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现分述之。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吕览》高诱注刚引庄子佚文说:“生寄也,死归也”,人之有家室如禽兽之有巢穴,狂风暴雨及长夜漫漫之时,唯有家可以给我们温暖,庇护。庄子以死为归家,如生无所苦,对之当有所恋,既以生为哀,以死为返(庚桑楚篇),以为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不能不说庄子对于乱世的生活方式有所厌恶。可是问题不止于此,如果死真的如归家那般安乐,那我们人人都可以通过一条捷径回到自己的家园。而庄子也可以沿这一捷径通其明道,这捷径即是:自杀!庄子未因恶生怀死而自杀,这里边潜藏着这样的台词:庄子的生死观是矛盾的。庄子固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主张养生,乃是顺乎自然,全其天守,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这是他养生的宗旨。否则徒然养形而已,一般世人注重物质形式,虽终身役役,终有之尽的一天。不如弃世而修心:“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无累,无累刚正平,正平则彼更生,更生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累。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刚精不高,只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不但要弃世而修心,最好能外生而不恋生,已外生产,而后能朝撤,朝撤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其实上就是要取消个体的主体性。个体之存在以形为载体,形修心正意味了庄子要超越形体以求得生命的本质性存在。那便是融于道之中,道家学派自老子将道作为其学术的核心范畴伊始,到了庄子,道已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诗意状态。道无所不在,人对于道的企及便是使自己物化。所谓物化也即是个体取消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状态,融入到客体之中。“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郁守常,以物为量”。此之谓也。这种主体融于客体的人生存在状态,庄子认为可以以“坐忘”求之。庄子书中《大宗师》《知北游》二篇所论者,为内圣之道,以无心为妙用,以泯全天人,冥绝死生,而达于坐忘之境为空极。其实所谓坐忘之境,即是极端内在修养的人,于外在一切死生成毁的变化,不能扰乱其内心的宁静,亦即置现实於不成顾,寓心虚无渺茫。《人间世》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身,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章也。”此于心齐坐忘之境言之已明。不以身听,而以心听,心听者,以之所想;自听者物象之真,心章者,虚而待物,此即是说拾物象之真而入于幻想,惘事物之变而虚静以待。《大宗师》说:“忘其胆肝,遗其耳目……芒

然,徘徊乎垢尘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知北游》说:“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亦是舍现实之垢尘,任精神之幻想,“知忘是否,以这适也”(达生篇)。可以说坐忘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从全社会之角度讲是一种消极幻化的冥想,但作为修养却不妨姑妄听之。戴厚英于其《结缘雪窦》有一段话可作为庄子《养生篇》的注脚:“我梦见自己走在一条河边,河很宽,岸也很宽。河水静我也很静……我何不将影子抛进何里,化为河水,与河融为一体?那样,河不见,我也不见,岸也不见了。便不需要再寻找什么,不要船,不要桥,不要救生衣。我在河里,河在我心。宁静活渺,川流不息。岂不是大自在了。”而后世禅宗的修练,也多少吸取了庄子养生论的养份。前面说到庄子于生于死的态度是矛盾的,说是生不如死,却不采取自杀的方式“回家”,于生无少恋却念念不忘“养生”。也说到了其养生的指归是坐忘过于无生无死的存在状态。这种矛盾滋生了两个婴儿,一个是生无足乐,而不“自杀”的“顺天安命”思想,另一个弃世修心而滋生的消遥自由思想。庄子知道生死是自然的变化,但究其主宰,则是莫可推则、无可解释的,他把这些全归于无可解释的命。《达生篇》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命也。”命象一张包罗万象的大网,无物能逃于外,万物对他莫知究境,原非人力所能了解。对之无可奈何。所以《人间世》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故知命只有顺从,不可反抗,不可变易。《知北游》说:“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如些说来,死生实在自然之象,犹如日月之常,不是人为所能参与的。《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昼之常。天也,人之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山木篇》则托仲尼之言,对生死“正而待之而已耳”。易系传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遍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庄子也是如此,知道了生死乃自然之道,既然生死乃自然之道,而人性应顺其自然,“无以人灭天”。因此庄子当然不会“自杀”而求得“回家”的解脱了。于是追寻的路子便返回到了逍遥。庄子列《逍遥游》于篇首,并不是随便的,逍遥者,不以物累,不以已悲,游形于物外,无所结而自由在也。一语蔽之,及由必然进入自由之明道也。鲲,鱼子也,鹏,麻雀也。以鱼子之小而喻无穷之大,以麻雀之微而致无极之远。是等大小,等大小目的是取消道主体之独立性。主体的存在是需要依恃的,这便是有待,便是不自由了。所以《逍遥游》在颠覆了一切现存价值的羁绊,使精神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有人说《逍遥游》恣肆汪洋,而事实上庄子的精神指归也是这“恣肆汪洋”。关于人的解放,卢梭只到十七世纪才提出:“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桎梏之中。”可想见庄子的时代这种自由度要小得多。在取消了主体性之后,庄子所想达到的无疑是艺术化的境界。人世间充满了种种必然,也就是命。命是不可知亦不可变易的。顺天安命是顺应天地物理的消息,逍遥则是在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以达由必然而自由的明道,取消个体的主体生,于逍遥至关重要。首先这要求主体的先存在。如果主全不先在,也便无所谓取消,所以逍遥的境地便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所谓暂时,也就是说他只存在于取消个体主体性的瞬间。话说回来,“自由”一词从构词角度讲属于主谓短语,也即是这主体性的存在是自由的弘旨,当他被取消时,真正自由与否便只能说是不知道了!庄子的生死观中的“坐忘”与“逍遥”,与艺术创作的境界是异曲而同工的,人固不能选择生与死,但对于生对于死的诠释是每个活人的权利。文艺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文艺创作都是向死亡的行动。《庄子》三十四篇又何曾不是如此。

庄子的生死观不失有矛盾之处,但是正是在这仲矛盾里,人的本质性显现了,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为哲学之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人生的最大问题。思维显示着人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庄子取消了主体性也便是割断存在与思维的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永远存在的。割断只是暂时,它不永恒,所以不足恃。因此,庄子生死观背后一直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那便是:感伤!总之,庄子生死观以等生死,齐荣辱始,与至道逍遥而终,这其间包含了他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厌弃,也有着对生于生死的矛盾,但他于生死之中所表现的达观至今仍令人嫉妒,尽管这种生死观是终结带有感伤的成份。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谈谈我的生死观

谈谈我的生死观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谈谈我的生死观 汉语言文学2班王琼 摘要:生与死都是既成定数的,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被改变;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生死,那何不淡然看待生死,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绽放光彩;只有活的充实、活的洒脱、活的没有遗憾,即使有一天我们生命将逝,回忆起过往也会感到无所憾矣 关键字:生死观;人生观;看法;态度;价值 生死观,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客观的话题,人有生,便有死,生生死死,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谁也不能例外。生与死,如同四季变化、日夜更迭,无法更改。尽管人们有意避开它,却还是不得不去正视它,讨论它。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和态度各有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自从人刚一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少数人幸运的活到百年之后,很多人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之后,少数人活到中年便撒手人寰,更有甚者还没开始享受生命就已经夭折了......不论人的生命能持续多久,这都不是人类自己可以决定的,到了生命枯竭的时候,任何人都无能无力去挽留,而且,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车祸,意外,疾病等等都会随时导致人的死亡。既然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死,那又何必去在乎它呢,用心度过生命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很丰富,不要到生命将逝的时候才开始缅怀那些被浪费掉的光阴。死是早晚的事情,而生却是不同的。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辜负了便是自己的错。如果为了死把生的时光荒废了,那生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说,人不应该为死而操劳,应多为生而奋斗。 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要活就要活出个样子,要活就要活的有价值。要积极生活一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应如此。唯有这样,才不枉一生,生命才有色彩,才有光芒,才有价值,才有重量。人活着的几十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书中汲取自己需求的养分。无论如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意义而充满真理性的东西,也能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探讨大家都热爱的事物,或者与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懂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而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却总在洋洋自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并抨击着上大学、考研、读博的人都很傻、都在浪费生命,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争辩不得,因为道理说出来他们连听也听不懂,却不得不感叹道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 假设你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就会发现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所以你看到别人得意的时候,不要羡慕,你将来还有你自己的成就。如果你前面羡慕别人,你后面这个是自己有成就,你再来说,原来是有一定的程序啊,那你前面的羡慕不是浪费了吗?你没有必要有这种情绪的反应,所以庄子里面用很多话来描述老子的思想,在这里有一个成语,叫做朝三暮四,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庄子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他说这个寓言是要告诉你,整体是一样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我们讲身体来说好了,现在很多人喜欢讲一句话,身体会讨债,你年轻的时候,你过度浪费身体的能源,身体的能量,中年之后就来要债。绝不会说你年轻的时候挥霍体力,中年之后照样健康,很有精神,很健康,没有这么好命的人,像这个就是说明什么?整体来说,你有一定的力量,早用晚用,怎么办呢?最好少用,少用的话,可以活得久一点,让生命可以维持它。所以道家思想其实并没有很神秘,它只是让你知道一个整体的道理之后,看你怎么安排自己这一生,你要一次把力量用光,他就说你慢慢慢慢分配,让自己在平静中,过一个比较愉快的生活。所以我们学老子的思想呢,到最后就会发现,老子强调无为,但是无为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无为是无所作为,有时候你上班之后就要小心了,坐在办公室里发呆,老板问你在干吗?你说我在无为,那恐怕会被解聘啊,所以要强调老子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什么叫无心而为呢?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你可以做所有你该做的事,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活得不快乐,大部分都是有心而为,我一定要这样,父母跟孩子说,你一定要考前十名,念书本来是很快乐的事,但是痛苦来自什么地方?痛苦来自于比较,来自于有心,一定要如何。但是你完全无心的话,几个人做得到?几个人可以接受?所以道家的思想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就要看各种实际的情况,这个智慧可贵的地方在于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它可以调整,所以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有时候我们坐公交车,后面写八个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它就是老子的思想,天下乱了之后,你怎么样让自己平安呢?保持距离,用虚、用静来面对它。但是到庄子的时候不行了,庄子是战国时代中期的人,你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天下已经打成一团了,这个是七雄在争霸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在庄子来说,他用另外一个字,叫做化,化解的化,我不能够再保持距离了,我就只有跟它一起变化,看清楚,外面的形势怎么变成,我跟它一起变化。 庄子对人性的了解,据我所知,很少人超过他,一般人对庄子,会觉得书太厚了,很难完全看懂,或者全部把它念完毕,所以庄子里面往往只留下一些故事,一些寓言,很多人去猜测,这是很可惜的事。为什么?因为庄子对人的了解,首先在于知道人性的险恶,在于知道人生的困难,非常具体。在战国时代中期,了解这些并不是很复杂,到处都有杀人放火的事,要活着都不容易的。做官好吗?庄子知道做官很危险,庄子对于老子的避难应用得很成熟,更不要说启明了。所以到庄子的思想呢,立刻会觉得说跟老子实在是不一样,很充满一种活泼的力量。比如说你一翻开《庄子》,看到逍遥游,讲一条鱼变成鸟的故事,讲了三遍。讲了三遍,目的是在什么地方呢?目的绝不是说让你看一看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趣味,不是的,要提醒你,人的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可以不断地转化,这基本观念。如果人的生命不能转换的话,人生有什么好过的?一眼就看透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就没有了。 所以你看《庄子》的时候,它为什么讲到鱼变成鸟,鱼需要水,鸟需要空气,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空气也不需要了,可以自由翱翔,完全不需要等待任何东西来配合。人也是一样,人年轻的时候呢,需要各种资源,就跟鱼一样,不能离开家,不能离开学校,不能离开

出自庄子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初中语文_《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文知识。 2、通过诵读、品味,理解通过故事说理的意图,以及两则故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庄子的名利观以及现实意义。【评价设计】 1、通过小组抽查、教师抽查、自主积累等评价手段检验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个人品读及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在表达个人感悟的同时检验目标二、三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教学法 这是两则文言文,含蓄蕴藉,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文本的情味、庄子的情怀。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

力。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探疑解惑。【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做好预习,读准、读通原文,根据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完成导学案三。 2. 粗略了解庄子的生平经历,初步了解《庄子》其书及文风特点,完成导学案一、二。 【教学环节】 一.故事前的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庄子无疑从故事导入是最佳途径。】 二.故事中的庄惠——新授 故事一《惠子相梁》 (一)天人合一话庄周 (二)学习目标善导航

(三)积沙成塔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 2、班级解疑答惑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吓”的读音,“国”“于是”的解释。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两篇文章尽管短小,但是用一节课完成也并非易事。提前预习就尤为重要。在交流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取长补短。】 (四)含英咀华雅疏通 1、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 2、班级展示 【预设】“仰而视之”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主语“鸱”,同时句中的“之”要翻译准确。 【设计意图:文章故事性强,学生好懂,生字词也不多,结合课下注解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就应放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渡】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好客的民族。《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惠子做了宰相,朋友庄子去看望他,他高兴吗? (五)文本探究知庄周

浅析庄子庄子哲学中天人关系

浅析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张云天 摘要: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以“自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通过“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理论的提出,庄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天人关系,深化了理论基础,使天人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论题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从庄子的天人关系理论出发,对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观念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经将中国的古典中出现的“天”的类型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日本现代学者也将其分为“宗教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科学的立场”三种类型。今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把“天”的概念分为三种进行研究,第一种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主宰者或鬼神的“天”;第二种作为哲学性、伦理性的规范或规律的“天”;第三种作为科学性、物理性的天空或法则的“天”。 1.周代的“天”观念及“天命”思想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事象力量的神而被信仰,称为了后来中国的各种各样“天”思想之源。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天”除了巫术和宗教意义上外,还具有伦理价值上的尝试,给有德者赋予“天命”一类的吉福,带给不德的为政者以夺取“天命”一类的凶险。殷纣王因不德的缘故失去了曾经有的“天命”,而被驱逐下了统治天下的王位,而周武王则是因有德的缘故新受了“天命”而即位为新的天子。为了确保“天命”,维持王朝,使国家安定,就需要有被“天”承认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祭祀和礼乐教化等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天”观念的变化和天人关系的提出 西周末年,无神论思潮流行,至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上帝的权威衰落,宗教意义上的天命论遭到批判。随国季梁以重民思想否定神的权威,他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他将人事与天灾区分开来,否定了天的意志;郑国子产也说:“天道,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论争更加活跃,孔子强调人的理性自觉,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为。孔子重视作为人们都应该知道的对象“天命”,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虽然承认“天命”的存在而使用了这个词语,但却革新了其中所包含的旧内容。他在《论语·先进》中面对颜渊死时,说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里的“天命”更侧重于存在人间力量的彼方,起作用的社会规律。[1]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庄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死观自然气化 正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过无数的探讨。其中道家的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彰显于世,成为中国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庄子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老子有关道与生死的思想,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死观,其对生死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可谓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庄子生死观的提出 要了解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庄子的“道”。“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核心,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指“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他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亘,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生,万物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道”在本质上便包含着将生命融入宇宙的意味,这是道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得到的智慧结晶。 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的“有”、“无”理论之上的。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庄子看来,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道”的,人由“道”产生,死后又回归于“道”,在“道”中化为无,而“无”又是“有”的开始,“无”再经过“道”又转化成了“有”,这一过程不断流转,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道”的有无转化。 老庄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子站在宏观的高度讲“道”,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共生。而庄子则更侧重于对个人人生价值的探讨,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对庄子生死观的解读 1、庄子对生死的基本态度:重生贵生;苦生乐死 在老庄所处的时代,中国人基本上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一方面对生充满了渴望与留恋,不少帝王将相甚至苦苦追寻长生不死之术;另一方面因对死亡的无知而感到厌恶与恐惧。对这种生死观,庄子既有认同,也有否定。首先,庄子“重生贵生”,这不是简单的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而是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让王》)真正尊重生命的人,不会因为贫富而伤身累形。从肯定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庄子坚决反对“丧己于物”、“先性于俗”(《缮性》)和“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秋水》)等损害

出自《庄子》的成语说课讲解

出自《庄子》的成语

出自《庄子》的成语 内篇部分 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 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 罟。

庄子·齐物论 【形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心如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养生主 【目无全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发硎新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注: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与今异意。

庄子寓言三则教案

课 题庄子寓言三则 课 型 吟诵 探究 课 时 1课时 三维度四水平教学目标水 平 1 课前自学 1.1疏通寓言字面意思 1.2理解庄子寓言含义 水 平 2 课堂交流 2.1感悟庄子寓言中体现的思想——淡泊名利 水 平 3 课堂拓展 3.1 庄子名利观 水 平 4 深入探究: 4.1如何看待“名和利” 教学重点理解庄子寓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淡泊名利的思想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在朗读中理解,在感悟中体会 教 学 用 具 教具文本、PPT 学具纸质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的特点时也明确的提到“寓言十九”,也就是说在整个著作之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取材于寓言。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思想的载体,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寓言,共同感受寓言中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二结合寓言理解庄子思想 1分小组讨论寓言含义、分析寓言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课下) 2课堂交流 (1)读寓言 (2)译文字 (3)谈感受(寓言含义) 第一篇 【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②相③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⑤中三⑥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⑦,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⑧,非练实⑨不食,非醴泉⑩不饮。于是(11)鸱(12)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1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注释】 ①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 ②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③相(xiàng):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魏国当宰相。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④或:有的人。⑤国:国都。⑥三:虚指多次。 ⑦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⑧止:栖息。⑨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⑩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庄子的生死观

论庄子的生死观 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

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庄子把生与死看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时,便看开了生死。 那庄子的无情又从何而来,《德充符》的后面接着说道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惠子的?情?是建立在各种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我们大众人所认同的世俗之情,而庄子的无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无情无义的无情,而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是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对世俗的那些丑恶的滥情的否认,对人的本性的向往。 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把死亡认为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至乐,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辱。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

庄子名利观

《庄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虚静恬淡,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贪求名利的严重危害 庄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对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发人深省。他认为,名利心过盛,禁锢天赋,塞人心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浅薄。名利心过分强烈,会降低灵性。“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抛弃追求虚名私利的杂念,一线生机便从脚跟升起,直达全身。而名利充斥头脑,则会使人变得笨拙。以赌博为例,“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闵。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可见,太看重身外之物,就会壅塞智慧,变得笨拙。 贪求名利会扰乱人的意志,使人迷失本性。“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富贵、财富、显达、威严、名誉、利禄六者,都是干扰意志的因素。而意志是抵御诱惑、坚守本性,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贪得的欲念,如同芦苇长满稻田一样,塞心性,最终使人迷失善良的本性,发生蜕化。庄子认为,有五种情况可以使人丧失本性,其中之一便是“趣舍滑心”,追求欲望的满足,本真的心性就会受到损害。 错误的名利思想也会使交友陷入迷途。“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为利益而结交在一起的人,遇到艰难或灾祸降临时便会彼此抛弃。为求名而结交的朋友,失势则会各奔东西,甚至反目成仇。因此,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已成为现代人的交友箴言。 名利思想是给自身造成伤害的祸根。庄子以物喻理,揭示了“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的道理,即物类因为相互牵累、互相争利而招致灾祸。“心之于殉也殆”,过分追求外物是危险的;“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灾祸滋长迅速又变化多端,想要避免又往往因为功名心太重而放不下。贪图名利必多忧多虑,徒增烦恼。“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贪财的人不能聚敛钱财就会忧愁,争名位的人权小位卑就会悲伤。 追逐名利是导致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庄子指出,“德荡乎名”,因为求名心的驱使,人们的行为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名也者,相轧也”,追逐名利导致人们互相倾轧。他还强调“德溢乎名”,道德的败坏在于太追逐名声了。“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由于太注重名利,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去攫取,于是滋生了种种不道德行为。 贪图名利的思想根源 庄子首先强调追逐名利的根源在内不在外,在主观不在客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人都是因为不满足才去求取,四处争夺而不以为自己是贪;知足者却会处处辞让,舍弃一切而不认为自己是廉。廉和贪实质上并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取决于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 进而,他一语中的指明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根本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以财富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利禄;以显达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名誉;热衷于追求权势的人,便不会把权柄让给别人。掌握了这些的时候唯恐失去而惴惴不安,舍弃这些更痛苦不堪。当一个人把名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时,他就会为追逐名利而忙碌;名利思想越严重,其对名利的追求就越盲目越疯狂。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庄子阐述了以下主要观点:

出自《庄子》地成语

出自《庄子》的成语 内篇部分 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庄子·齐物论 【形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心如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养生主 【目无全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发硎新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注: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与今异意。 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大宗师 【莫逆之交】(相视莫逆)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相忘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相呴相濡)】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应帝王 【向疾强梁】“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 【虚与委蛇】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庄子·胠箧

道家名利观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远的个人精神上的自由,都讲淡泊名利。而道家的两位著名的代表,即老子和庄子,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不为”,庄子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他们对个人名誉地位不斤斤计较,不追求虚名,更不会为了名而忘义,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身败名裂。 《庄子心得》里说:“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历代风流人物最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甚至再怎么上位的英雄也不例外,像“竹林七贤”这般淡看人间名利的贤士也只是些个别特例。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为“利”辛苦,为“利”奔波,然而有得即有失,在获得名利的同时,他们却也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平凡的快乐。在这个方面,道家则提出了异于当世的的观点,其中最为代表的就属于“身重于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正如一首歌唱的般:有几多做人没挂忧放几多心机偏错漏待霜雪染满白头上至惊醒几经春与秋有几番冲击不退后问几次笑过泪仍在云尽散冷雨却 未收急风吹醒破梦梦中我那个是成就有多少如梦流逝 剩了只泪痕在两手名利有几多得失有天定一切随缘莫强求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从而陷进一种恶性的人生循环。许多人活着的时候,对名利两个字看得很重,到最后终极大限,仍然看不透名利的利害关系,既然打不破这个界限,又何来的自由,他们又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何地。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

“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相对的,膨胀的物欲会让人欠下更多的债,直到你无法还清所积累的债,甚至于无法分辨自己的失得。过分地追求声名(权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招致更多财货的丧亡。庄子也从人的生命价值出发,亦明确地提出了“身贵于隶”的命题。 道家的“身重于物”观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适用的(尽管真正体悟到的人少之又少)。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取决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的抉择,面对各种选择时,人们必须懂得审慎地考察每一种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和付出的成本。凡事皆“平淡视之”,一平淡,便能潇洒起来。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在以“物重于身”的理念激发人生存发展和追求名利的欲望的同时急需“身重于物”的观念来淡化过于强烈的名利意识,以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而尖锐化的人际关系,调解人的生活节奏,达到人的的心理平衡。否则,物极必反。就如老子说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不是自己的不强求,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知道得的时候也要知道舍。这样才能潇潇洒洒游刃有余。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