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两极分化解决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国内初中数学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即头部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尾部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数量以一种悬殊的方式增加,而中间学生的数量减少,这种现象受到了社会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多成因,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一、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1、学习环境方面的原因。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家庭环境也不同,贫困家庭普遍缺少教育资源,使得孩子受到贫困家庭受到贫困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学习。
另一方面,有钱的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学习需求,会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导致学习环境不平等,使得学习效果不尽相同,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2、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
由于家庭的精神环境的不同,孩子学习数学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头部学生一般学习态度严谨,重视力争上游,而尾部学生则更注重实用,偏重技能训练。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孩子将学习态度反映在数学成绩上,导致了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3、学习方法方面的原因。
学习数学时,学习方法也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方法不当或者不够全面,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和数学成绩欠佳。
头部学生通常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探究,比较,总结,归纳等,尾部学生则很少能够有效运用学习方法,数学成绩也就难以提高。
二、改善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问题的对策1、完善学习环境,给予特殊关照。
学校应该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即利用学校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平等性。
2、强化学习态度培养。
学校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思考,勤于实践,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数学学科教育教学。
针对不同学段,学校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基本理论,提高其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多措并举,坚持激发孩子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数学不积极态度。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摘要】: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反映和感受,那就是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探讨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和对策,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关键词】数学学习分化原因对策【正文】消除两极分化、提高教学质量,是数学教研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问题提出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出现,后进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改善严重分化的方法是什么?二、原因分析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意志的强弱是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是始终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科目增多,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2.掌握知识、技能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技巧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简析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初中数学的两极分化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水平出现明显差异,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数学能力和兴趣,取得优异成绩,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数学缺乏兴趣,成绩较差。
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尤为明显。
造成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不当、学习环境差异、学生自身因素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教学方法不当是导致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环境差异也是导致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学校的数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而在家庭方面,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支持,家长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改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加大对数学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互动,鼓励他们参加数学活动和竞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支持。
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对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和信心,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正确,无法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如与同学一起学习、请教老师等,共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不当、学习环境差异和学生自身因素等。
浅议初中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我们要认真分析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寻找预防两极分化的对策,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两极分化兴趣方法意志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成绩好的学生能得满分,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却低得让人感到可怕。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七年级下学期就有所显现,到八年级更为严重,少数学生因成绩太差而辍学。
那么,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下面我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两极分化的原因1.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
由于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便心不在焉,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知识根本听不进去,总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太抽象。
2.有些学生意志不坚强和缺乏信心。
初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加大,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也少了,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
有些学生适应性差,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甚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很快下降。
3.掌握知识不系统、不连贯。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没有达到要求,没有形成一定的技能,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越来越多,漏洞越来越大,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就会越来越吃力,时间越长,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
4.学习方法不正确。
有些学生只会搞题海战术,做题时不总结解题方法,不给习题归类,只会盲目地去做题,看起来非常用功,结果是事倍功半。
掌握不了好的学习方法,也就无法形成技能。
5.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只照顾到中上游的学生,对所有学生发出同一指令,这样就会加重两极分化的产生。
6.有些教师留作业太多造成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起不到课后作业应有的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预防两极分化的对策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解决方法【造成分化的原因】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
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初中数学两极分化解决办法
初中数学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尤其在初二年级,这种情况愈发的严重。
如果一班里的人数较多,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
给学生家长带来了困扰,也给我们的工作带了许多困难。
我觉得要想真正的全部消除差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消除缩短差距。
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提高和收获。
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
1.学生心理因素
我们知道,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明显,而导致学生两级分化的原因,从心理上讲是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
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变化显著,教师辅导减少,学科增多,学生独立性增强,如果学习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2.学科特点因素
从学科特点上看,学习数学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以记忆代替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势必成为后面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跟不上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3.学习要求因素
从数学学习要求上看,初中数学特别是初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极易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便导致了两级分化的出现。
二、减轻两极分化的措施
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减轻两极分化的几点做法。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趣,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学习。
2.信任鼓励学生,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主动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帮助,热情辅导,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与学生真心相待,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从关怀、爱护、鼓励出发,使他们在学习上赶上一般水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进步,受到鼓舞,产生自信。
同时结合教材讲述的古今中外学者苦学成才的故事,从精神上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能力。
3.降低起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后进生多数基础知识不牢,知识零散不系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降低教学的起点,减少坡度,合理安排进度。
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耐心的辅导,学生把简单的题目做对了的,教师辅导时应及时加以肯定,再让他试做大家所做的题或稍加指点,做对了再及时鼓励。
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层教学,因材施材,从而慢慢提高了后进生的成绩,缩小了差距。
4.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部分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因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同时针对后进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分析、比较、归纳、转化、综合等思考方法,逐步具备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能力。
5.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古人说“亲其师方可信其教”。
教师要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先要使学生喜欢自己。
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吸取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改革教材教法,用自己的教学能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并喜欢你的课。
总之,只要我们认清造成学生数学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就一定能够减轻分化,增加优生,使数学教学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