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35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0例分析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尼勒克县 835700我院地处贫困山区,产妇多为农牧民,且以少数名族产妇居多,生活条件艰苦,就医环境差,孕期保健意识差,孕前基础疾病未纠正,导致产科并发症多且凶险,再结合社会因素近几年剖宫产率有所上升,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加,由此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了住院天数,同时也给患者的心里、生理带来了影响。
现选择自2011年至2014年我院剖宫产术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0例,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自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剖宫产术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0例,年龄18-42岁,均为足月妊娠,首次剖宫产73例,二次剖宫产(即“瘢痕子宫”)27例,其中体重超过80公斤23例;贫血患者76例,血常规HB在60-90g/L之间57例,血常规HB<60g/L19例;胎膜早破31例,羊水污染17例。
二、诊断思路:多发生在术后4-7天,大部分患者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2°C--38°C之间。
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辅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溢出,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进行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治疗方法及结局:1、切口渗液少,液化范围小且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组织钳下探切口放置小纱布条引流,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切口愈合可按期拆线。
2、切口渗液较多,液化范围大且位置较深则进行清创引流,拆除缝线,扩开假性愈合的表皮,剔除游离坏死的脂肪组织,0.9%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放置纱布条引流,每天换药2次,待切口脂肪组织新鲜后对合切口行蝶形胶布拉紧促其愈合。
3天后拆除蝶形胶布切口通常愈合良好。
100例患者无1例行切口二期缝合。
虽然脂肪液化非细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所以在清创引流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不合理使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我院妇产科从2013 年7 月至2015 年10 月共收治了38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1.1 一般资料 38 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5 岁之间,平均年龄43 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5.5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28 例,未使用10 例,糖尿病10 例,低蛋白血症6 例,贫血4 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于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渗出液,按压切口局部皮下空虚,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表面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和红细胞,渗出液标本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1.3.1 一般治疗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出液形成,促进渗出液吸收。
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局部物理治疗: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血液循环。
1.3.2 根据切口及渗出液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1.3.2.1 切口渗出液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切口两边向中央挤压,尽量将渗出液排出,并外敷酒精纱条。
1.3.2.2 切口渗出液较多者,可拆除缝线,必要时清除坏死脂肪组织,用高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置橡皮片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面或行二期缝合。
1.3.2.3 切口全部发生脂肪液化者,予拆除全部缝线,置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全层缝合切口。
2.结果38 例患者中,32 例一期愈合,6 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7-15 日,平均为12 天,随访3-6个月没有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
3.讨论3.1 一般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增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2 早期发现对于术后患者,特别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者,术后第3 天开始严密观察切口变化,一旦发现有黄色渗出液后应立即处理。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5例临床分析由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引起住院时间长,费用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同时也给医生增加了一定的工作压力。
通过对我院一年来45例脂肪液化的病历的分析,寻找原因,并进行积极的改进及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压力。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收治2000余名患者,其中手术1508例,切口液化45例,妇科手术510例,切口液化10例,全部裂口2例,剖宫产998例。
切口液化35例,全部裂口3例。
伤口脂肪液化达伤口总长度的2/3以上者为伤口全部裂开。
2、手术时间其中妇科10例手术持续时间均较同类手术时间延长,剖宫产33例手术持续时间较其它剖宫产手术时间延长,5例手术时间与其它剖宫产手术时间无异常。
3、术中出血量 45例手术出血量均在200-300ml之间。
4、合并症妇科10例手术肥胖的6例,合并糖尿病的3例,术后咳嗽5例。
35例剖宫产患者,肥胖28例,合并糖尿病的6例,妊娠水肿10例,滞产8例,胎膜早破及羊膜炎的2例,术后咳嗽4例。
5、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术后2-3天后伤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仅1例因术后体温一直在38.5℃左右,行B超发现切口上端皮下有液性暗区,于8天拆开一针缝合线后,引出约10毫升的淡黄色渗出液,伤口无明显红肿,细菌培养阴性;有14例体温升高,但均未超过38.5℃,其余体温正常,血象检查白细胞均在4-14×109/L。
血红蛋白与术前相比下降不足0.5g/l。
6、诊断及处理术后第2天发现伤口有淡黄色渗出物,取分泌物培养并给予超短波理疗20分钟,一日一次,连续处理4天,若渗出物增多,则行拆线并探查伤口情况,并进行局部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冲洗伤口,引流,每天换药,待伤口创面新鲜后给予蝶形胶布拉合伤口,5-7天更换一次,33例患者经上述处理1-2次后痊愈出院;5例切口全部裂口的经上述处理后,待伤口创面新鲜后二次缝合,7天后拆线痊愈出院。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7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1.6%;其中618例为妇科,有8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29%;1996例剖宫产,34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7%。
术后患者未感觉不适,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术后的2-10天内进行换药时多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时渗液可增多,未见明显的切口红肿,但是切口愈合不佳,切口两端的皮肤较易分离,甚至只有表皮相连,进行涂片时发现渗出液内有大量脂肪滴,未见细菌生长。
1.2方法术后病房护士要每天对切口进行检查,如切口处存在少量渗出液,在确定为非感染的情况下,可每日对切口进行1-2次的挤压,每次挤压时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出;之后在伤口表明涂上百多邦,同时进行红外线理疗,距离的长短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有关,以不烫伤患者为最佳,每次持续照射30分钟,每天照射1-2次,治疗完毕后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持续渗液或者渗液较多者要预防感染,拆除缝线同时联合应用抗生素[1]。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步骤进行,将液化坏死的组织清除,每隔一天换药一次,之后再用无菌蝶形胶布将创口固定,将死腔消灭。
2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有4例患者实施的ii期缝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患者的愈合时间在9-15天之间。
3讨论现今关于腹部切口是否出现脂肪液化的标准还未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切口有一下表现时可诊断为脂肪液化[2]:①术后3-7天,切口可有大量的黄色渗出液,但患者自身无任何症状,对敷料进行检查发现其上有黄色渗出液,对皮肤切口进行按压渗出液较多;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有游离的组织,渗出的液体内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有压痛及红肿现象,皮下组织及切口边缘有坏死征象;④对渗出液进行涂片发现有大量的脂肪滴,连续3次进行细菌培养,未发现有细菌存在。
妇产科传统开腹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目的探讨妇产科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其处理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1年6月本院妇产科传统剖腹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25例患者的资料。
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局部消毒、湿敷、清创、引流等处理后均治愈出院。
结论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的肥胖程度、营养程度、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合并症、手术中物理刺激如高频电刀的使用、各种对于切口的机械刺激等因素有关;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减少电刀使用,减少手术刺激,能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发生。
标签:传统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清创;引流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operative incision of healing,OIH)是手术切口处的脂肪细胞因手术创伤而导致坏死。
因为脂肪组织血管极少,易发生无菌性坏死。
坏死的细胞不能保持正常形态,破裂后脂滴流出,变成液态,使切口形成一个死腔,并伴有巨细胞反应[1]。
脂肪液化导致切口局部不能保持足够的压力,有时甚至会使伤口哆开。
同时,因为死腔的形成也无形中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
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又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导致肥胖妇女人数较以往增加,虽然近年也有部分患者开始选用腔镜技术治疗,但总体上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仍为大多数。
因此临床上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增加。
本文收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传统开腹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妇产科传统开腹手术病例中共有25例发生脂肪液化,其中剖宫产16例,妇科手术9例。
其中急诊手术14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合并肥胖19例,合并糖尿病6例,所有病例均常规使用电刀。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分别在术后3~7 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主要表现为切口松弛,甚至有哆开迹象,但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切口边缘有黄色油状及血性渗出物,外观切口边缘整齐,局部可有硬结。
妇产科术后的临床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产科,其发病率大约为10%,不仅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而且也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2]。
随着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人们也越来越关心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治此病。
本文选取我院符合条件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探讨本病的诱因及相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6月—20XX年6月于我院妇产科术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术后切口未出现脂肪液化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年龄21岁~57岁,平均年龄(36.3±11.4)岁,其中妇科患者16例,产科患者24例;对照组年龄19岁~55岁,平均年龄(36.1±10.6)岁,其中妇科患者20例,产科患者20例。
2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此外,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观察组分为一般治疗组和微波治疗组,分别为25例、15例。
一般治疗组年龄21岁~54岁,平均年龄(35.3±11.0)岁,其中妇科患者9例,产科患者16例;微波治疗组年龄22岁~57岁,平均年龄(35.8±10.8)岁,其中妇科患者7例,产科患者8例。
2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脂肪液化诊断标准①发生于术后3d~7d,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渗液较多,敷料常湿润。
按压切口,有更多黄色或淡血性渗液漏出。
②皮下组织游离,切口周围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
③渗液涂片后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培养3次无细菌生长。
1.3治疗方法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换药处理,用0.5%活力碘常规消DU皮肤,对于脂肪液化严重的切口拆除部分缝线,清除坏死组织,排空渗液,内置凡士林纱条充分引流。
浅谈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发原因及临床治疗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因与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出现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未出现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的一般病历资料及伤口愈合时间,探究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因。
结果: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比例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质量指数过大(腹壁脂肪厚度较大)、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长,均是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主要诱因。
标签: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诱因;治疗脂肪液化是由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非炎症反应,是妇产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发生率大约为5%[1]。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虽非细菌感染,但其可延长切口愈合时间,进而增加患者住院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数量随着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发生率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
本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0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和30例未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总结该症状的诱因及相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0例为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对照组30例为术后切口未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
患者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5.3±10.6)岁,其中妇科患者30例,产科患者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手术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脂肪液化的临床表现1)于术后5~8天发生,患者基本血象无异常,体温无变化。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特殊疗法标签: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特殊疗法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后切口出现淡黄色油性渗液,无切口感染和其他渗液。
拆除缝线、敞开引流是临床上常用的传统处理方法。
笔者采用放置橡胶引流条的方法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对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5例均采用特殊的保守(放置橡胶引流条)治疗方法。
年龄20~72岁,其中胃穿孔8例,剖宫产手术7例,阑尾炎手术5例,直肠癌手术5例,肠梗阻手术4例,附件手术4例,子宫切除手术2例。
下腹旁正中切口24例,上腹旁正中切口8例,麦氏点切口3例。
第一次手术者25例,第二次手术者10例,均为4号丝线缝合皮肤。
合并糖尿病者8例,轻度贫血9例,高血压者5例,中度贫血2例。
腹壁切口脂肪厚度3~5 cm 9例,大于5 cm 26例,最厚者为10 cm。
发现切口渗液时间全部病例均在手术后5~7 d开始渗液。
切口渗液及渗液持续时间,渗液量根据敷料渗透情况估测,见表1。
1.2方法术后应每日查看切口情况,用手指从切口两侧向中央轻轻挤压,查看有无渗液,如有黄色油性液体流出或渗出,应注意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等临床表现,并结合体温、血常规以及渗出液细菌培养,判断切口有无感染,在切口渗出液处用小探针轻探切口上下,直至探测到阻挡处,并放置1~2根无菌手套橡皮筋(条),用纱布卷放在切口两侧加压,让渗出液流出,根据纱布渗透情况,来确定更换敷料的频次,每次轻轻活动橡皮筋(条),以防引流不畅,如引流量逐渐减少,可每日向外拔出少许,至渗液量少于1~2 ml时,取出引流条,并每日于切口处放置纱布卷加压利于创面贴紧、愈合。
每日频谱仪照射30 min,1次/d。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可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后9~10 d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3~5 d拆除。
2结果35例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均愈合出院,无一例实施手术清创缝合或出现继发感染者。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3-11-05T13:37:20.79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静[导读] 腹部切口的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导致脂肪细胞受损变性后,出现破裂、坏死和液化等一系列的连续过程。
林静(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1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
方法:选择2 009 年12 月~2012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 (8.56±1.52)d,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中使用微波治疗的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微波腹部切口的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导致脂肪细胞受损变性后,出现破裂、坏死和液化等一系列的连续过程。
周围组织受到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的刺激,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增加感染几率,延长住院时间,提高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
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女性肥胖体型日益增多,高频电刀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这些都造成了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增多[1]。
现结合我院2009 年12 月~2012 年10 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 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处理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 年12 月~2012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波治疗。
年龄22-55 岁,平均年龄(37.25±4.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