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96.12 KB
- 文档页数:2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较多,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脂肪过后,导致血液循环差,渗出较多,手术后脂肪组织出现了无菌性坏死等,引起切口愈合不佳[1]。
而一旦手术后切口液化治疗不当,就会直接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对临床治疗出现疑惑等情绪。
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该院护士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进行护理干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快,手术后康复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患者均采用腹部手术治疗,无恶性肿瘤,无精神病等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肌疾病,患者知情同意。
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24~71岁之间,平均为(52.31±11.02)岁;胆囊手术8例,胃肠手术12例,阑尾手术5例;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小学以下7例,初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5例。
实验组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在23~72岁之间,平均为(53.041±11.89)岁;胆囊手术9例,胃肠手术12例,阑尾手术4例;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小学以下5例,初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6例。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工作,护士主要的护理内容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切口感染等,不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进行针对性干预。
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综合护理,针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进行干预。
主要措施为:①加强心理护理:在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后,患者多会出现有较为严重的焦虑程度,甚至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表示怀疑。
因此,护士要多讲解关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告诉患者医护人员已经掌握患者病情,并会积极给予治疗。
使用放松训练方法和注意力转移方法,将患者的注意力从切口脂肪液化中转移开,以减少焦虑程度。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的干预价值。
方法:研究病例选于2015.01-2021.10时间内,于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3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在治疗期间分别辅以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及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统计组间施护效果。
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1=6.912,t2=5.650,)。
结论:通过以优质护理实施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对改善其预后起着积极意义,适宜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腹部手术;优质护理;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满意度脂肪液化是造成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较差的主要因素,其发生与患者机体脂肪较厚有关,促使机体血液循环能力较差、渗出较多,导致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情况,最终使得切口愈合较差,临床表现以术后腹壁处切口局部渗出淡黄色液体、挤压切口时可见黄色渗液表面漂浮有脂肪滴,且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切口疼痛情况,但外观无显著感染征象、切口处无明显的坏死组织存在、体温与皮温无上升[1]。
一旦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并发症后,未得到及时救治,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同时,还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其切口愈合造成不良影响,故而及时予以引流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早期时实施引流将脂肪排处,对伤口予以局部加压包扎处理,以此来实现愈合伤口目的[2-3]。
但大部分患者对于治疗方法了解较少,且担忧预后质量,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顺利开展,故而及时辅以有效护理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4]。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对象为36例腹部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的患者,组间分组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分析组内对象病例资料,对照组:年龄28~65岁,均龄46.1±12.0岁,男10例,女8例;观察组:年龄为30~67岁,平均46.5±12.4岁,男女占比12例与6例。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64例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效果展开分析。
结果64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后,切口渗液均逐渐消失,且在治疗后3~7 d可见新鲜肉芽生长,在7~16 d后切口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院内感染现象。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对患者疾病康复有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对患者切口液化程度展开个性化护理,展开有效局部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手术是诸多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较多,当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很容易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这一并发症[1,2],这不仅会导致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大幅升高,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3]。
本院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展开全面的护理干预,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8.5±6.7)岁;手术类型为胆囊切除术18例,胃大切术16例,前列腺增生手术6例,脾切除术12例,阑尾切除术12例。
其中34例患者伤口未裂开,30例患者切口裂开。
患者在术后2~16 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表现为:伤口裂开或切口不愈合,大量渗液存在;经皮下初诊可感觉到波动;对切口进行挤压时可见脂肪滴或坏死组织漂浮;经测定患者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正常。
1. 2 方法根据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于未裂开的切口则无需将缝线拆除,对切口渗液进行适度挤压之后,利用0.5%碘伏进行消毒并将敷料进行更换,之后包扎。
注意保持切口干燥且应每2天换1次药,直到切口中无渗液为止。
如果切口裂开程度较小且渗液较多,需将1~2条缝线剪断并利用0.5%碘伏进行消毒,将盐水纱条放入切口进行引流,经多次换药可愈合,无需将切口敞开。
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摘要】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切口脂肪液化。
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尽量使患者身心舒适,早日康复。
【关键词】脂肪液化;切口;心理舒适护理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患者体型肥胖;高频电刀广泛使用;切口暴漏时间过长等原因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有关。
尤其是近年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比例的增加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多。
脂肪液化在外科手术后常见,制定实施舒适化系统整体的治疗护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1 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1 多发生在术后5~7 d,大部分患者除主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1.2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1.3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1.4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护理2.1 切口护理仔细观察术后切口,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早发现,早治疗。
2.1.1 每日查看切口周围皮肤的色泽和温度,注意有无渗出物,如有渗出物,仔细观察渗出物的量、性状、颜色。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完整,避免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脱落,应及时更换,特别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患者,增加巡房次数,仔细的观察。
2.1.2 对切口在腹部的患者,因腹部压力增高容易导致腹部切口裂开,所以要指导协助患者做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压增高的动作时,注意保护切口;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壁张力,防止切口裂开,有利于切口愈合。
帮助患者采取多种体位交替,以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为主。
2.1.3 对切口需要红外线照射的患者,照射方法要正确,切口要完全暴漏,照射距离为30~35 cm,随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温度,防止灼伤。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护理干预。
方法:对25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有效治疗和护理。
结果:通过精心护理,及时有效健康宣教,减少了脂肪液化的发生。
结论:通过切口处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自我保护切口方法,了解促进切口愈合知识,减轻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6~78;其中胃癌4例、直肠癌3例、结肠癌3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6例;营养不良6例,合并糖尿病9例,严重贫血4例,低蛋白血症6例、肥胖患者13例。
术后2天出现脂肪液化3例,术后3天7例,术后4天10例,术后5天5例。
切口未裂开10例,切口裂开3cm 6例。
切口无裂开,皮下有渗液:采用切口换药与切口微波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操作步骤:①消毒切口后将皮下渗液挤出,保持切口干燥;②消毒切口后敷无菌纱布绑腹带;③切口微波治疗每日2~3次。
处理切口时间为每日1次,如渗出减少改隔日1次,至无渗出为止。
切口裂开3cm,皮下渗液较多:皮下组织游离范围大,形成宽大腔隙,采用换药、微波治疗与切口二期缝合的方法。
操作步骤:①早期渗出较多时操作同上,过程5~7天;②中期切口渗出减少,腔隙变小对切口实行二期缝合;③缝合后切口操作步骤同无裂开切口。
护理切口护理:①每日观察切口情况,注意有无渗出,并观察渗出液颜色与量,特别对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
②指导、协助患者在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压增高时保护切口,常规绑腹带。
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及切口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③指导患者合理进餐,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保证充足的营养,促进切口愈合,增进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术前蛋白低者可酌情输入白蛋白,术后食欲差、营养摄入不足可静点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药物。
④发现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按上述方法处理。
2.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生严重复合伤的患者, 其口鼻腔内由于血块、呕吐物、分泌物等堵塞, 以及舌后坠等, 容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
所以及时畅通呼吸道至关重要, 正确的做法为:发生舌后坠的患者, 采取压额抬颏法, 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管;如果患者的口鼻腔中有血块或分泌物, 应该及时吸出。
头偏向一侧, 以防误吸。
有呼吸困难者, 给予氧气吸入, 对于呼吸功能差的, 立即予呼吸囊辅助呼吸,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
2. 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维持有效循环, 及时用药 严重复合伤患者病情复杂, 随时会发生生命危险, 应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保证抢救用药, 若出血量大, 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者, 应快速补充血容量, 必要时建立两路输液, 以维持有效循环。
有颅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应给予降低颅内压药物, 如20%甘露醇等, 对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 以免掩盖病情。
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2. 3 紧急控制出血 严重复合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 应严密观察出血情况, 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 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用血管钳钳夹止血, 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大纱布垫覆盖后绷带加压包扎, 对于四肢的开发性出血, 可使用充气止血带, 但必须注明使用时间, 放松1次/h, 严密观察肢端血运。
伴有四肢骨折用夹板妥善固定肢体。
对单纯头皮出血加压包扎止血即可, 但开放性颅脑损伤必须先使用明胶海绵贴敷, 然后加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
2. 4 严密观察病情 实施积极抢救的同时, 应迅速了解其致伤原因, 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 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表现, 以及内脏破裂等表现等。
若怀疑有颈椎损伤, 必须严格按照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方法实施, 以免加重病情, 导致颈髓损伤, 引发严重后果。
根据患者病情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并说明病情, 以便使其做好准备, 为进一步抢救治疗工作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