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死观..
- 格式:ppt
- 大小:544.00 KB
- 文档页数:23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法制也对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开始加以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便是有关生死观的法律,它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这一问题,包括: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概念,它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为什么它依然在社会中被大量采用,以及它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概念上讲,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指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尤其是它如何定义死亡和生命,以及如何处理死亡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是来源于天地的,人们需要尊重天地,顺从天地的规律,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人们对待生死有着千百年来一贯的看法,从实践中看,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一部分政治理念。
其次,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早已在中国文化中形成,受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文化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的“三仙”、“八修”、《道德经》、《尚书》及《易经》等传统理论中。
它主要提倡尊重自然、崇拜上帝、服从家长、谨慎行事、尊重长辈、依照天地规律等,这些思想也被广泛地流传并应用于生活中。
再次,为什么这种中国传统生死观依然在社会中成为大宗?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中国政府的政治体制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得政府在传播这种思想时有组织性、有力度,使它不仅能够在每一个家庭得到传播,而且也得到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认可。
此外,由于这种传统生死观提倡祖训,每一个家庭都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应该尊重长辈,服从上帝,相信祖先,这种习俗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这也是它在社会中成为大宗的原因之一。
最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智慧,带来了良好的道德准则,良好的道德准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并且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培养一种更加统一的民族观念,提升每个民族自我认同感,帮助中国人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观念,也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受到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人生命观的常见观点:
1. 尊重生命:中国人普遍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2. 家族观念:中国人普遍重视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许多中国人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3. 孝道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许多中国人认为,尽孝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4.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许多中国人在生活中注重平衡和稳定,不喜欢过度冒险或过于张扬的行为。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命观强调尊重生命、重视家庭、崇尚中庸之道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
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
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
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
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
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
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
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
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
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中华传统生死观基本上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一般来说,它提出了人的生死一存在,自有其生死规律和规则,即生有其法,死也有其法。
这个观念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深深地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中国传统生死观深表示了“天命”的存在,认为生死是由“天理”安排的。
因此,人生短暂,生死必须顺应宿命,不能自行解脱与拯救。
由此,它让人们意识到,生死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使人们明白:生死只属于上天,不可以自行支配。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认为“生死不在人的掌控之中,但也不是完全宿命的产物”。
这种观念显示出,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死只能在自己拥有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进行,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他人的控制,但也存在自由的可能性。
只有在特定的信念,恪守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生命维护起来。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尊严感,而且还给了人们有关生死问题的有效指导。
拥有这种观念,人们就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注重施与受,体谅别人,不干涉他人,秉持公正,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中国人的生死观英语作文Diving into the cultural depths of China, one finds a tapestry of beliefs surrounding life and death that is as intricate as it is profound.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mortality is woven with thread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each contributing to a rich and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afterlife.At the heart of Chinese philosophy lie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which extend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cease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es filial piety, advocating for a deep respect and remembrance of one's ancestors, which is thought to bring harmony to the family and, by extension, society. This is often manifested in rituals and festivals like Qingming, where families pay homage to their ancestors by tending to graves and making offerings.Taoism, with its focus on the natural order and the cycle of life, introduces the idea of living in tune with the Tao, or the way of the universe. This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death is not an end but a transformation, a return to the eternal cycle of existence. It is this belief that often underlies the serene acceptance of death among many Chinese people.Buddhism, which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 adds the concept of karma and reincarnation tothe mix. The belief in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nd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is central to Buddhist teachings. The Chinese often view death as a transition to another form of existence, where one's actions in life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ir rebirth.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se traditional views coexist with modern perspectives,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hil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respect for life and death remains, the expressions of these beliefs are evolving. The Chinese approach to mortality is a blend of reverence for the past and an eye towards the future,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the secular.In essence, the Chines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s a complex interweaving of ancient wisdom and modern sensibilities, a perspective that honors the journey of the soul through the cycles of existenc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respect and continuity.。
中国人将生与死,浪漫与庄重结合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人对生与死有独特的看法和做法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对生与死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把生与死看成是一个整体,死亡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
我们认为死后灵魂会去投胎转世,所以死只是暂时离开这个世界而已,将来还会再来人间。
我们中国人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也会同时缅怀祖先。
爷爷说,这代表了对生与死的尊重。
虽然生日是个喜庆的日子,但我们也没有忘记去世的亲人。
我们会在生日那天给祖先上香,祈祷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特别是在清明节和中元节这样的节日,我们就会大规模祭祖。
家人们会到祖坟扫墓,烧冥钞、上供品,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像活着时那般好。
这就是我们对死者的思念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希望亲人早些投胎转世,所以祭祖活动中还有驱魂的环节,让亲人的灵魂不要总在人间游荡。
这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借此相信死后还有来世,生命是循环不息的。
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生死的民俗和传说。
比如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灵魂还会在人间徘徊;百日后,灵魂就要去投胎转世了。
所以家人们都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和百日忌这几个重要的日子祭拜先人。
总之,中国人对待生与死是很独特的,将二者浪漫而庄重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既悼念亲人的离世,又相信他们的灵魂将去投胎转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相见。
中国婚俗中也有独特的生死观我国的婚俗中也蕴含着对生与死的特殊看法。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拜堂、拜天地和祭拜祖先,就反映了对死者的怀念以及期望新婚能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新娘的嫁妆中还会准备一套素服,据说是为了等她去世后入殓时使用的。
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不过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婚姻就意味着从生到死的结合,所以备办素服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新郎在迎亲的时候,要先把新娘抛下三跤,然后新娘才能"死"而"重生"并嫁入我家。
这种"死而重生"的婚俗,就透露出中国人将死亡看作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和转折。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
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儒家思想注重亲情和子孙后代,强调家族延续和先祖供奉,因此对待死亡也会关注后代的好坏。
而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都认为死后有来世,人们的灵魂不会消失,因此对死亡的接受度较高。
日本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崇拜祖先的文化,称为“追思”,即通过祭祀和表达思念来纪念逝者。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家庭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为“孝道”的传统,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因此,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在家人过世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悼念。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十分重要,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义务履行,尽量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因此,日本人与亲人的分离和死亡也可能更加冷漠一些。
中日两国在对待死者的仪式和习俗上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葬礼习俗,如丧葬期间的祭祀、哀悼和祈福活动,以及鬼月和清明节等和死者相关的节日。
而日本的葬礼习俗相对简洁,通常在死者火化后进行家族葬礼,然后将骨灰安放在神社或墓地。
此外,日本人还十分注重在家中设立灵位,以供奉和纪念逝者。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对待生命还是对待死亡,人们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这是促进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一步。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正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不详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773 更新时间:2021-4-12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
近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
过去人的梦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足为奇。
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
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身的问题——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动物性”的局限,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亚伯尔,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过。
道家的生死观八个字道家的生死观:虚无主义与自然观道家生死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且生死的本质是一体的,无有区别。
道家生死观强调人应该超脱尘世的烦扰,追求永恒与不朽的道。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生死观的基本理念。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成与消亡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即由一生而二,由二生而三,由三生而万物。
道家的生死观认为,生死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生与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不过是生生之间有个变化的过程而已。
生与死是一个循环,是辩证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生死对于道家而言并不可怕,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道家的生死观来看,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到生的循环过程。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生成的过程,也说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生死只是一个变化的形式,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一种方式。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观点是虚无主义,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一个万物变化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或价值,因此不应太过于追求或忧虑。
道家追求的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无欲无求状态,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在。
道家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
道家生死观也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人应该以心为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寂静。
只有摆脱对生死的执着和追求,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幸福。
人的内心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
只有人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在和满足。
道家生死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然观。
道家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遵循着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过程之一,人不能逃避也不能抗拒。
一句话总结儒、释、道、基督的生死观,哪个教派更高级?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孔子曾回答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
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
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
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
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
佛教生死观:涅槃成佛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生死观方面,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一苦海,所以生是不值得留恋的,而更注重死后来世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涅槃成佛,脱离苦海。
除此之外,对于芸芸众生,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涅槃成佛,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一世一世,没有穷尽佛教的生死观点,尤其是轮回转世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人开始更注重今生的行为,以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同时,印度佛教也渐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道教生死观:长生久视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道家的生死观是生道相合,养身全生,坦然生死。
道教吸收道家生死观中与道相合,又融合神仙道的长生理论,衍生出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永生观。
道教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为了保气而得长生,道教人士进行了长期的探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服食外丹和修炼内丹的两种长生方法。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执著追求,显示了中华民族对生死的一种抗争和超越,但其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长生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一些实践,却形成了中国丰富的养生长寿的许多方法。
基督教生死观:正视死亡,跨越死亡,珍爱生命基督教的信仰从不避讳死的话题,传道者提醒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中国生死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以及其他观念,都对中国人的生命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生死观》是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其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的论文。
本文将探讨如何立足于道家的观点,并融入其它传统文化,以及期望对中国生死观的理解有所帮助。
一、道家对生死观的影响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智慧,它将道法自然融入生死观中。
道家认为,生死不是死亡和生存的对立,而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万物皆有生有死,而死亡也是生存的一种变形。
同时,道家也认为死亡是一种重新开始,人们可以透过经历死亡而活得更有意义。
因此,道家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不仅代表了生命的繁荣,也是必然的一种结局。
二、儒家对生死观的影响儒家是古代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影响,它被称为“礼仪之邦”,把礼仪与道德观念推广至全国。
对儒家而言,自然界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生命与死亡是这一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看到,儒家强调“以死维生”的理念。
在儒家的眼里,生死是一个普遍的命运,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去抗拒和逃避它。
三、佛教对生死观的影响佛教是传入中国的另一种宗教,它的影响最为深远。
它在植根于中国文化之前,就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使得佛教对中国社会有着巨大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放下生死,这种观念被融入了中国文化思想中。
在佛教看来,生死只是一种转变,它表明着人们在不断地转变着,也提醒着人们要拥抱爱,并修行真理。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道家,儒家,佛教等传统文化中,也体现在其他传统文化,比如影视剧,小说,歌曲等,他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比如,在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把宽容和原谅作为一种洪荒修炼生死,重视把生命延续到下一代,以此走向永恒。
此外,影视剧也把国家的可贵文化强调出来,强调一个人应有一种忠诚的信念,做到为他人谋利的心态,以此来宣扬生死观。
五、结论因此,中国文化对于生死观的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将道家,儒家,佛教等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及现代文化如影视剧,小说,歌曲等,共同构建出一种完整的生死观。
中国生死观死亡,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
我们看过很多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其中有许多主人公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虽然这些人物的命运各有不同,有的幸福快乐,有的忧郁悲伤,可他们的结局是相同的——死亡。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人之所以会死,只是因为自己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感到满足,所以才能无憾而终;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人之所以会死,完全是因为没有生存的意义,所以才会死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如是写道。
“轻于鸿毛”这个成语最早就是出自这里。
当时汉武帝要杀一个叫朱安的平民,而他本人也明白,即使自己能够侥幸逃过一死,也绝对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儿女、妻子和父母了。
就在他的思想几近崩溃的时候,作者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换成别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真的会选择一种轻于鸿毛的死法,可司马迁却用一种比较积极向上的口气表达了对死亡的看法,他强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无论是否伟大,都应该值得尊重,而一个人的死亡在历史上根本算不了什么。
所以,尽管我们死后没有权利干涉自己的躯体,也没有办法见到已故亲人的灵魂,但只要好好地活着,只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那么即使死去也会有价值。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生死面前,李煜还在写这样的诗句。
也许正是他明白人生苦短,生命诚可贵,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但是,尽管知道,毕竟无法释怀,他的软弱与消沉,成了人们嘲笑的资本,他的风流与多情,成了人们取乐的对象。
他与美人们把酒言欢,纸醉金迷,自然心旷神怡,无怨无悔。
可最后呢?一次次的选择放纵自己,将原本宽阔的心,变得狭隘。
最终不但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己。
在一个个“戏子皇帝”的腐败时期,也是整个民族走向衰落的时候,曾经的雄心壮志,不复存在,生命不再有激情,只剩下淡泊宁静的等待死亡。
他们的结局似乎更悲[gPARAGRAPH3],但他们选择死亡的方式更残酷,他们害怕痛苦,畏惧死亡,更无力回天,一切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第一节中土生死观概观和世界各民族的先祖一样,华夏民族的远祖,从有遗迹可考的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开始,便有了死而不亡的观念和相应的葬礼。
到氏族公社制时期,形成了崇拜祭祀英雄祖先魂神的制度和“家为巫史”的风俗。
奴隶制产生后,鬼神观念进一步清晰,由人为宗教规范化被统治者利用作统御人民的工具。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谓殷商统治者把率领民众敬事鬼神置于礼治(伦理教化)之先。
人死为鬼神,是当时社会人士无容置疑的一致观念。
鬼,据《尔雅》解释,是“归”即回老家的意思,意谓入死后灵魂的归宿。
英雄人物和统治者的鬼,被称为“神”、“神明”,意谓有不可见而奇妙难测的作用。
《礼记·郊特生》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郑子产之言曰:“用物精者,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说神、神明是精气强盛的人的鬼魂,一般人死后为鬼。
或说神为阳,鬼后阴。
鬼神的住处,或说“魂气归于天”,或说鬼住地下、冢墓中,人死为鬼神的观念及建筑于此种观念的祭祖习俗,长期以来基本上被华夏社会的全体成员所接受,至今在农村尚普遍遗存。
这种人死为鬼神的观念,成为佛教轮回说被中土人士广泛接受的基础。
从西周开始,随生产和文化的发达,形成了以人为本、鬼神为次的思想和制度。
《礼记·表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统治者改变了殷商首重敬事鬼神的制度,将伦理教化及调节人际关系的“礼制”等人事置于首位,将华夏人士的思路导向现实生活的人事,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现世主义的人生态度和政治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至人智大开、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同一时期印度思想界诸家多以个人解脱的宗教性追求为旨不同,中国的诸子百家,虽然也还承袭自古相传的鬼神观念和祭祀制度,但对此类问题多存而不论,对人死后生前的问题无多考虑,其思考的着眼点,都在于现实社会的政治和伦理教化,及以政治、伦理教化、个人修养为一体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