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政策的演进
- 格式:ppt
- 大小:921.50 KB
- 文档页数:18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
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
(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与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与经济效益指标。
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
(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与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内地FDI的演进趋势第一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利用外资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8年至今,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步解放,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利用外资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致力于使外资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性力量。
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基本上是紧随改革开放步伐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总体而言,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资政策改革开放方针确立之后至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即1978~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初步确立时期。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并不具备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不仅人们在思想上排斥外资,而且外资也对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疑虑。
为此,在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心是消除外资对中国制度环境的思想障碍和塑造国内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
第一,建立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引进外资战略确立之后,中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与外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例如,1979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2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相关法律的依据;1983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强调要将利用外资作为一项长期性经济发展方针;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明确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强调多层次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法规处于空白,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较为密集地推出了利用外资的制度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以吸引港、澳、台资本为切入点,以设立经济特区为示范,由点到面地引进外资。
[1]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普遍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存有疑虑,因而在对中国内地投资方面持观望态度。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摘要】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是一篇探讨我国外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探讨了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和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外资政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我们对外资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外资政策、演变、效果分析、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最新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结论、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外资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导向。
从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到改革开放期再到最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保护外资、规范外资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情况,也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与外资的关系,也为未来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和改革开放期的历史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关注我国外资政策的最新发展,了解我国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如何不断优化外资政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摘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
在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定位于“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
经济特区大胆利用外资,并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要求而锐意改革,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外商间接投资为主到直接投资为主、由沿海局部试验到全面参加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开放、利用外资促改革和发展的独特道路。
如今,外商投资正面临成本全面上升、国内外外商投资条件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利用外资;历程;特点;前景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1978年我国实现对外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1991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以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是吸收外资的主体,对外借款一直占据外资的60%~70%的比重,FDI较少。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年度实际使用FDI超过间接投资额,占据了主体地位。
吸收FDI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核心内容,其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7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首部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我国华人民共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一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规模极为有限;地区分布不合理;FDI主要投向广东、福建两省及其他沿海城市,一些内陆地区引进FDI尚未起步;投资来源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极少;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酒店服务业。
2.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外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加大对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该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地区分布有所扩大,除沿海地区外,一些内陆地区也开始引进FDI;投资来源仍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台湾开始对大陆进行投资产,并逐年增加;生产型项目和出口导向型项目大幅度上升。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与分工演进1、80年代的适应性和渐进性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以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开始的。
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政策指导下,从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省委报告,到1989年3月25日至4月12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次会议决议,中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十年中,一个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组成,由沿海向内地递次推进,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而对外开放在其中则更多的是起着一种建立示范区和参照物的作用。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了由计划分工和国家调拨向市场分工和市场交换的转变。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调整了资源配置方法,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并为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合适的基础。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推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贸易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通过利用本国和世界两种资源,利用本国和世界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逐渐形成。
由于独特的初始环境,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从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的,并以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1。
随着计划分工向市场分工的转变,迅速将分工角色调整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调整是自发的、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
在整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产品。
1949年以来中国对在华外资管理及法律制度变迁一、中国利用外资管理发展历程随着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这两次重大事件对中国对外开放带来转折性机遇。
1、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利用外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
50年代利用政府方式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规模小,渠道单一,外资投向自主选择性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资配置体制,即由中央政府直接确定利用外资的具体项目。
60、70年代主要利用商业贷款方式引进外资,外资的使用和偿还基本上是脱节的,偿债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上。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从此,作为国际市场的抢滩者,外资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从1979年到1991年的13年间,外资在华起步试水,小心翼翼地探求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广阔的东方市场。
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在中国合资经营的企业有了法律依据。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对外开放渐次推进,初步形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华人华侨投资的带动效应,以及“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蓬勃兴起。
但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于港澳台地区,而来自于欧美日的跨国公司投资则占很小比例。
在我国利用外资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受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观念影响,对利用外资的批评甚至责难也聒噪而起。
这就是所谓外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一时间,外资徘徊于中国国门之外。
3、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大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一)摘要在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外资外资政策外资效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正确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1.1初创阶段(1979~1985)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转变指导方针,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灵活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开始制定外资法规,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成立外资管理的专门机构,1979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利用外资工作,1982年3月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外资政策是非常粗略的,并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流入实行限制的特点非常突出,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2发展阶段(1986~1993)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规体系,包括《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对外资实行普遍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外资的分级管理体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全确立了积极利用外资的观念,对外资的限制不断取消,外资允许进入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政策激励的重点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尽管仍然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实行鼓励和优惠的特点更加明确;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3调整阶段(1994~2001)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二阶段利用外资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同时根据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对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