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死观
- 格式:docx
- 大小:25.48 KB
- 文档页数:4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及老子之后有一位对道家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集大成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出生战乱时期,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过着清贫却怡然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理论体系涵盖丰富,而其思想主要是通过《庄子》一书传与后人的,作为体现庄子思想的著作,其中自然少不了其中包括对世界认知、精神原则、义理思辨、人格理想、生死关怀,甚至养生智慧、审美志趣等多方面的探讨。
而其中庄子的生死智慧,留给了后人诸多启迪。
庄子对于生死的基本观念与道家自然清静无为的意志相一致,认为人之生死,正如日夜交替、四季变更,属于自然现象,应顺其自然,天命不违,生死不畏,人不应该对其太过干预,也无需太过恐惧。
但在不同的篇章之中,庄子对于生和死的看法却又看似有些出入,它有时候提倡顺生惜命,讲如何入水不溺,入火不焦之本,但有时则主张齐同生死,甚至对死大加礼赞。
对于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语言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交流,从而发明了语言,并在对事物的指认上达成共识,以寻求更有效率的交流,除此之外,人的动作行为语言只不过是我们表达自身感悟和见解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是至善至美的,所以会出现理发师悖论等一系列言语自相矛盾的事例。
我们去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只能通过他的著作或有关他的故事,而无法亲临其境去通过他的神态、行为去感受他的个人魅力。
所以我认为像庄子对于生死观的这种言论上的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也是并不矛盾的。
我认为,庄子对于生死的这几种不同的阐述是在不同的境况之下所说的,但其最终目的都只是一个,那就是阐述“道”,启发人们的智慧,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导,但目的都是启发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灵层次。
把这些圣人所展示的思想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找出连贯的思想曲线。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庄子》秋水)人真的可以不受水火侵害,感觉不到寒暑,不受禽兽贼害吗?传说孔子刚出生后,夫妇俩一看虽然是男孩,可长相却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
论庄子的生死观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
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
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
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
」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生死观的故事以下是 9 条关于庄子生死观的故事:故事一有一天啊,庄子坐在那树底下发呆。
就有人跑过来问他:“庄子啊,你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呀?”庄子笑了笑说:“哎呀,人活着就像那天空中的飞鸟,自由翱翔,何必去纠结那么多呢!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呀!”就好像那花开花落,自然而然嘛。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故事二庄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可庄子呢,却在旁边敲着盆唱歌!别人都惊呆了,说他冷血无情。
庄子却说:“你们懂啥呀!他这是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那河流归入大海一样,多好呀!你们为啥要哭哭啼啼的呢!”这不就像是那落叶归根,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嘛!故事三有一次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叫一个自在呀!醒来后他就想:“哎呀呀,我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庄子呀?”这生死不也有点像这样嘛,说不定死了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呢。
嘿,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故事四庄子看到一只蝉,夏天叫得可欢了,可是秋天就没了。
他就跟弟子们说:“你们看这蝉,生命虽短,可它也尽情歌唱过呀。
我们人也一样,何必怕死呢!”这就跟那烟花似的,虽然短暂,但绽放的那一刻多耀眼呀!故事五有个人特怕死,找到庄子寻求安慰。
庄子就说:“你看那天空的云朵,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有啥可怕的呢?生死也是如此呀。
”哎呀,这人一下子就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呢。
你们说妙不妙?故事六庄子曾经对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怕死的人说:“你呀,就知道担心死,怎么不想想生的时候多美好呢?生生死死,就跟四季更替一样平常嘛。
”这就好比那白天黑夜,自然交替,有啥好纠结的呢?故事七记得有一次庄子指着河里的鱼说:“看那些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它们可不会去想生死的问题。
我们人呀,有时候就是想得太多了。
”可不是嘛,这生死有时候就像那鱼在水中游,顺其自然呗。
故事八有人问庄子:“要是死了啥都没了咋办?”庄子哈哈一笑:“那又怎样?生的时候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美好,死又能带走啥呢?”就如同那阵风吹过,不管留下什么或者没留下什么,都是一种经历呀!故事九庄子病重的时候,弟子们都很伤心。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是个深邃又风趣的人。
他的生死观尤其引人深思。
生与死,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庄子的眼中,却是如同春夏秋冬,水到渠成,毫无冲突。
他常常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入的道理,把复杂的哲学变得轻松易懂。
庄子说过:“生死无常,何必忧之?”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座右铭。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波澜不惊。
我们人类在这条河流中漂泊,生与死的交替就像流水不息。
我们常常在乎生的快乐,死的恐惧。
可是,庄子提醒我们,不如顺其自然。
想想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比如升学、工作、家庭。
可是,庄子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心态。
我们要像竹子一样,随风摇曳,根深叶茂。
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不值得过分纠结。
在《庄子》中,庄子用“大鹏展翅”和“蚊子叮咬”的对比,阐述了生与死的不同层次。
大鹏,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蚊子,细小卑微,辛苦一生。
大鹏与蚊子的命运,正如我们每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大鹏,还是蚊子。
这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心态。
有时候,庄子也会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比喻,讲述生死的道理。
他把生死比作一场梦。
梦里有欢笑,也有泪水,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
人们常常在意梦的内容,却忽略了梦的本质。
生与死就像这场梦,最终都要回归到虚无中去。
其实,庄子并不否认生的美好。
他说:“人之生,犹如浮云。
”生如浮云,漂浮不定。
我们常常追求永恒,却忘了真正的美在于瞬间。
抓住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希望我们能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一种洒脱的态度。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意味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每一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彼此交融。
我们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旅程,更是与天地万物共生的旅程。
庄子的生死观不仅限于个人。
他还关注群体、社会。
比如,庄子认为,若大家都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没有人会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刘月霞李玉芬张建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
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
《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那么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应当是顺从。
庄子有句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乐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而最聪明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事而具有不可逆性,便放弃努力顺应其本性,这是道德修养的极致。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最高尚的人才能安于“生”、顺从“生”,做到“安时而处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生就“悦生恶死”,所以往往会不理智地逆天行事。
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这颗灾星,整日栖栖惶惶,在无限的心理痛苦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他们往往想挽留生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但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人身患重病之后,过于担心自己生命将马上消失,反而加速了其死亡的进程。
这些人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而是“以好恶内伤自身”。
因此,庄子主张“无情”,即没有一己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出发,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行事。
所以,“无情”是指胸襟豁达超然的状态。
庄子由死生的必然性而生顺应命运法则之慨,无疑具有消极的听天由命之嫌,但其尊重生命运动规律、不以人之好恶之心左右人生命运、不悦生不恶死等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摆脱死亡困惑而用有限的生命迎向无限世界提供了极可贵的心理支持吗?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安慰和情感愉悦。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庄子眼中的生与死袁红12汉语言文学摘要庄子眼中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死观,把生与死看作是两件相同的、相等的事情,庄子不悦生也不恶死。
【关键词】生与死不悦生不恶死自然绪论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至死的过程,庄子看来生与死的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犹如昼夜的交替,《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与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悦生恶死,要把生与死齐同起来看待,安之若命,不悦生不恶死。
1 庄子看来何为生,何为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得特别简单,就是气的聚散,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得死。
2 庄子不悦生、不悦死的原因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新兴的地主阶级人物大多数是野心勃勃、残忍横暴、阴险狡诈的,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的人世间,庄子借仲尼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奴。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胜也,而况若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尧、禹攻打其他部落的时代不是差不多的么?不管是谁引发的征战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那个时代就连圣人都无法去感化那些征战的人,更何况不是圣人的普通人呢,就更不想想去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为那个社会做些什么,让那个社会有所改变了。
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感化那些征战杀戮的野心家,只能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想想而已,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的大多数的寻常百姓而言,就不会去想着怎么救国家、怎么救民族,因为他们连怎么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还想方设法的去逃避战争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就只会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生即是苦,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
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庄子的生死观作者:genchuzi《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
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
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
现分述之。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
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
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
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
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
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
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
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关于生死的话题,历来深受文人雅士以及儒者圣人的争论探讨。
“生”与“死”这对看似生命的两极,寄存在这缥缈无定的凡尘世间,决定着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所有人都必须正视与敬畏它的存在。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这世间唯有生方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死亡多数虚无可怕,让人避之不及。
生是如此美妙的,所以死自然是令人害怕的;生是有具体时间刻度限制定,因而死又是时时迫近的。
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便是永恒的争议探索,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发生,是血与火热烈猛撞的时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
在这纷扰的年代里,如何求得自保,如何认清生死的存在也成了庄子无可避免的问题。
庄子在生的世界里体察追究死亡的存在,通过透彻的清醒意识参悟死亡的奥秘与真谛,提出一番自我非凡的独到认识,塑造自我理想的人生境界,揭示生死的本真内涵。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道便是在继承老子思想下的另一发展。
《大宗师》关于“道”有着这样的解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含义,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
”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体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讲,道重在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游”的境界,也就是体道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
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
加上迷信、宗教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而造成生的艰难。
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老庄哲学最重视人的生、生命,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了。
但是,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地。
老子所关注的是“天长地久”,是人类的“天长地久”,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老子把人、人类放在地球这个层次上来解说的,怀有深刻地人文关怀;而庄子则是把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在了更高地“道”的层次上,放在了宇宙时空之中。
也就是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时空之中,在“道”的变化中,它只是一个适时而生的事物。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一切都会化为“无”,都会回归到“无”的状态,回归到“道”的原始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但是,“无”又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终结。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
《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
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庄子的“生死观”就是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
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庄子认为是“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至乐》篇)。
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
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也者,天之所与也;死也者,天之所离也。
”他认为生是天赋给人的,死是天取走人的。
庄子的生死观强调了生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现实。
因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还提出了“大梦”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说:“逢其时而踌躇,遇其事而愠懑,是以不足与人争天年。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宽容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庄子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寄意寓形,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强调了人的内心追求和自由,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庄子的启示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
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1]庄子认为,生死皆物化,归根到底是道化、气化。
“通乎命”是庄子理智看待生死的前提。
故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生命本身来之于气,而死不过是复归于气。
故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变化的现象。
生死变化的主体好像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在化,是“气”在化。
“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
正所谓“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③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二、生死命定庄子认为,生死作为一种物化现象,究竟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时候化而为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少,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了的,而是有一种客观必然性在起作用,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④生死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命”。
庄子说:“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⑤就是说,生命的死亡与出生这样的事是由命决定的,就像黑夜与白天往复变化的常规是由天决定的一样。
有些事是人所不能参与的,这是物理的常情。
在庄子那里,“命”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客观必然性,它起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富穷达之际遇,在个体生命存亡之大限,都是由它决定的。
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生与死、存与亡、穷与达、贫与富等等的变故,这些变故都是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支配使然,就像白天黑夜在人们面前周而复始的变化一样,人们的智慧是无法洞察其起始的,也无法预料其顺逆。
总之,一切都是命,命是人力无可奈何之事。
“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其极者,命也夫。
”⑥命不是客观意志赏善罚恶的结果,而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必然性。
人对于命完全无能为力,庄子不禁感叹道:“吾命其在外者也!”⑦遂提出了“安命论”的思想,以寻求解脱困境的道路。
“命”是天道运行的别名,个人的命,应服从于天道的运行。
道是自由的,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自由的,人也是由道化生而来,也同样是自由的。
命运无法改变,顺命、安命,就是顺于道、安于道。
从“安之若命”到“安时处顺”,从“虚己游世”到“与时俱化”,庄子提出了灵活的处事原则。
三、生死为徒庄子从生命过程的纵向来看生死现象,得出了“死生为徒”的结论。
《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便批评庄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这是批评庄子不以妻死而悲,反而鼓盆吟歌,太不讲情义了。
庄子却侃侃而谈,全不以为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万物皆化,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庄子的议论有三个要点。
(1)生命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逐渐演化形成的。
(2)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
(3)有生则有死,生死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人死即回归于大自然,因此是不应该悲伤的。
[2]《知北游》中也明确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及其后学明确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本质,打破了关于生命的神秘主义观念,揭示了生存和死亡仅是物质世界演化过程思想在其中的一种形式和一定阶段,降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忧虑。
而所谓生死为徒也就是生死相转,它们是生命体在其运动流逝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生为生命之始,死为生命之终。
但生死物化是一个“始卒若环”的无限循环过程,死既是整个生命现象之某一段行程的终点,又是其下一段行程的起点,生转化为死,死又转化为生,生死总是相互转化、互为邻徒的。
《至乐》篇说:“死生为昼夜”,昼去夜来,夜去昼来,如此循环不已,生死现象情同于此。
《齐物论》也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始终处于相互转换之中。
四、死的价值庄子生死观的突出价值在于,它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
在庄子看来,对每一个体生命来说,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
尽管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死比生更轻松。
他说:“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⑧这是说,人生天地间,大地赋予形体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使我操劳,赋予暮年使我安逸,赋予死亡使我安息。
所以,以我活着为乐事,也就应该以我死去为乐事。
既然生则乐生死则乐死是我们的职责,是自然的造化,人的产生只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乐生恶死的生命观,从生存是一种负累,而死亡是一种安息的角度凸显了死亡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
不仅如此,庄子还进一步提升了死亡的价值,认为死亡不仅仅是一种安息,它还因对种种人生负累、束缚和压力的解除而使人获得一种安乐。
《至乐》篇提出了与世俗的快乐观不同的“至乐”观。
庄子所理解的“至乐”中,其中之一便是死亡。
他在该篇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看见一具骷髅,便问他为何而死,夜晚庄子人梦后,梦见骷髅问他是否想听听关于死的快乐,接着骷髅便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相信,便说:“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顿时愁眉苦脸地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视生为负累,视死为安乐,在这里,死亡并不是等于生命的消失,而是对人生负累的解除,死亡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体在生存状态下得不到的东西,在死亡状态下都可以实现,这就是死亡的意思和价值。
[3]五、顺化生死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得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
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在《养生主》中,庄子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正该来时,老聃顺时而来;正当去时,夫子顺理赴死,安适而处顺,不论悲哀或欢乐都不能经心,对人世沧桑持一种自然的态度。
郭象注云:“得者,时也;当所谓之时,世所谓得。
失者,顺也;时暂不停,随顺而往,世谓之失。
”哀乐不能入,即以理化情也。
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就不能入到心中来了:这就是古时候所说的“悬解”。
那些不能自解的人,是被外物束缚住了。
继笛卡尔于十七世纪初期开启唯理论的先河之后,斯宾诺莎使近代唯理论哲学得以发展、成熟。
他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做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
庄子借秦失之口,将人的出生看做是应时而来,将人的死亡看做是顺物之化,认为能安于时运,随顺物化,顺应生死之变,哀乐就不能进入心中,这是解除倒悬之苦的途径。
《大宗师》提出了“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廖天一”的观点,也是主张安于造化的安排,随顺生死之化,与廖廓无涯的大道相同一,与自然造化相一致。
[4]结语:总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问题在于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
一般人都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久忧不死,何苦也!”⑨为免除人生忧患,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⑩能够顺天安命,自无忧患之足虑。
然后肯定生之价值,过着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圆满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价值。
庄子主张修养的最高目标为远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因而能够泯合天人,冥绝生死,而至于“心斋”、“坐忘”的胜境,此时一切外在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内心的宁静。
故能齐万物、外生死。
此为内圣之道修养的极致,虽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向往之。
庄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他一再提及“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视生若死,视死如生。
变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戏剧中的最后一幕。
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注释①叶颂寿:《面对生死的智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②赵金章:《庄学管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③④⑤依次见《庄子》之《知北游》、《达生》、《大宗师》,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