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特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6例分析【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丹参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科手术脂肪液化24例,剖宫产脂肪液化62例。
合并肥胖26例,贫血12例,糖尿病8例,滞产6例。
术后3天内22例,4~7天64例。
1.2 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
对照组切口未裂开者挤出或穿刺抽出皮下液化的油状物,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切口裂开着,撑开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隔日换药1次。
切口干燥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
治疗组除采取上述治疗外,根据空腔大小注入2~5ml不等的丹参注射液,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
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10天内愈合40例,超过10天愈合3例;对照组10天内愈合17例,超过10天愈合26例。
经统计学处理,p7次 7例;对照组换药次数≤7次17例, >7次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3.1 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3.1.1 患者本身因素(1)肥胖是腹部刀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作者:胡付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防御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001~201301妇产科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皮下脂肪厚、切口暴露时间长、高频电刀、缝合技术欠佳、自身体质愈合低下等,以上均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提高缝合技巧、慎用电刀、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处理措施均可以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脂肪液化;对症处理脂肪液化属于无菌性炎症,是脂肪细胞受到损伤后出现破裂、坏死进而液化的过程,脂肪坏死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1]。
切口脂肪液化不仅使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加,还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目前,肥胖者及临床剖宫产率的增高,妇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现对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41例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中,剖宫产30例,妇科手术11例,有14例皮肤切口全层裂开,年龄21~66岁,其中33例皮下脂肪厚3~10.5 cm,平均为5 cm。
11例妇科手术患者中,子宫全切术后7例,次全切4例,年龄38~69岁,均用电刀,肥胖7例,糖尿病2例,贫血2例,术后发热﹑咳嗽3例,低白蛋白1例。
30例产科剖宫产,年龄在20~42岁,体重严重超标者25例,全身水肿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轻中度贫血者3例,术后出现发热﹑咳嗽者5例,合并低蛋白血症者4例。
1.2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41例患者中,28例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延长30~50 min,8例妇科手术时间延长40~90 min,术中有10例出血量约在500~1000 ml,其余31例出血量100~400 ml。
1.3 临床症状术后3~10 d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或浅红色血性渗出物,切口无明显的感染症状如红、肿、热、痛现象,偶见硬结,镜检时见有许多的脂肪滴,细菌培养3次均为阴性。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96-02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躯体、工作、家庭、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病例,探讨其原因及防治体会,以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一2012年1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3056例,切口脂肪液化25例,发生率为0.82%,全部裂开6例,年龄21—69岁,平均33.2岁,其中23例皮下脂肪厚3—10cm,平均4.8cm。
其中妇科手术1018例,切口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为0.88%,全部裂开2例;剖宫产2038例,切口脂肪液化16例,发生率为0.79%,全部裂开5例。
1.2 合并症妇科9例均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年龄41—69岁,术中使用电刀18例,合并肥胖6例,术后咳嗽5例,瘢痕体质1例,糖尿病2例,重度贫血2例,高血压病1例。
16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1—33岁,合并肥胖15例,贫血11例,瘢痕体质5例,妊娠水肿8例,糖尿病3例,术后咳嗽5例,滞产4例。
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5例患者手术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16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5一50min,9例妇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延长30一60min,2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00—400ml间,无术中大出血情况。
1.4 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4—12天切口有淡黄色或淡红色血水样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阴性。
2 治疗与转归根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5例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的患者,予每日换药挤压切口至渗液流出后用热疗仪理疗伤口30min,1次/天,不置引流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蝶形胶布消毒后予局部牵拉固定,加压包扎,平均愈合时间10—14天。
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6年——2012年,妇产科中经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共9例,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和患者的肥胖程度、贫血、糖尿病、妊高征水肿以及滞产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
结果在我院有针对性的护理之下,9例患者全部都痊愈出院。
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患者有对应的处理措施能够使得切口的愈合更加迅速,对于的脂肪液化发生也能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使得患者的痛苦明显减轻,大幅度的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在进行腹部手术之后,切口脂肪液化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患者发生了脂肪液化的话伤口的愈合就变得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继发感染发生的几率也会有所上升,愈合时间会被延长,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经济上面,都会对患者还有其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同时它也是医疗纠纷引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
想要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护士早期的发现还有针对性的处理都是相当必要的,经过精确的诊断之后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疗程缩短,缓解医生的压力以及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
本次研究对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6年——2012年,妇产科中经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共9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4岁,年龄最大的为56岁,平均年龄为36岁。
在这9例患者当中,进行了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共有2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患者有2例,宫外孕病灶切除术患者有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进行剖宫产的患者有2例,因为滞产而进行剖宫产的患者有2例。
在进行手术之前,对9例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其中贫血或者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有3例,皮下脂肪的厚度超过了4厘米的患者有5例,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2切口脂肪液化表现在本组患者当中,术后的3-5天在切口处出现了较多的黄色渗液,在渗液当中有少量的脂肪滴以及怀素的组织,在切口的边缘,没有发现相关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术后出现渗液,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少数有切口处疼痛。
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③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④渗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切口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cm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2、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3、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4、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5、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
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
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原因、积极预防与治疗,减少和防止脂肪液化。
方法笔者收集了2004年至2010年横店中心卫生院24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大部分患者均术后半月左右愈合,个别病倒长达半年之久。
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防治并发症、及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及治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有增多的趋势,脂肪液化如不及时处理,将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加重患者的经济、精神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医生的工作压力。
笔者认真收集2004年至2010年妇产科24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资料,多方分析其发生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妇产科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4例中,妇科手术8 例,分别为子宫肌瘤切除术3例,卵巢囊肿1例、异位妊娠1例,宫外孕2例;产科手术16例(均为破宫产)。
本组中合并肥胖12例,合并贫血4例,伴糖尿病2例,滞产1例,产程延长3例,妊高症低蛋白血症水肿2例。
年龄为 21~60岁,平均年龄为40.5岁。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后5~7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炎性反应,切口愈合不良。
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根据切口渗液情况不同其采用方法有别 a 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者,拆除部分缝线内置 0.9%氯化钠溶液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经换药无渗液后,再用蝶形胶布固定关闭空腔,多愈合良好。
b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裂开者,拆除全部缝线,彻底清理伤口坏死组织,将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用利凡诺尔纱条引流,待渗液减少,直至切口生长新鲜肉芽组织后行Ⅱ期缝合。
同时结合抗菌素静脉点滴,治疗合并症,隔天换药,微波照射每日一次,二次缝合后7天拆线,经上述治疗,伤口均为甲级愈合出院。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用以早期诊断并加以防治。
方法:对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并对少量渗出液、多量渗出液、高温等现象进行分别处理,总结经验。
结果: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现象,切口愈合良好。
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结论:糖尿病、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滞产等症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1-01
随着女性肥胖率的增加以及在腹部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
脂肪液化是造成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脂肪较多的切口处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时,可能因为电刀产生的高温使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或坏死而导致液化现象产生[1],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
现选取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78例,年龄在22到52岁之间,平均38.1±
2.5岁,其中剖腹产手术的患者52例,其他妇科手术患者26例。
1.2 诊断标准。
①手术切口不易愈合,皮下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油滴;②切口边缘组织和皮下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坏死症状发生;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非细菌性炎症中的一种,在培养皿上进行3次渗出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1.3 临床特点。
78例患者在手术后大多没有异常感觉,但在术后3~9天中换药发现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从切口渗出,挤压可使渗液增多,切口红肿现象不明显,可见切口愈合情况不好。
在这些患者中有45例在术后2~5天开始有渗出液流出,32例在术后5~10天发现。
78例患者中有10例体温升高现象,但都在38.5℃以下。
1.4 处理方法。
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肥胖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护理手术切口,防止伤口感染。
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
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
在每日检查患者腹部伤口时,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少渗液,应马上采取护理措施,每天挤压伤口2~3次,
将渗液尽量挤出,并将切口消毒处理包扎,辅以口微波疗法治疗,每日1~2次;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多渗液,应拆除缝线并立即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每日冲洗2~3次,并将ɑ-糜蛋白酶均匀撒在创口处[2],放置盐水纱条充分引流,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对伤口进行湿敷,同时使用红外照射切口加快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药物,待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进行ⅱ期缝合。
如果患者体温增高,但腹部切口并无渗出物者,则立即进行b超检查,寻找高温原因。
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积液,应及时拆除缝线,并在局麻作用下进行清创处理,再将切口二次缝合。
在拆线时发现或者在出院后发现腹部切口有渗液物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在换药3天后进行二次缝合,并用白蛋白进行辅助治疗。
2 结果
经过上述积极治疗后,78例全部治愈,无脂肪液化复发现象发生,切口愈合良好。
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切口愈合时间大都在6-14天左右。
从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拆线得平均住院13.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20天,在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切口愈合良好,无异常现象。
3 讨论
3.1 病因讨论。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肥胖和贫血等症则是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在
手术中操作困难,术中缝合不易,加上使切口张力增加等原因,更不利于腹部切口的愈合。
另外,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高频电刀,大大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
3.2 预防措施。
3.2.1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患有糖尿病、贫血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术前要调节血糖水平,术中和术后要严格观察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摄入含量;贫血患者在术前术后都要维持输血状态,使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3]。
3.2.2 术中加强外科操作。
在手术时,医生要做到稳、轻、巧、准,切开腹壁时要彻底止血,缩短电刀和脂肪的接触时间。
在缝合时要做到不留死腔,脂肪层较厚的患者要分层缝合,做到间隙适当、缝线适度松紧、切缘对齐等操作技巧。
注意腹腔缝合后要用生理盐水将脂肪部位清洗干净,避免杂物进入切口。
3.2.3 术后进行辅助治疗。
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
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
术后换药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有无切口边缘红肿、体温增高等现象,在切口两侧适当按压判断是否有渗液流出。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病患者要密切关注术后切口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
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2]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72-73
[3] 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等.26例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6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