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及老子之后有一位对道家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集大成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出生战乱时期,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过着清贫却怡然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理论体系涵盖丰富,而其思想主要是通过《庄子》一书传与后人的,作为体现庄子思想的著作,其中自然少不了其中包括对世界认知、精神原则、义理思辨、人格理想、生死关怀,甚至养生智慧、审美志趣等多方面的探讨。
而其中庄子的生死智慧,留给了后人诸多启迪。
庄子对于生死的基本观念与道家自然清静无为的意志相一致,认为人之生死,正如日夜交替、四季变更,属于自然现象,应顺其自然,天命不违,生死不畏,人不应该对其太过干预,也无需太过恐惧。
但在不同的篇章之中,庄子对于生和死的看法却又看似有些出入,它有时候提倡顺生惜命,讲如何入水不溺,入火不焦之本,但有时则主张齐同生死,甚至对死大加礼赞。
对于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语言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交流,从而发明了语言,并在对事物的指认上达成共识,以寻求更有效率的交流,除此之外,人的动作行为语言只不过是我们表达自身感悟和见解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是至善至美的,所以会出现理发师悖论等一系列言语自相矛盾的事例。
我们去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只能通过他的著作或有关他的故事,而无法亲临其境去通过他的神态、行为去感受他的个人魅力。
所以我认为像庄子对于生死观的这种言论上的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也是并不矛盾的。
我认为,庄子对于生死的这几种不同的阐述是在不同的境况之下所说的,但其最终目的都只是一个,那就是阐述“道”,启发人们的智慧,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导,但目的都是启发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灵层次。
把这些圣人所展示的思想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找出连贯的思想曲线。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庄子》秋水)人真的可以不受水火侵害,感觉不到寒暑,不受禽兽贼害吗?传说孔子刚出生后,夫妇俩一看虽然是男孩,可长相却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
庄子生死观的故事以下是 9 条关于庄子生死观的故事:故事一有一天啊,庄子坐在那树底下发呆。
就有人跑过来问他:“庄子啊,你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呀?”庄子笑了笑说:“哎呀,人活着就像那天空中的飞鸟,自由翱翔,何必去纠结那么多呢!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呀!”就好像那花开花落,自然而然嘛。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故事二庄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可庄子呢,却在旁边敲着盆唱歌!别人都惊呆了,说他冷血无情。
庄子却说:“你们懂啥呀!他这是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那河流归入大海一样,多好呀!你们为啥要哭哭啼啼的呢!”这不就像是那落叶归根,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嘛!故事三有一次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叫一个自在呀!醒来后他就想:“哎呀呀,我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庄子呀?”这生死不也有点像这样嘛,说不定死了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呢。
嘿,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故事四庄子看到一只蝉,夏天叫得可欢了,可是秋天就没了。
他就跟弟子们说:“你们看这蝉,生命虽短,可它也尽情歌唱过呀。
我们人也一样,何必怕死呢!”这就跟那烟花似的,虽然短暂,但绽放的那一刻多耀眼呀!故事五有个人特怕死,找到庄子寻求安慰。
庄子就说:“你看那天空的云朵,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有啥可怕的呢?生死也是如此呀。
”哎呀,这人一下子就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呢。
你们说妙不妙?故事六庄子曾经对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怕死的人说:“你呀,就知道担心死,怎么不想想生的时候多美好呢?生生死死,就跟四季更替一样平常嘛。
”这就好比那白天黑夜,自然交替,有啥好纠结的呢?故事七记得有一次庄子指着河里的鱼说:“看那些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它们可不会去想生死的问题。
我们人呀,有时候就是想得太多了。
”可不是嘛,这生死有时候就像那鱼在水中游,顺其自然呗。
故事八有人问庄子:“要是死了啥都没了咋办?”庄子哈哈一笑:“那又怎样?生的时候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美好,死又能带走啥呢?”就如同那阵风吹过,不管留下什么或者没留下什么,都是一种经历呀!故事九庄子病重的时候,弟子们都很伤心。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意思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是一句出自《庄子》的经典语句,它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和心态。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丰富解释:
1. 生死观:这句话强调了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生命就像浮云一样,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而死亡则像休息一样,是一种解脱和归宿。
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生与死,而应该超越这种二元对立,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生命。
2. 超脱尘世:这句话传达了超脱尘世的哲学思想。
浮和休都是一种状态,说明灵魂可以像浮云一样自由飘荡,也可以像休息一样安详。
它告诫人们不要被尘世的琐事所困扰,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3. 活在当下: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活在当下。
浮和休都是瞬间的状态,生命也是如此。
它告诫我们不要沉湎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忧虑中,而是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活在当下,充分体验生命的美好。
4. 追求自由: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
浮和休都是自由的象征,生命就像浮云一样自由飘荡,而死亡则是一种解脱和自由。
它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束缚和困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境界。
5. 人生的无常:这句话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生死都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人们应该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并学会接受和适应。
它告
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因为它随时可能消失。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这句话传递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和心态,它提醒人们超脱尘世、活在当下、追求自由,并面对人生的无常。
它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引导人们以积极、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和人生的起伏。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生死观的启示摘要:生与死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乃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
庄子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给后人很多启示。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道;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52-02所谓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生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从有生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古往今来,人们对待生死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一、儒佛道的生死观在中国古代,作为三大传统的儒、释、道的生死观各不相同。
以最具代表性的先秦儒家为例,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重点是放在“生”上,教人应先知生命的意义,然后把这种意义付诸实行。
至于“死”,如果有什么意义,完全要靠生的意义来决定。
因此孔子思想的重点,总是教人如何践仁,要人“无求生以害仁”,人活着如果没有仁没有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宁可“杀生以成仁”。
[1]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在生死抉择上,孟子指出:当生命的保存与“义”的价值发生冲突时,人们就应该也必须选择“义”而放弃“生”,因为“义”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生”的价值。
《荀子·礼论》中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荀子认为生前与死后是无需关怀的,人的生存只是在现实中,而现实则是一个社会,对“人”的关怀只限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儒家在生死观上,希望在身后留下美名。
《左转》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所谓立德,指由“内圣外王”之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圆满,以一种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刘月霞李玉芬张建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
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
《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那么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应当是顺从。
庄子有句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乐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而最聪明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事而具有不可逆性,便放弃努力顺应其本性,这是道德修养的极致。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最高尚的人才能安于“生”、顺从“生”,做到“安时而处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生就“悦生恶死”,所以往往会不理智地逆天行事。
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这颗灾星,整日栖栖惶惶,在无限的心理痛苦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他们往往想挽留生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但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人身患重病之后,过于担心自己生命将马上消失,反而加速了其死亡的进程。
这些人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而是“以好恶内伤自身”。
因此,庄子主张“无情”,即没有一己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出发,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行事。
所以,“无情”是指胸襟豁达超然的状态。
庄子由死生的必然性而生顺应命运法则之慨,无疑具有消极的听天由命之嫌,但其尊重生命运动规律、不以人之好恶之心左右人生命运、不悦生不恶死等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摆脱死亡困惑而用有限的生命迎向无限世界提供了极可贵的心理支持吗?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安慰和情感愉悦。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庄子眼中的生与死袁红12汉语言文学摘要庄子眼中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死观,把生与死看作是两件相同的、相等的事情,庄子不悦生也不恶死。
【关键词】生与死不悦生不恶死自然绪论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至死的过程,庄子看来生与死的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犹如昼夜的交替,《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与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悦生恶死,要把生与死齐同起来看待,安之若命,不悦生不恶死。
1 庄子看来何为生,何为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得特别简单,就是气的聚散,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得死。
2 庄子不悦生、不悦死的原因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新兴的地主阶级人物大多数是野心勃勃、残忍横暴、阴险狡诈的,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的人世间,庄子借仲尼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奴。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胜也,而况若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尧、禹攻打其他部落的时代不是差不多的么?不管是谁引发的征战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那个时代就连圣人都无法去感化那些征战的人,更何况不是圣人的普通人呢,就更不想想去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为那个社会做些什么,让那个社会有所改变了。
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感化那些征战杀戮的野心家,只能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想想而已,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的大多数的寻常百姓而言,就不会去想着怎么救国家、怎么救民族,因为他们连怎么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还想方设法的去逃避战争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就只会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生即是苦,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
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庄子的生死观作者:genchuzi《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
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
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
现分述之。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
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
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
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
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
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
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
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关于生死的话题,历来深受文人雅士以及儒者圣人的争论探讨。
“生”与“死”这对看似生命的两极,寄存在这缥缈无定的凡尘世间,决定着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所有人都必须正视与敬畏它的存在。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这世间唯有生方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死亡多数虚无可怕,让人避之不及。
生是如此美妙的,所以死自然是令人害怕的;生是有具体时间刻度限制定,因而死又是时时迫近的。
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便是永恒的争议探索,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发生,是血与火热烈猛撞的时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
在这纷扰的年代里,如何求得自保,如何认清生死的存在也成了庄子无可避免的问题。
庄子在生的世界里体察追究死亡的存在,通过透彻的清醒意识参悟死亡的奥秘与真谛,提出一番自我非凡的独到认识,塑造自我理想的人生境界,揭示生死的本真内涵。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道便是在继承老子思想下的另一发展。
《大宗师》关于“道”有着这样的解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含义,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
”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体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讲,道重在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游”的境界,也就是体道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
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
加上迷信、宗教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而造成生的艰难。
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老庄哲学最重视人的生、生命,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了。
但是,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地。
老子所关注的是“天长地久”,是人类的“天长地久”,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老子把人、人类放在地球这个层次上来解说的,怀有深刻地人文关怀;而庄子则是把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在了更高地“道”的层次上,放在了宇宙时空之中。
也就是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时空之中,在“道”的变化中,它只是一个适时而生的事物。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一切都会化为“无”,都会回归到“无”的状态,回归到“道”的原始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但是,“无”又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终结。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
《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
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庄子的“生死观”就是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
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庄子认为是“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至乐》篇)。
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
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也者,天之所与也;死也者,天之所离也。
”他认为生是天赋给人的,死是天取走人的。
庄子的生死观强调了生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现实。
因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还提出了“大梦”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说:“逢其时而踌躇,遇其事而愠懑,是以不足与人争天年。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宽容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庄子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寄意寓形,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强调了人的内心追求和自由,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庄子的启示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及老子之后有一位对道家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集大成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出生战乱时期,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过着清贫却怡然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理论体系涵盖丰富,而其思想主要是通过《庄子》一书传与后人的,作为体现庄子思想的著作,其中自然少不了其中包括对世界认知、精神原则、义理思辨、人格理想、生死关怀,甚至养生智慧、审美志趣等多方面的探讨。
而其中庄子的生死智慧,留给了后人诸多启迪。
庄子对于生死的基本观念与道家自然清静无为的意志相一致,认为人之生死,正如日夜交替、四季变更,属于自然现象,应顺其自然,天命不违,生死不畏,人不应该对其太过干预,也无需太过恐惧。
但在不同的篇章之中,庄子对于生和死的看法却又看似有些出入,它有时候提倡顺生惜命,讲如何入水不溺,入火不焦之本,但有时则主张齐同生死,甚至对死大加礼赞。
对于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语言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交流,从而发明了语言,并在对事物的指认上达成共识,以寻求更有效率的交流,除此之外,人的动作行为语言只不过是我们表达自身感悟和见解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是至善至美的,所以会出现理发师悖论等一系列言语自相矛盾的事例。
我们去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只能通过他的著作或有关他的故事,而无法亲临其境去通过他的神态、行为去感受他的个人魅力。
所以我认为像庄子对于生死观的这种言论上的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也是并不矛盾的。
我认为,庄子对于生死的这几种不同的阐述是在不同的境况之下所说的,但其最终目的都只是一个,那就是阐述“道”,启发人们的智慧,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导,但目的都是启发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灵层次。
把这些圣人所展示的思想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找出连贯的思想曲线。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庄子》秋水)人真的可以不受水火侵害,感觉不到寒暑,不受禽兽贼害吗?传说孔子刚出生后,夫妇俩一看虽然是男孩,可长相却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
颜母和叔梁纥直嫌孩子丑陋,便把孔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24棵柏树下。
当他们夫妻二人走后,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这只母虎不但没有伤害孔子,反而将其衔入山洞之中哺乳喂养。
由于洞内热不透风,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
也许这个传说是这句话的证明,但传说我们也无从考证。
在这里,我的理解是他说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意志或说人的灵性,即“道”。
老子曾说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就是这个“道”。
至德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外无牵绊,即使身体受到损伤,精神为了达到这一境界,道家注重通过遁世隐居修行来达到至善至德,而实现过程似乎不是让人去追求培养德行,而是像清除杂草一样,洗涤出人们内心的污垢,明心见性,流露出最自然纯真的本来的自己,因为道本身就是万物自身所有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道”,宇宙这么有规律的运行着,各个星球有自己的轨道,有秩序的绕转;万物可以按照规律繁衍生息,树木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江河湖海,风雨雷电,相互作用,滋润生命;人体各个器官完美配合……如此神奇的自然,相信是每个人都钦佩的吧。
洗心涤虑,这样我们就可以接近“道”,这形而上的最真实的道。
这一点与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即通过人在世间的学习,最终实现至德境界,只是各宗教的说法有所不同,佛教“借假修真”,在成住坏空的娑婆世界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悟道成佛,回归西天;孔子教我们仁爱忠恕,成为圣人;基督教讲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使之回归上帝的身边。
“太极生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相克的五行世界是由道衍生而来,又沿用道的规律,所以水火这周后天的物质的东西是无法去破坏它的。
因为他们是虚幻的,只有道,才是最真实的,孔子妻子死去时,孔子曾说
她不曾出生,也不曾死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衍生万物,到就在万物之中,人也不例外。
我们身上也住着这样的道,亦即庄子所讲的我们从阴阳之间秉承到的元气,这种东西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会被摧毁的,至德之人的内心没有杂草遮掩,不受物质欲望牵绊,八风五欲煎炸不动,所以道自然流露,力量强大,火弗能热,水弗能溺了。
就像《逍遥游》中姑射山上的神人“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我们作为人类,要想去体悟这个“道”,必需要依靠身体力行,用感官感受,用头脑思考学习。
所以虽然个体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它,让它按照自然的状态,生长消亡,像花儿一样发芽、绽放、凋零。
只有身体硬朗、头脑清醒,才是对道更好的的体现,也才能更好地体悟它,体悟到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体悟到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点究竟是什么。
因此庄子会主张顺生惜命,还做《养生主》来传授养生要领。
庄子是希望人按照最符合自然的方式去生存,而不要为了人的私欲去奔波劳命,毁坏了自己的身体。
利害不干于心,而生死无变于己。
当人们可以不再执着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贪嗔痴欲时,就不会畏惧死亡而是坦然接受。
出生,死亡。
这像是两个结点,将人的生命一时间为轴,拉出一条直线。
这似乎是人生重要的关键点。
但在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个人的生命也只变成了一点不是吗?那点中点是不是就很微不足道了?
一死生,齐彭殇。
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思想。
一般来说,我们人都是好生恶死的。
为什么好生恶死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面对死亡,大家总的来说都会怀着一种恐惧。
为什么会怀着恐惧呢?古时候,大多数人相信神鬼的存在,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了亏心事的人,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而现在的中国人则多半是抱着对于死亡未知的恐惧,人们不明白道理,不知道死后将去往何方。
这都是不明白天地道理的体现。
所以像庄子这样的至德之人,他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知道如何顺应自然生活而不违背天理,知道死后人将归于何处,所以他并不恐惧。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人们都为死去的人感到悲哀,而看透一切庄子认为,人死,生命元气消失,人又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所以他呼吁人要顺乎自然,乐天安命,以超越生死的态度,达观冷静地对待死亡问题。
而在庄子的《至乐》当中,庄子遇到骷髅,在梦中跟骷髅对话,则看似是对死的大加赞扬。
“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其实类似的言论,也曾在灵性探讨的书籍中出现过:心理医生对病人催眠,病人回忆到自己前世的死亡,说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喜乐(《前世今生》);作者进入泰国佛堂朝拜,灵魂出窍,那种感觉安详美妙,以至于再次回到肉体中时,感觉到的是无比的劳累苦闷。
庄子再次并不是对死大加赞扬,而是在叙述一种真实的体验。
《逍遥游》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所说的不正是这样一种道理吗?活人的记忆中没有死亡的滋味,它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能用自己所知道的去猜测它,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人死了,不能动了,不能用眼耳鼻喉去体验世间,对于活着的人,这是很不幸的,而已死亡的灵魂的角度,“生”才是受物质累赘,不得解脱。
但人死了,就真的会摆脱世间的不幸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算死掉,也是逃脱不了因果报应的。
而庄子在这里,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太执着与世间,提醒人们他们消耗体力寿命所执着追求的得东西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体验、实践无处不在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