东道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和财富。
而一些其他经济学家则持反对观点,认为FDI可能会对东道国的经济造成损害。
比如,FDI可能会导致东道国的资本和劳动力在短期内发生调整,进而在当地引起经济动荡。
为了总结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吸引FDI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这是通过获得额外的资本和全球经验,来改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实现的。
一、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FDI的资本供应效应通常被用于发展经济学的双缺口模型表明,发展中国家通常会遇到两个缺口问题:一是增加储蓄以满足投资需求,因而出现了储蓄缺口问题,即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异;二是外汇缺口问题,体现为用户收入为进口融资,即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异。
通常认为FDI有助于填补这两个缺口。
因为跨国公司有更好的进入金融市场的渠道,而且:(1)由某个跨国公司在某一特定项目的FDI可能会鼓励其他跨国公司参与相同的项目;(2)FDI行为可能会鼓励投资国的官方发展援助;(3)通过为东道国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FDI可能调动国内储蓄。
此外,FDI对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总量的净影响应该是正的,因为它会使得东道国可用于投资的金融资本流入增加,且与境外金融资本相比,FDI更具优势:首先,它比其他资金流更稳定;其次,FDI流入量代表了对东道国的长期承诺;最后,FDI 比商业贷款更容易取得,因为利润往往与东道国经济表现相关(即顺周期)。
有学者考察可FDI在东道国金融市场中的角色,认为在缺乏完善的国内信贷市场的情况下,国内储蓄缺乏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国内投资,此时FDI可以起双重作用。
第一个是FDI成为活跃市场的工具并使得国内储蓄转化为国内投资,国内储蓄与国外储蓄一起为国内投资融资。
第二个作用是通过与母国的贸易获得传统的收益。
当然FDI提供资本供应的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首先,直接投资是外国资本相对较昂贵的来源。
其次,由跨国公司实际提供的资本流入可能并不多(FDI可以通过向东道国借贷融资)。
事实上,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其市场能力,筹集到便宜的资金并将东道国其它可能的社会活动挤出。
最后,跨国公司的资本贡献可能采用的是机器设备或如商业诀窍和商誉形式的无形资产。
因此,FDI提供的可能只是少量的昂贵的资本。
2、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效应FDI最重要的效应之一是它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及增长的影响。
因为外来投资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外国直接投资,即跨国公司或个人在其他国家的企业或资产中的投资。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公司的增加,FDI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作为东道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我们有责任深入了解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最大程度地享受FDI带来的利益。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对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主要包括技术溢出、人力资本积累、市场开拓和资源配置优化。
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东道国,从而提高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FDI的引领下,东道国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提升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
随着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东道国的整体生产率将得到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积累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企业或工厂,为当地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
通过这种方式,东道国的劳动力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充足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市场开拓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先进的营销策略和销售网络引入东道国,通过产品的推广和营销活动,扩大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这将为东道国带来更多的销售渠道和经济增长机会。
资源配置优化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东道国能够借助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和规模效应,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
以上理论机制表明,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
FDI的效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东道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政策环境以及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制约。
如果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较小,政策环境不够友好,或者产业结构不够适宜,那么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002年第1期3跨国公司FDI与东道国外资政策演变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冼国明葛顺奇摘要:东道国对跨国会司FDf的促进政策走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以向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性措施为主;第二代注重FDI规制框辈的自由化变革;第三代强调当地企业与跨国岱司之间的关联,并以此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东道国外资政策的竞争与演变及其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挺出了促进东道国与FDI关联的意义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KeyWords:TransnatJmlalcorporations;ForelgnD1recc111vestmetlt(FDl);Hostc()I上Tlt7y一、跨国公司FDI及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I}资流量逐or增长,198()年,FDI的国外存量仪占世界GDP的5%,至1998年,这…数值上升到14%。
在1993一1999年期间,伞球FDI流量从每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2000年达到L2万亿美元;2001年跨国公司的FDI有所下降,估汁达到800亿美元(图1)。
圈l芏坷啊DI瓣A置(1993—2001,10亿美兀)从跨匡l公司FDI的地区分布看,跨国公司FDI主要是庄OEcD国采之间进行的。
据统训,0EcD国家的FDI总量占世界FDI总量的90%以上,FDl流入量也占【盐界总量的四分之三。
2000年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超过五分之四是在发达吲家之间发生的(uNfTAD,2。
01)。
与此同口J,流人发胜中国家的FDI逐年增加。
1985一】990年期l刈,年均流人量为250亿美元,占全球FDI流人量的17%。
l99()年,发展中H家占全球FDI总量的比例为四分之一。
至1997年,流向发展LIl国家的FDI上升到1490亿美元,占全球FDI流人量的37%。
在此期间,流人发展中国家的FDI绝对量增加了近六倍,在全球中的比例也提升了一倍多。
2000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比上年略有增加,达到2000亿美元。
1990一1997年期间,存最大的25个吸引FDI东道国中,有9个是非0ucD国家。
其中,5个亚洲国家,4个拉丁美洲I刊家。
流向孤洲地区的FDI从【985一1990年期间年均13(H乙美元,占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的55%,增加到1997年的87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FDI流人量的58%。
在亚洲地【X内,主要集中在马来西哑、新加坡、中国和印度,他们占亚洲地区FDlJ总流人量的比例,从1985—199u年的年均51%上升到1997年的72%,其中,马来-曲弧的比例从8%下降到4%,新加坡从22%降到12%,中国从20%匕升到52%,印度从I%上升到4%(charlest】man,2000)。
流向拉J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FDI从【985一1990年的年均80亿美元,占发展巾国家FDI流人量的33%,上升到1997年56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l?DI流人量的38%。
巴两与阿根廷两个国家占诙地区FDI流人总量的比例,从1985—1990年的年均27%增加到1997年的40%,其中,巴西的份额比例增加最为显著,从16%上升到29%。
1997年,巴西是拉丁哭洲最大的FD陈道国,占整个拉丁美洲的35%,在199卜1996年期间,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FDI流人国家,约占总量的32%。
跨国公司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特别在抄大投资、促进出口、创造就业、丌拓国际璺型竺!!!竺堕堕!:j塑l:!塑!一市场、转移|jIl代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人力资本、发展关联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叫,外部溢出和关联效应电会;带动东道国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州在利用跨罔公司FDI方面取得了优异业绩。
自从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束,国际资本持续不断地流人。
20多年以来,巾国实际吸引的FDI已经超过400()亿美元,占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10%,占对全部发屣中国家投资总额的30似OEcD,2000)。
FDI存量与GDP的比率达到25%,FDl流人流量已经从1986—1991年的年均3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400亿美元和1997年450亿美元。
FDI估计贡献约占中国GDP土目长的三分之一,税收收入的l2%,出口的4I%,创造了2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出口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图2)。
图2中国的出口总屋,外资企业(FIEs)出口及萁在总显中的比例由干跨国公司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跨国公司FDI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改变。
所有国家都致力于吸引FDI井使投资政策更加有利于投资者。
列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跨国公司FDI普遍持有恐惧与厌恶态度。
现在,儿乎对之普遍持欢迎姿态。
现在的西欧,也不像1968年以前那样,所有的政策制定者不辑对FDI的流人加以任何限制。
韩国和印度长期以来反列大规模FDI的涌人,现在的政萧也宽松了许多。
加拿大同样对FDl政策进行r调整,从限制性的各项措施转向积极促进和吸引FDI的流八。
如何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FDl成为l:If界各国制定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东道国以激励为特征的第一代外资政策跨国公司的FDI是一个综合性活动,它与贸易、许可证安排或间接投资不同的是,FDI需要在国外付出长期的商业努力。
为达到成功投资的主要目标(如可持续的利润可以接受的风险,干帅目率),跨国公司经常投入大量的需要跨国界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资产和资源。
通常有许多决定FDI项目区位选择的东道国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1)政治与社会稳定性;(2)经济因素;(3)经营便利性措施;(4)参与国际一体化的程度;(5)FDI政策框架。
在诸多决定因素中,东道国的外资政策是I:;};响和决定跨国公司FDl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效果最明显、作用最直接的吲素。
早期东道国吸引跨国公司FDl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向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性措施,我们称之为第一代东道同外资政策。
激励措施是政府给特定企业提供可测定的经济优惠,有助于企业提高特定FDl的收益率,降低成术或风险的措施,但不包括投资的歧视性政策。
激励性主要包括:①财政激励,如降低公司收入税率、投资与再投资补贴、减免税收、加速折旧、免征进口税;②金融激励,如政府拨款、信用补贴、政府资本参与等。
(一)东道国为FDl提供激励性政策的理沱依据东道国之所以为跨国公司FDI提供激励性措施,有其理论依据。
主要基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东道国区位因索的影响,东道国的FDr政策是对跨国公司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的方而,如果东道国政府能够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提供一定的激励性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或者减少跨剧公司的抽叵『和转移投资,就会在与其他区位竞争时居于优势地位。
另外,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具有外部经济性,只有东道国为跨国公司提供棚应的激励补偿,才能实现社会收益的最优。
(二)东道吲FDI激励政策的竞争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本积累,也带动了东道国的技术进步0caves,1996),这一点得到越m越多国家的认可。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FDI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具有m要意义认识的加深,国际问的投资壁垒逐渐消除。
伴随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浪潮以盟FDI的迅猛增长,除了消除壁垒,现在,众多国家采用激励手段米进一步吸引FDI。
在投资激励方面,国家之问越来越相似。
以激励政策为主要特征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并且日益广泛发展。
根据uNc丁AD对103个国家的研究发现,90年代,只有4个国家没有对外国投资者提供任何激励(OfllaI、2【X功。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址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积极地参与这方而的竞争,以激励政策为基础的竞争日益加剧。
通过对激励政策“每:C作机会成本”的估计表明,在汽车业等大型投资项EI上,发达......................i一堕要墨堕旦塾兰苎!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励成本上升呈现相同趋势。
l991年福特一大众投资一个新汽车制造厂于葡萄牙,为5000个工作机会所投入的激励成本高达每个机会价值265万美元。
1997年.德国大众投资翻新两个制造厂,维持了2300个工作机会,据报道每个机会的成本为18万美元(charlesoman,2【】00)。
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在美国新建的101、主要汽车制造厂里,直接创造一个:[作机会所需的政策成本正在稳步而持续地上升(表1)。
阿拉巴马州为吸引奔驰汽车制造厂的投资,在70年代术和80年代初需要为每个工作机会付出大约4000美元,而90年代早期则需要付出168万美元。
1995年,对200多个主要美国公司负责人的凋查报告表明,大约80%的公司接受过地方性的激励政荒帮助,而且其中的73%认为这些激励政策的可获得陆耍比5年前更容易。
其巾最普通的是财产税的折扣(5l%).收入税倍贷(48%)“及销售税减免(35%×charlesoma【1,2000)。
表1汽车业的投资激励资料来源:(:11aneso州1(200n)。
大量的证据表叫,大多数政府之问的激励政策竞争,都是和相邻政府进行竞争,而这些投资在理论上已经属于同一国家或地区。
也就是说,火多数的激励竞争都足在地区内部展开的。
模仿效应导致各东道国激励政策越来越相似。
,当一国政府看到竞争者采取的措施时,会努力追上甚至超过。
存一系列政策措施方面,每个东道国的激励政策总希望医别于竞争者,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优势。
竞争的结果,导致各东道国FDT激励政策的檗台,而且所必须支付的外资成本越术越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东道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激励措施的明显增多与聚合,以及跨国公司外部经营环境与自身经营战略的改变,影响跨国公司FDI区位战略选择的筇一代外资因素趋于弱化。
研究表明,现在投资激励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俯选择的影响相对于其它同素居于次要地位。
跨国公司比较注重的是东遭国市场规模和成长、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基础啦施完善程度、宏观经济状况和总体管理框架。
通过对30个跨国公司在汽车、计算机、食品加工和石油四个产业74个投资项目的调盘,许多公司常不把激励作为投资挟策考虑的因素,它只能使具有吸引力的国家变得更具吸引力。
另外,在东道国政府与跨国公司对激励性措施的认识上也存在偏差。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东道国激励措施的使用对大多数投资者的区位选择不产生重要影响(表2)。
表2政府与投资者对激励重要性的认识政府投资占税收减晚41%企业发展战略79%雾籍篙嚣狲霉蒿荔㈣6,,*积极的经营环境31%熏篙魏和控制的懈箱;爹鼬撕嚣目筹篓资者享有ss%最小的腐嫩成本54%注:比倒伸代表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