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生死观
- 格式:ppt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3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其生死观与轮回观是道教重要的理论与信仰基础。
下面是一些道教经典中关于生死观与轮回观的语录:1. 无常观生死“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生死观的一种理解,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无常的环境,不固执于自己的存在形式。
生死只是一种变化,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死。
2. 存在即为不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这句话揭示了道教对于生命短暂和转瞬即逝的看法。
人生犹如马驹穿过狭小的隙缝,转瞬即逝。
道教认为,生命的流转本身是一种永恒存在,即使肉体逝去,灵魂也会继续存在。
3. 轮回观与因果报应“人死之后,灵魂会经历轮回,根据善恶受到相应的报应。
”——《道教经典》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经历轮回,即不断重生和转世的过程。
通过轮回,人们能够修行积德,善恶有报。
好人会得到好报,恶人会受到恶报。
4. 追求长生不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修炼道德和身体的方法,寻求超越人类本身的存在,追求与道相合,实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结:道教对于生死观与轮回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道教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转变,灵魂会经历轮回,受到因果报应,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个信徒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以及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态度。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对生死观有所阐述。
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要抗拒生死。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万物,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接受。
2. 重视生命:老子主张珍惜生命,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要珍爱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
3. 生死轮回:老子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日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说明生死也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4. 超脱生死:老子主张超越生死的境界,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的“谷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味着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地。
老子的生死观强调顺应自然、珍爱生命、生死轮回以及超脱生死。
他认为,人们应该正视生死,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得更好。
老子关于生死的感悟《道德经》第五十章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对待生死,世界上分为三种人:顺生而生的人、向死而生的人、过渡求生的人。
在这里,老子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方式和对自然生命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对生老病死现象的简单归类。
第一种所谓顺生而生的人,乃善摄生者。
养生不仅是养身体,更需要养精神,就是精神的修炼。
理想的养生能使人超越生死门,让生命获得灵性,焕发光辉。
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过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
这种人顺应自然,通晓天地之理,故能全生。
第二种人,向死而生的人,或者说背生而生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或刚愎自用、或暴躁强横、或胆大妄为、或争强好胜、或毫无节制、或心放任性,皆有其取死之道,属于“自作孽,不可活”之类。
当然,这里的向死而生,和三岛由纪夫所谓向死而生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不爱惜生命,不能全生之类。
至于第三种过度求生的人,他们极度贪生怕死,过于自爱,反而损耗或丧失了生命。
这又是为什么呢?大概是为了求生,或者求功名利禄、名闻利养,劳心苦力,殚精竭虑,过度损耗生命,不能惜身而殉。
河上公云:“人民轻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对这三者的分类,司马光在《道德真经论》中注解:“大约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刚强以速其死者三,虽志在爱生而不免於趋死者亦三。
”对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分析,老子在《道德经》还有三章相关的论述。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
草木活着的时候,形态是柔弱的,死了就转为枯槁。
所以,凡是坚强的都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属于生存的类型。
”我们看婴儿软绵绵的,乃“精之至”、“和之至”,“不犯众物”,是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有利于避免伤害、保全生命。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摘于《道临天下35》道家思想却对生死观念谈及比较深刻,虽然与其他文化共通,但是又稍微隐晦,这是历代学者难以觉察和认识的领域,现笔者在此作如下分析:一:引证《道德经》16章的解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大致译文如下:万物都在演化,我观察这些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从无到有生长壮大,最终又各自发展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万物回归后的现象也叫做“静”,它也可称之为再次诞生。
这种再生现象也可说是自然规律,知道这种规律的存在是明白豁达的人。
在16章中老子阐述一种自然的循环规律----即大道的“归根复命”理念,展现了万物生死往复现象的普遍性。
人类即隶属于万物自然之中,如果把这个“归根复命”的道理应用到人类中,则体现出一种生命的连续性。
当然,更具体的诠释则回归到系列之前的大道解析中......1:引自 25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处描述的大道形态让人很容易想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平面圆形自主旋转。
2:引自25章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描述的是大道能量的流向模式,又因为万物皆为大道能量的表现形式,所以可以理解为万物从本源出来远离,然后又返回本源。
这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能量循环。
客观而普遍性。
综合以上25章中的两点分析:”轮回“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像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旋转。
这在中国老子对大道的循环特质也得以相融共同,具有普遍性。
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此诠释生死轮回现象上又得以照应。
可以说“轮回”是大道自主循环特质的描述,适用于万物演化,支持人类生命的可持续现象存在,用来形容人生循环往复的生死现象。
道德经关于生死的句子在《道德经》这本古老的哲学经典中,生死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主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死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1. “生,生之谓道。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道是生的本源。
生命是宇宙的基础,所有事物的起源都是由于生的存在。
道的本质即是生命本身,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2.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生命。
生命是一种赋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够依赖它,而应该珍惜并善用它。
我们的成果和功绩并不属于我们个人,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功成后的得失。
3.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
生命中的许多争斗和纷争都是因为个人利益的妄图导致的。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超越个人利益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再与他人争斗,与他人和平相处,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4. “舍其身而后能守其身。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需要舍弃个人欲望和私利。
只有在舍弃个人的虚荣和欲望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身心,远离各种烦恼和困扰。
5.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比喻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切割和烹调。
生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生死也是一种经历,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
6.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变化和转化。
如果我们能够曲意适应,就能够得到完整;如果我们能够纠正错误,就能够变得正直;如果我们能够填补缺少的地方,就能够得到丰盈;如果我们能够拥抱变化,就能够保持新鲜;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简单,就能够避免迷惑。
7.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这句话提醒我们,如果统治者过度征税,人民就会饥饿。
生命是宝贵的,如果我们过度追求物质的温饱,却忽视了生命的本质,我们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其中对于生命的观照更是独特而深刻。
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诸多奥秘和真谛。
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最高的法则,生命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展。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比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都是自然的节奏。
生命如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生长、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我们不应强行违背这些规律,而是要在顺应中寻求生命的和谐与平衡。
生命的本质在于“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不例外。
道是一种无形无象、超越感官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认和遵循道,与道合一。
当我们能够领悟道的真谛,按照道的原则去生活,就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老子强调生命的柔弱与不争。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生命也是如此,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柔韧和包容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必过于刚强,而是以柔弱的姿态去应对,往往能够化解冲突,实现生命的顺遂。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并非是不进取,而是不刻意去争夺名利,不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
当我们放下争斗之心,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反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他人,获得真正的成功。
老子还重视生命的知足与简朴。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是许多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外在的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懂得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一、生死自然而然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系。
《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
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
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归根是一种绝然的静,又是一种超然的“无”。
静曰复命——陈腐在静中消亡,新生在静中萌动。
我们的生命,从万籁俱寂的“静”中来,从了无生息的“无”中来。
从无中生有,从静中萌动。
归根之后,我们又由动转静,由有化无。
这就是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的自然。
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
不推陈出新,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
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未来,生命永远不会消亡,永远在“归根”中获得“复命”。
二、重视生亦笑对死《度人经》讲:“仙道贵生”。
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
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死。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对待死也要自然,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
”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他认为死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必然发生的,无一人可以幸免。
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身体会消亡,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
庄子丧妻时,从开始的“我独何能无慨然”到后来的的“鼓盆而歌”,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亦能坦然面对死亡的通达洒脱。
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出生入死”(上篇)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均寿命不足30岁,老子感慨道:人这一辈子,由生到死。
没病没灾能好好活着的人占了三成;生而早夭折、长大生病,死了与洪水猛兽等自然因素下的人占了三成;明明可以活着,确因为自己犬马声、色胡作非为,而作死的人占了三成。
这是纠结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都不懂的善待自己的生命啊。
那些真正懂得“摄生”的人,是不会吧自己置于死地的。
(见50章)在《道德经》一书中,介绍了如下五种实力作死秀:一、强梁者不得其死(见42章)强梁一般值的是孔武有力,强横凶暴之人。
人生来是柔弱的,死了之后变得僵硬。
草木生来是脆弱的,死后才会变得坚硬。
强梁者不懂得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道理,树木坚硬容易被折断,只有柔弱才能存活下来。
国家军事强大就不会长久,以“道”作为准则来辅佐君主的人,绝对不会以兵强马壮来莅临天下。
军队本身是不详之器,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打仗。
大军过后,土地遭殃,百姓逃亡,紧接着就是来年的饥荒。
所以大的国家,更要懂得处下的智慧,楚国最初不过是个子爵,是周代分封最小的爵位,却能在中原各国争老大期间,逐步统一长江流域,称为最大的战国。
小国处下可以吞并大国,越王勾践给吴王养马赶车,最终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大国兼并小国,不过是想要兼并土地百姓而已。
小国侍奉大国,不过是想要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而已。
想要达到各自的目的,只有善于处下的一方能做到。
秦国和齐国分别称东西帝之后,就是不懂得处下,遭到天下公愤,除了虚名之外引来的就是合纵连横的不断攻伐,仅两年后纷纷昭告天下放弃帝号。
嬴政以强兵灭六国之后,不知道高必以下为本,贵必以贱为基,不懂得孤、寡、不谷当以贱为本,而以“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自居,导致六国不臣,二世而亡。
二、用于敢则杀(见75章)勇在古代写作“恿”,心之所至,气乃至焉。
本质上是个中性词,老子也提倡“勇”,但是是在基于“慈”之下的“勇”;孙子也提倡“勇”,但是在基于“谋”之下的“勇”;孔子也提倡“勇”,但是在基于“仁”之下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