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死观

  • 格式:docx
  • 大小:25.48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生死观管窥

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

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生死物化

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1]庄子认为,生死皆物化,归根到底是道化、气化。“通乎命”是庄子理智看待生死的前提。故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生命本身来之于气,而死不过是复归于气。故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变化的现象。生死变化的主体好像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在化,是“气”在化。“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正所谓“已化而生,又化而死”。③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二、生死命定

庄子认为,生死作为一种物化现象,究竟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时候化而为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少,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了的,而是有

一种客观必然性在起作用,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④生死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命”。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⑤就是说,生命的死亡与出生这样的事是由命决定的,就像黑夜与白天往复变化的常规是由天决定的一样。有些事是人所不能参与的,这是物理的常情。在庄子那里,“命”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客观必然性,它起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富穷达之际遇,在个体生命存亡之大限,都是由它决定的。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生与死、存与亡、穷与达、贫与富等等的变故,这些变故都是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支配使然,就像白天黑夜在人们面前周而复始的变化一样,人们的智慧是无法洞察其起始的,也无法预料其顺逆。总之,一切都是命,命是人力无可奈何之事。“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其极者,命也夫。”⑥命不是客观意志赏善罚恶的结果,而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必然性。人对于命完全无能为力,庄子不禁感叹道:“吾命其在外者也!”⑦遂提出了“安命论”的思想,以寻求解脱困境的道路。“命”是天道运行的别名,个人的命,应服从于天道的运行。道是自由的,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自由的,人也是由道化生而来,也同样是自由的。命运无法改变,顺命、安命,就是顺于道、安于道。从“安之若命”到“安时处顺”,从“虚己游世”到“与时俱化”,庄子提出了灵活的处事原则。

三、生死为徒

庄子从生命过程的纵向来看生死现象,得出了“死生为徒”的结论。《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便批评庄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这是批评庄子不以妻死而悲,反而鼓盆吟歌,太不讲情义了。庄子却侃侃而谈,全不以为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万物皆化,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庄子的议论有三个要点。(1)生命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逐渐演化形成的。(2)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3)有生则有死,生死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人死即回归于大自然,因此是不应该悲伤的。[2]《知北游》中也明确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及其后学明确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本质,打破了关于生命的神秘主义观念,揭示了生存和死亡仅是物质世界演化过程思想在其中的一种形式和一定阶段,降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忧虑。而所谓生死为徒也就是生死相转,它们是生命体在其运动流逝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生为生命之始,死为生命之终。但生死物化是一个“始卒若环”的无限循环过程,死既是整个生命现象之某一段行程的终点,又是其下一段行程的起点,生转化为死,死又转化为生,生死总是相互转化、互为邻徒的。《至乐》篇说:“死生为昼夜”,昼去夜来,夜去昼来,如此循环不已,生死现象情同于此。《齐物论》也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始终处于相互转换之中。

四、死的价值

庄子生死观的突出价值在于,它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在庄子看来,对每一个体生命来说,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尽管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