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检测CRP、PA、D—二聚体对COPD患者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和D-二聚体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3月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60 例,COPD稳定期患者5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血清CRP、PA、血浆D-二聚体,观察三组数据之间的差异。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患者血清CRP 及D-二聚体均显著升高,P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检测方法分别留取三组患者清晨空腹血清CRP、PA,血浆D-二聚体;CRP、PA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
D-二聚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 ,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 K-q (Student-Newman-K euls )方法检验。
计数资料、分类变量,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COPD患者的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组患者升高更为明显。
而PA则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下降更为明显,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与稳定期患者相比较,则急性加重期患者檢测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较稳定期患者升高,P<0.05,PA下降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CRP、PA、D-二聚体数值的比较三组患者CRP、PA、D-二聚体数值的比较注:a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b表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与COPD稳定期患者比较,P<0.05;3、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血气分析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相关性。
方法:本科室采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临床检验,观察其血浆D-二聚体与在血气分析中的临床相关性,并采集60例健康人群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D-D含量在病例组急性加重期明显升高,病例组pH值较健康组略微升高,急性加重期PaCO2数值最高,稳定期略高于正常值。
而急性加重期PaO2明显低于稳定期和健康组,急性加重期氧饱和度低于稳定期和健康组。
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可帮助临床医生对其疾病症状、病程情况以及预后等情况都具有重要辅助的诊断价值。
标签:血浆D-二聚体;血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主要特征为咳嗽、咳痰,同时引发呼吸困难等临床现象[1]。
多老年患者多发,冬季发病率极高。
通常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其他肺部疾病病史,在临床中很容易与其他肺部疾病混淆,耽误治疗。
同时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往往认为是感冒,耽误治疗,引起病情的恶化。
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致病因素并不清楚,多数认为是和患者长期吸烟、吸入有害气体以及颗粒所致。
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及时准确的对患者救治来说至关重要,能否及时确诊,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预后以及预防并发症均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以往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只重视关注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未能进行诊断,未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导致误诊,给患者康复、治疗带来严重影响。
笔者特将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49~83岁,平均(62.0±9.5)岁。
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相关性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接受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4例进行了分析研究,37例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37例缓解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和血气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为观察组比较高,动脉血氧分压为对照组比较高,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为观察组比较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D-二聚体及血气分析可以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血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sma D-dimer detection and blood gas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August 2017, 74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analyzed. 37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were trea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37 patients in remission stage were trea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plasma D-dimer and blood g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D-dimer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rterial partial oxygen pressure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rterial partial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pressure was higher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D-dimer and blood gas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keywords] plasma D-dimer; blood gas analysi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疾病,临床中可以采取预防措施,积极治疗。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冠心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及心肌酶的变化唐婷玉;陆晓玲;吴健;钦光跃【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erum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D-dimer (D-D),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myocardial enzymes levels in elderly patien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PE). Methods The serum levels of BNP, D-D, CRP and myocardial enzymes were measured in 20 COP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E (COPD group) and 22 CH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E (CHD group). Resul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erum levels of BNP, D-D, CRP and myocardial enzymes between COPD and CHD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diagnostic indicators for PE between elderly COPD patients and CHD patients.%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D-二聚体(D-D)、血清 C 反应蛋白(CRP)、心肌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冠心病(CH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E)患者的变化。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观察比较三组的观察指标含量及阳性率。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且AECOPD组更为显著,而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持续气流受阻为特征,因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部,也可引起肺部以外各器官的损害,是导致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呼吸道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长期缺氧、体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易并发感染导致急性加重期(AECOPD),病情危重[1]。
本文通过对COPD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在COP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57~79岁,平均(71.3±10.6)岁,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诊断均符合我国2007年COPD诊疗指南标准[2]。
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入院前2周内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药物者。
• 1042 •Modem Practical Medicine, August 2017, Vol.29, No.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气状况分析赓凯兴,于海建【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气分析情况。
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肺动脉收缩压的不同分为轻度亚组27例,中度亚组31例及重度亚组24例,另选取体检健康人群8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 CRP、D D和FIB水平,以及血氧分压(PaOO、二氧化碳分压(PaC02)水平,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CRP、DD、FIB及血气分析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CRP、DD、FIB及PaC0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0.05),Pa02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
随着患者动脉收缩压的升高,CRP、DD、FIB及PaC02水平逐渐升高,而Pa02水平逐渐降低(均户<0.05)。
结论CRP、DD、FIB及血气分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发展有着重要联系,辅助以抗凝类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肺疾病,阻塞性,慢性;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7.08.035【中图分类号】R563.8;R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17)08-1042-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破坏 性的肺部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不完全 可逆的气流受限,并且呈现出进行性发 展。
流行病学显示,我国该疾病病死率 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0岁 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2%,因此,有效 的检测诊治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疗效 的重要手段[1气血清D-二聚体(DD)及 纤维蛋白原(FIB)作为溶血过程中的降 解产物,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指标,这些指标的 检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 高压患者病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 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意义史姗玲;林娟娟;施瑾【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9)009【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POD)患者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变化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104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均进行D-二聚体和CRP检测,观察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CRP、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3天、第5天和出院末时,死亡组CRP、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CRP持续升高提示AECOPD患者预后差,故D-二聚体和CRP水平可以反映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有助于预后判断.【总页数】3页(P1071-1073)【作者】史姗玲;林娟娟;施瑾【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总医院第二住院部检验科,福州350001;福建省福州市总医院第二住院部检验科,福州350001;福建省福州市总医院第二住院部检验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相关文献】1.B型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表达 [J], 武红莉;田瑞雪;叶青;宋育佳2.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J], 赵弋于;黄荷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 [J], 卢发勇;唐荣玲;陈俊杰4.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高D-二聚体患者应用抗凝剂对预后的影响 [J], 刘冰5.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J], 吕永楠;蒋学俊;陈晶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态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和血气分析及临床诊疗意义目的通过动态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探讨其在AECOPD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的70例AECOPD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患者动态监测其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和血气分析的变化,给予AECOPD患者适当治疗(包括纠正缺氧、解痉和抗凝药物),比较AECOPD 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在治疗后患者和健康患者中水平的差异;比较ACE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水平差异;比较好转患者与死亡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的差异,观察其对AECOPD临床诊疗的影响。
结果AECOPD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水平为(133.46±12.85)mg/L,显著高于治疗后(8.12±5.61)mg/L (P<0.05)和健康患者(3.15±2.43)mg/L(P<0.05);AECOPD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为(3.58±0.26)mg/L,显著高于治疗后(0.57±0.18)mg/L(P<0.05)和健康患者(0.33±0.74)mg/L(P<0.05);血气分析结果显示AECOPD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 )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5),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呈显著正相关(r=0.683,P<0.05);AECOPD患者治疗后有62例(88.5%)患者好转,8例(11.4%)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159.87±7.90)mg/L、D-二聚体(5.57±0.35)mg/L水平较治疗前(147.43±15.65)mg/L、(4.76±0.42)mg/L显著升高(均P<0.05)。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和CRP的相关性李勇;黄振炎;卢育明【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CRP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38例及其经治疗稳定期患者31例和正常对照组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CRP含量,研究其变化,并对CRP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COPD稳定期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CRP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的关系。
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可作为反映AECOPD患者病情的理想指标,对治疗效果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in patients with D-dimer chang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RP. Methods Choose 38 patients with acute pha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31 patients with stability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plasma D-dimer and CRP levels to study its changes, and plasma D-dimer levels of CRP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AECOPD patients plasma D-dimer and CRP levels befor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stability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COPD stabilizationof plasma D-dimer, CRP levels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CR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sma D-dimer. Conclusion Plasma D-dimer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index to reflect theAECOPD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ve important value to judge the curative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4(000)014【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D-二聚体;CRP【作者】李勇;黄振炎;卢育明【作者单位】中山市中医院内三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市中医院内三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市中医院内三科,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众多研究发现COPD患者中常存在高凝状态和血栓的形成,在急性加重期,上述情况会更加明显,此时纤维蛋白聚集,其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也会明显升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作者:姜文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29期【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进行研究,得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65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2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作为研究对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Ⅱ期3级,前者作为病例组,后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情况。
另外,病例组方面,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对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误差。
结果:从数据结果来看,病例组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044-02从医学上来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累及肺脏,也有可能引起全身的不良反应,同时伴有血管缺氧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导致机体凝血、纤溶和抗溶系统失衡而呈现出高凝状态[1]。
此种疾病将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病痛,有时甚至需要进行急救,而且以老年患者居多[2]。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发现患者在患病后,检查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能够得到很多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减少患者病痛的过程中,不会引发新的疾病。
本研究主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变化进行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前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65例患者设定为病例组,患者情况如下:男45例,女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岁,经过相应的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除冠心病、糖尿病等障碍性疾病[3]。
选择同年月前来笔者所在医院做健康检查的体检者25例,体检者情况如下:男15例,女10例,体检者的平均年龄为72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65例急性加重期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入院后的24 h内,需在空腹条件下,抽取患者静脉血以及患者的动脉血进行检查,当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再次于患者空腹时,抽取静脉血以及动脉血进行检查。
对照组患者由于身体健康,于当日抽取静脉血检查,条件同样为空腹。
在血浆C反应蛋白的检查当中,主要是采用干化学法(强生VITROS)进行检查;D-二聚体的检查应用ELISA、LATEX和免疫过滤胶体金染色法;在动脉血氧分压方面,应用血气分析仪(罗氏OMNIC)进行相关血气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便于对比分析[4]。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2 结果从数据结果来看,病例组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器、对照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动脉血氧分压的比较组别血浆C反应蛋白(mg/L) D-二聚体(ng/ml)动脉血氧分压(mm Hg)病例组(n=65)急性加重期 66.21±18.24 1281.82±216.64 50.75±10.33稳定期 10.41±3.14 546.37±108.4 73.37±8.25对照组(n=25) 4.78±1.15 274.86±53.70 -3 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进展性炎症为主,同时也伴有血流高粘、高凝及微血栓形成等改变,血流高凝状态和微血栓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进展,导致患者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功能损害[5-6]。
当患者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后,饮食起居上都要非常注意:首先,患者必须戒烟,现阶段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我国的老年烟民数量较多,很多烟民都在一定程度上患有肺病,只不过在临床表现上并不是很明显。
如果持续性吸烟,势必导致患者的气道、肺实质、肺血管出现更大的损害,炎症加重,对治疗产生较大的阻碍;其次,患者按照患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决定在家治疗或者是入院治疗,定期进行检查;第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不能单独治疗,临床上需考虑到并发症的可能,并且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一些指标[7]。
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按照积极的生活状态去生活,降低恶化的概率。
3.1 病因分析从病因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果处于急性加重期,多数医生认为83%以上的患者,都是因为感染导致患病[8-9]。
经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45%~65%患者的痰中,可以培养出大量的细菌,也就是说患者本身就是一个病菌携带体,细菌数量超出了患者的承受底线,加上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患者发病[10]。
另一方面,从大量的检查结果来分析,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炎症的生物指标相对于正常体检者来说,各项指标都要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能够更好的反应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并且具有判断预后价值[11]。
一般而言,老年患者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单纯的认为感染患病,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案,仅仅是将患者的病情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需进一步研究患者的病因,根据病因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检查方案,将得到的数据和指标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帮助患者减少病痛。
3.2 相关研究相对于其他疾病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时间较长,其原因在于“慢性”二字。
首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史都会对临床检查造成影响,疾病本身的慢性特点,也会导致患者在接受临床检查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12]。
通过细致的研究和观察后发现,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肺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从这里可以看出,患者在患病后,疾病所具有的特点再加上患者本身的一些问题,导致血栓形成,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检查中,为了保证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选择应用D-二聚体项目。
综合来说,D-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这种物质的特殊性在于,使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指标,而且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已经得到全面的确定[13]。
通过实施D-二聚体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甚至对患者患病前的状态进行推敲,结合患者的自述,制定详尽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病痛。
3.3 研究讨论综合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后,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理特征比较突出,可以通过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深入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自身免疫机能不断下降,很多的疾病都会在人体中得到凸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阻碍,为保证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必须对患者进行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检查。
根据本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患病人群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要比正常体检人群的指标高出很多,日后的临床检验分析,可以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另一方面帮助患者告别疾病带来的心理影响。
还有,对患者进行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检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接受检查的患者必须处于空腹状态;其次,有效排除患者的影响性疾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等,提升结果的准确率;第三,急性重症患者与稳定性患者的指标评价不同,检验方式也不同,患者无论是由稳定性加重到急性,还是由急性重症过渡到稳定性,前后都需要进行检验,对比分析患者前后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指标,制定优良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快的告别疾病。
3.4 预防COP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首先,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病人群,都要积极的戒烟,避免患病,或者是病情恶化;其次,控制好周边的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第三,需要尤其注意婴幼儿的呼吸系统感染,由于婴幼儿的身体比较脆弱,免疫机能还没有发展健全,必须注意周边环境和空气质量,防止患病。
相对而言,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难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不断配合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1]蔡孝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0,21(7):41-42.[2]张静,刘庆玲,熊德栋,等.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6):73.[3]牛占丛,平芬,李贤,等.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2691-2693.[4]张明明,吕长俊,张晓荣,等.模拟肺纤维化过程中Caveolin-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270-274,278.[5]王虹,张少卿,毛锐,等.诱导痰细胞因子水平对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8):953-956.[6]田银君,刘前桂,赵黎,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的水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424-2426.[7]郭祝宽,于治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121.[8]高永华,张蕊,韩宏明,等.家族性肺泡微石症2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7):547-548.[9]范江华,于建涛,徐世玉,等.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病因分析及防控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92-93.[10]陈玉岚,孙丽,珠勒皮亚·司马义,等.维汉民族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差异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702-2705.[11]李龙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水平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4):476-478.[12]高新海,徐仲卿,赵文穗,等.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与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1,32(9):1150-1151.[13]徐跃辉,李敏,胡成平,等.血小板活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8-9,28.(收稿日期:2014-06-19)(编辑: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