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5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摘要: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诊疗中要合理把握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高危因素,做好预防与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炎症反应延长愈合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做好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研究极为必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手术破坏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滴流出,形成液态脂肪引发无菌性炎症,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切口血液循环与愈合,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负担。
临床报道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贫血、抗生素应用、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妊高症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是由于皮下脂肪厚度过后导致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厚度<3㎝患者发生几率较低,超过3㎝则发生风险伴随厚度增加直线上升,且由于肥胖患者多数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切口受手术侵入性操作影响更易发生脂肪氧化分解导致液化,因此对皮下脂肪层过厚患者要予以重点关注。
合并糖尿病作为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切口血液供给负担引发血供障碍,增加脂肪液化风险,且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抑制切口部位肉芽生长、干扰其抗感染与愈合能力,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高频电刀作为近年来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器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变频电流引发局部热效应并增温,会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烧焦等几率,增加术后切口渗液风险,导致脂肪液化,因此高频电刀的应用临床操作必须慎重,并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缺血、游离及烧伤坏死的脂肪组织,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几率。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10年3月间行剖宫产术5384例病人发生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果:肥胖、贫血、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
见表l。
3讨论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发生机制尚未明了。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78%,高于报道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考虑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贫血等有关。
另外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5]。
分析本文中脂肪液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体型肥胖:由于肥胖,皮下组织切开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使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肥厚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高频电刀。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6]。
(3)切开与缝合技术及动作粗暴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容易遗留死腔。
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
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 [7-8]。
(4)妊娠期合并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特别是中重度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合并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本身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愈合能力下降,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文/ 王世彪(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临床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除感染外,大部分是脂肪液化引起。
临床早期采用中药包加压外敷防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27岁,农民工,于2019年6月23日来诊。
患者因为肠梗阻在某医院保守治疗7天无效而上转三甲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第5天出现高热不退,当时主管医生检查切口发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立即给予对症处理;治疗1天,患者高热消失,但术后7天,切口仍不愈合,切口液化严重,经西医换药近1个月,切口仅愈合不到一半。
由于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患者父亲要求出院。
后来患者父亲向我咨询中医药治肿作用的中草药制成中药外敷包,佐之以加压外敷换药,可改善切口周围的血液循环、减少切口渗出,从而有利于切口愈合:
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性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大黄能有效阻止炎症递质的扩增和调节免疫功能,对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用以早期诊断并加以防治。
方法:对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并对少量渗出液、多量渗出液、高温等现象进行分别处理,总结经验。
结果: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现象,切口愈合良好。
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结论:糖尿病、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滞产等症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1【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1-01随着女性肥胖率的增加以及在腹部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
脂肪液化是造成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脂肪较多的切口处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时,可能因为电刀产生的高温使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或坏死而导致液化现象产生[1],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
现选取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78例,年龄在22到52岁之间,平均38.1±2.5岁,其中剖腹产手术的患者52例,其他妇科手术患者26例。
1.2 诊断标准。
①手术切口不易愈合,皮下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油滴;②切口边缘组织和皮下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坏死症状发生;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非细菌性炎症中的一种,在培养皿上进行3次渗出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腹部术后伤口感染与脂肪液化的鉴别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的治疗情况。
结果: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所有患者经过局部抗感染治疗后均达预期愈合。
结论: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应用局部抗感染治疗而不是传统的扩大引流治疗方法。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治疗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fat liquefaction of abdominal incis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nd fat liquefaction in 130 cases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cision. results: all the cases of fat liquefac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cision healed by first intension after local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conclusion: fat liquefac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cision should be treated by conserving the suture with local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drainage.key words: fat liquefaction of incision, treatment【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42-01腹部术后伤口感染与脂肪液化均为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近年来伤口脂肪液化日趋增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术后康复及延长住院时间。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2)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1.2 临床表现:切口出现血肿的患者常有术后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 ℃之间,仔细触摸腹部切口周围感到深部有硬结,拆线后切口自行裂开,深达腹直肌。
切口脂肪液化常表现体温正常,患者无肿胀、疼痛症状,检查切口局部无红肿、压痛等炎症反应,拆线后自行裂开,长度4~6 cm不等,创口内无血液或脓汁,仅有黄色液体外溢,脂肪组织呈灰黄色易脱落,皮下脂肪缝线裸露。
1.3 裂开处理及结果:因血肿致切口裂开而无感染者,立即清创缝合,一般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清除血肿及不新鲜组织,用双氧水冲洗切口,再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间断张力缝合3~4针,保留缝线备用,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后,结扎张力缝线,缝合皮肤。
皮下可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24小时去除。
术后给抗生素静脉滴注和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治疗。
术后48~72小时开始辅助微波理疗。
一般10天拆线。
12例切口因血肿裂开患者,除1例子宫内膜癌2次缝合切口再度裂开,经换药1个月痊愈外,其余均按期愈合。
因脂肪液化切口裂开者,充分扩开切口,彻底清除液化脂肪组织、拆除切口内裸露的缝线,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直接用宽胶布用力牵拉固定切口,皮肤切缘对齐,不放引流条,3~4天切口愈合出院。
对脂肪液化切口渗液较多者,先清除切口内液化坏死组织,用双氧水和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冲洗、放置细薄纱布引流条,也用宽胶布牵拉切口,使切口保持对合状态,但不影响引流,减小切口张力,防止切口收缩。
一般换药1~2次,切口变浅,渗液减少,宽胶布牵拉固定,3~4天愈合。
该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仅延长住院日3~7天,较传统处理方法需延长住院日1~4周相比,明显缩短,且外观接近甲级愈合。
2 讨论2.1 手术切口因血肿或脂肪液化而裂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营养不良:贫血、血浆蛋白降低,术后进食少,尤其是维生素c缺乏,使纤维细胞内脯氨酸不能羟基化,胶原纤维合成减少,严重影响切口细胞再生愈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指术后切口周围的脂肪组织因为手术创伤或其他原因而液化。
以下是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建议:
1. 保持切口清洁: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轻轻清洁切口周围的皮肤,可以采用棉签蘸取温水进行擦拭。
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或过于热水清洁切口区域。
2. 干燥保持:保持切口周围的皮肤干燥,可以使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
避免用力擦拭或摩擦切口区域,以免引起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3. 使用敷料:根据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气性敷料覆盖在切口上,以保护切口并促进愈合。
及时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渗液、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4. 规范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密切关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5. 注意饮食和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健康。
6. 避免过度活动:术后适当休息和减少活动量,以免切口受到过度张力或摩擦。
避免举重或过度用力,以免引起切口裂开或伤口感染。
7.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
医生会检查切口的愈合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计划。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制定。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