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 样产生的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声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源、回声的概念;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4.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能解释常见现象;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6.了解声的利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要点进阶: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
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
要点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要点进阶:关于声音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考点01 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知识回顾】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2.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考点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2.音调是指声音调门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肯定不同。
5.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逐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的。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一、声音的产生1. 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当物体振动时,它们传输能量的方式就是产生机械波。
这些机械波会向周围传播,并让空气分子开始来回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这也就是说,声音实际上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振动的速度影响声音的频率根据物理原理,一个物体的振动速度越快,它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频率就越高,也就是说,这个物体产生的声音就会更高。
因此,声音的高低也是由产生声音的物体振动的速度所决定的。
二、声音的传播1.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所以它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在大部分情况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旁边的空气分子会开始振动,从而产生一个压缩波。
这个波会向外扩散,接着空气分子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就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空气的波动,也就是声波。
2.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概是每秒340米。
然而,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1500米。
所以,如果你在水下听到一个声音,它会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并且传播更远。
3.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声音的强度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如果声波的振幅大,那么它所传输的能量也就大,声音也就更响。
当然,声波振幅越小,声音就越轻柔。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原理。
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需要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声音的本质。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产生:声音产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
振动的物体叫______。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因为。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______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填固液气中声速的大小比较)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合______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
练习:1、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三次声音传播的介质是_____________,传播时间依次为____________.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_____s(当时空气15℃)。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______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音的产生于传播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人的讲话声是有声带的振动产生;一般敲、打、弹的乐器是由乐器本身振动发声,吹的乐器是由空气振动发声。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度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速度: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V 固>V 液>V 气。
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产生。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需离障碍物17米以上),人的耳朵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来。
6、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听见声音的途径:空气传播和骨传播。
声音通过外耳廓收集然后经过外耳道放大传导至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骨链传至前庭、耳蜗,耳蜗将声音转换成生物电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中枢,形成听觉,这样人耳就听见了声音。
若鼓膜,听小骨等发生损坏,可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但人耳的听觉神经发生损坏,则人耳不能听到声音。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不发声的物体肯定不振动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D .雷声不断是由于雷声经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的缘故。
空气(2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4、以下现象: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
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是一种波动现象。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产生压力变化,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或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的速度会受到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当声波传播到人耳时,耳廓会将声波转换成压力变化,再经由中耳和内耳的听骨传导到耳蜗。
在耳蜗中,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被感知为声音。
总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体的振动、声波的形成与传播、人耳的听觉感知等多个环节。
前言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这些声波会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在物理学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
这意味着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来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高压和低压区域,这些区域会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声波。
振动产生的声音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例如,当我们按下钢琴键时,琴弦就会发生振动。
这些振动会产生一系列的声波,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同样的,当我们敲击鼓时,鼓面也会发生振动,产生声波。
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当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声音的音调就会越高;反之,当振动的频率越低时,声音的音调就会越低。
传播产生的声音当声波产生后,就会在空气中传播。
声波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例如,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约为340米每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闪电时不会立刻听到雷声,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很多,所以我们会先看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当声波传播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
当声波遇到一个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说话声会产生回声的原因。
而当声波穿过物体时,就会发生折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的原因。
结语总之,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这些声波会在空气中传播,从而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声音也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在物体之间传播。
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听力,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听到的每一个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识点
1. 声音啊,其实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哦!你想想看,为啥敲鼓能发出声音,不就是鼓皮在振动嘛!就像人的心脏跳动一样,一跳一动就有动静啦。
2. 嘿,声音的产生可离不开振动呀!你说吉他弦,拨动它就会嗡嗡响,这就是弦在振动呀,像蝴蝶扇动翅膀发出声音一样神奇。
3. 知道不,任何东西要发出声音都得振动哟!比如你吹口哨,你的嘴唇在振动呢,这和风吹树叶沙沙响一个道理呀。
4. 声音源于振动呀小伙伴们!拿个铃铛摇一摇,铃铛振动了声音就出来啦,这多有意思呀,就像小蜜蜂振动翅膀飞来飞去一样。
5. 声音怎么来的呀?就是振动产生的啦笨蛋!你试试拍拍桌子,桌子振动了吧,声音也有啦,这不是很简单嘛!
6. 哎呀呀,声音可全是因为振动才有的呢!你看那风铃,风一吹就叮叮当当,不就是里面的东西在振动嘛,像小精灵在跳舞发出声音一样。
7. 你们知道不,声音就是振动弄出来的呀!扬声器播放音乐,里面的膜在振动呀,这和小鸟叽叽喳喳的原理是一样样的呀!
8. 别小瞧了声音的产生哦,就是振动的功劳呀!扬声器震动空气发出声音,就好像海浪推动小船一样有力呢。
9. 声音就是由振动而来的呀!无论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是我们人为制造的声音,都是因为有物体在振动呀!所以呀,振动就是声音产生的根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执教者:薛梦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鼓、音叉、钢尺、橡皮筋、米粒、水槽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仔细地听,你能说说你听到什么?
2.是呀,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研究兴趣,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
(二)分组操作,使物体发出声音
1.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钢尺、橡皮筋、鼓、音叉,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2.以鼓为例,请学生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从回答中归纳提出活动要求:
A用鼓槌敲打,保护鼓面
B一种方式尝试后就可以,不用反复进行
C制造的声音不要太大,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
D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清晰我们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3.学生分小组制造声音。
4.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敲击、弹拨、摔、碰撞。
4.那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预计回答:A声音是物体受到敲击、弹拨、碰撞后产生的。
B物体不动时,不产生声音。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C声音的产生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师:将各种情况归纳到物体发出声音都是受到我们人给的力,得出初步结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5.教师演示:我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物体也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有没有产生声音呢?看来我们还得通过实验继续进一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老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
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会发出声音,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了力”“物体产生了运动”,此时我以实例证实物体受到力,产生了运动也没有发出声音,造成了学生的认识冲突。
当他们进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
)
(三)小组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1.提出问题: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发声的各种物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观察。
2.提出要求:A弯曲钢尺,将钢尺的一端压紧在桌面,弹拨钢尺的另一端。
B拉伸橡皮筋,将橡皮筋固定在两钉间进行弹拨
3.试一下,哪种情况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做好观察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
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动。
(可能学生不能描述为振动)
5.师:是呀,我们观察到钢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做来回、快速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声的同时都有振动的现象呢?我们刚刚也使鼓和音叉发出了声音,那你能看到这两件物体在振动吗?
教师指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有些现象无法观察或观察不清楚时,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像鼓和音叉的振动不容易看到,我们就可以借助水和米粒等物品来观察。
像这种科学方法,在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会经常用到。
7.师:将米粒放在鼓面,观察发声后鼓面的现象;将发声的音叉快速地轻放入水槽中,(教师强调:一手握住音叉的柄,一手敲击音叉顶端。
)观察水面的现象,试一试,将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8.交流我们的发现?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9.经历了这么多对物体发声现象观察的科学活动,现在你能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10.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因此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的过程,推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而这个活动我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活动观察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简单操作,意在让学生关注到物体发声是的“振动”,第二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进一步观察研究,这相当于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将物体发声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理解起来当然就更简单。
)(四)巩固拓展
1.如果我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学生尝试)
理由: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人也可以发声,你知道原因吗?
A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
B集体体验,将手放在喉咙处,不发声,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C学生交流。
师: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使音叉停止发声的活动,从反面再次应证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的探究,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加深,同时在课的末尾我以问题的形式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尽量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