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是生是死 本律师有话说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嫌疑人张扣扣持刀将被害人赵某杀害。
被害人赵某与张扣扣的母亲赵某华系同村村民,此前曾因土地纠纷发生过冲突。
此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张扣扣故意杀人案”。
二、案件侦查1. 犯罪嫌疑人张扣扣被抓获2018年2月16日,渭南市华州区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警,称华州区一村民赵某被杀害。
经侦查,公安机关迅速锁定嫌疑人张扣扣,并于当日将其抓获。
2. 案件侦破经审讯,张扣扣对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张扣扣供述,2018年2月15日,其持刀将被害人赵某杀害,作案动机系为母亲报仇。
三、案件起诉1. 检察机关审查起诉2018年3月6日,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张扣扣依法提起公诉。
2.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018年3月13日,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该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四、案件审理1. 庭审情况2018年4月9日至10日,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张扣扣故意杀人案。
庭审中,被告人张扣扣对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罪。
2. 证人证言庭审中,被害人赵某的家属、同村村民、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等证人出庭作证,证实了案件的事实。
3. 法庭辩论庭审中,公诉机关依法发表了公诉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扣扣故意杀人,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依法应予严惩。
辩护人则提出被告人有自首情节,请求从轻处罚。
五、案件判决1. 一审宣判2018年4月11日,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张扣扣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 二审宣判2018年4月16日,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维持原判。
六、案件执行2018年4月23日,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七、案件影响张扣扣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人们对法治、道德、亲情、仇恨等问题的思考。
该案警示人们要依法行事,理性维权,弘扬社会正能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是非与曲直张扣扣案5000字1月8日,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一案并当庭宣判,死刑。
这个开庭前就在网络上备受热议、宣判后依然为广大群众激烈讨论的案件,里面涉及的人伦法理值得我们探讨。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复仇”。
22年前,年仅13对的张扣扣看着自己的母亲被王正军用木棒打死,未满十八岁的王正军被判7年。
因此,在2018年大年三十,张扣扣杀了王校军、王正军及其父亲王自新。
为何此案引发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焦点在于“为母报仇”和96年案件司法不公。
如果真的像传言的那样,似乎可以找到张扣扣杀人的动机,甚至是支持的言论。
杀人偿命、司法公正,这是我们的社会应有的准则和基本道义,适用于张扣扣母亲被害案,同样适用于张扣扣杀人案。
张扣扣杀人残忍的事实无须争辩,我们不提倡极端自私的个人恩怨,任何“复仇”都不能凌越于法律之上。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果法律带来的结果不能平衡人心上的公正,受害者的情绪无处发泄,人情和法理如何化解。
就如一位网友所言“如果换做是我,看着自己母亲被杀,凶手才判7年,我会不会也走上复仇之路”,这种“复仇”情绪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天然地形成一个闭合空间,带着人们走上不复之路,然后冤冤相报,成为一个死结。
在这样的复仇链条下,谁也保不准王家后代以后也会走上这样的路。
这不是法治社会该有的态度和情绪。
快意恩仇从来只会满足个人好恶,带来的是对法治的践踏,公众的恐慌惊愕,而难体现群体共同的意志。
张扣扣的辩护律师从“这是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张扣扣没有更好的仇恨排遣通道”“复仇有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基础”“国家法应该适当吸纳民间正义情感”“尾声:张扣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五个部分作了辩护。
对于幼年母亲被杀留下的阴影,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不否认张扣扣的犯罪事实,辩护律师从情理的角度分析张扣扣为何会走上“复仇之路”,或许,一直埋藏在张扣扣心灵深处的,就是“妈妈在他怀里断气的时候,鼻子、口里都是血,鲜血在喉咙里面‘咕咕咕咕’地作响”的场景,痛苦且残忍。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扣扣案件是指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发生的一起故意杀人案。
被告人张扣扣因怀疑其母亲被同村人王某某故意伤害致死,在2018年3月1日,持刀将王某某及其妻子、儿子三人杀害。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法律问题的讨论。
二、案件法律问题分析1. 犯罪构成(1)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张扣扣在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害王某某及其家人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扣扣的母亲在案件中并未死亡,但可能受到伤害。
若要追究张扣扣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需证明其母亲确实受到伤害,且张扣扣在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
2. 犯罪主观方面(1)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张扣扣在案件中,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仍然实施杀人行为,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
(2)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若要追究张扣扣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需证明其在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
3. 犯罪客观方面(1)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张扣扣持刀将王某某及其家人杀害,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2)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若要追究张扣扣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需证明其行为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
4. 犯罪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扣扣在案发时已满十四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5. 犯罪情节(1)故意杀人罪的情节张扣扣在案件中,持刀杀害多人,情节恶劣,应当从重处罚。
(2)故意伤害罪的情节若要追究张扣扣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其行为是否构成严重伤害、重大伤害等情节。
第1篇一、引言张扣扣案件是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刑事案件,该案件引发了广泛的法律思考。
本文将从案件背景、法律适用、司法公正、人权保障等方面对张扣扣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件背景张扣扣案件发生在2018年2月,案件起因是张扣扣因家庭矛盾,持刀将邻居王某某杀害。
张扣扣作案后逃逸,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案件发生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法律适用、司法公正、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广泛关注。
三、法律适用1.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张扣扣持刀杀害王某某,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扣扣在作案后逃逸,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不属于自首。
但考虑到其作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法院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防卫过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张扣扣案中,王某某并未对张扣扣实施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因此张扣扣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
四、司法公正1.审判程序张扣扣案件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确保了司法公正。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辩护权。
2.判决结果法院在综合考虑案件事实、证据、法律规定等因素后,对张扣扣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判决结果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充分考虑了被告人的悔罪表现。
五、人权保障1.辩护权张扣扣案件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辩护权。
辩护律师依法为被告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2.上诉权张扣扣不服一审判决,依法提出了上诉。
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同样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上诉权。
青锋曾被某些人称隐忍20多年,一朝母仇得报,在除夕日连杀三人的张扣扣,4月11日,由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八个多小时后,法庭当庭宣判,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这一二审宣判表明,法律不鼓励血亲复仇,更不允许任何人未经法律审判肆意剥夺他人生命。
张扣扣杀人案从一开始就能引起大家热议,在于其中隐含着血亲复仇的故事。
20多年前,张扣扣的母亲因为同邻居家孩子一口吐沫引发纠纷,邻居家三人参与和其母亲厮打,在张扣扣母亲用东西击打邻居家孩子,转身离去时,被邻居家17岁孩子从地上捡起木棍击打后,不治身亡。
据说,张扣扣从此在内心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有媒体报道披露,张扣扣为了复仇,曾经应征入伍。
到部队后有首长曾问其为什么要来当兵,张扣扣当时回答称为了复仇。
随即受到首长批评,并被开导教育。
此后,张扣扣部队转业后,又辗转不少地方打工,直至2018年农历除夕,多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张扣扣在自家看到邻居家两个个儿子上坟归来,就从家中冲出,接连将邻居家父子三人杀害,并用事先准备的汽油点燃了邻居家大孩过年回家开的汽车。
随后,投案自首。
现在回想起来,舆论一开始似乎就偏向张扣扣一边。
此时梳理,可以发现,网络上披露的不少情况,一开始就没有把重点放在张扣扣连杀三人的残忍上,而是旧案重提,先是挖掘当年邻居家打死张扣扣母亲,最终是不是让未成年的儿子顶包,继而又怀疑当年打死张扣扣的邻居家三儿子被判有期徒刑,是邻居家在乡政府工作的大儿子托人讲情的结果。
更有人称张扣扣手起刀落,20多年后为母报仇天经地义。
让一起杀人违法案,脱了缰似的走向了不该走向的方向。
血亲复仇。
在本就走偏方向之时,张扣扣的辩护律师借势引导,以血亲复仇的民间正义性来为张扣扣辩护。
在一审辩护时,张扣扣辩护律师“不仅追溯了张扣扣复仇心理的成因,更以丰富的引证论述了复仇‘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基础’,并主张国家法律应当适当吸收这种民间的正义情感,以此恳求法官‘刀下留人’”。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2月17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张扣扣持刀将被害人张某刺死。
案发后,张扣扣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扣扣故意杀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案件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刑事犯罪的基本原则和刑罚种类。
本案中,张扣扣故意杀人行为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具体依据如下:(1)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扣扣持刀将被害人张某刺死,其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
(2)故意杀人罪的从重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三)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的;……”本案中,张扣扣持刀将被害人张某刺死,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从重处罚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本案中,张扣扣故意杀人案件的法律依据如下:(1)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本案中,张扣扣故意杀人案件发生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应由山阳县人民法院管辖。
(2)证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证据必须充分,证据不足的,不得认定被告人有罪。
”本案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侦查、起诉过程中,依法收集了相关证据,包括现场勘验、尸检报告、证人证言等,证据充分,足以认定张扣扣故意杀人罪的成立。
(3)辩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也可以委托律师等辩护人进行辩护。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扣扣,男,汉族,生于1980年,河南省洛阳市人。
2018年2月,张扣扣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张扣扣不服一审判决,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19年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同年2月,张扣扣被执行死刑。
二、相关法律规定1.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死刑缓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3.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三、案件分析1.故意杀人罪张扣扣故意杀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张扣扣被判处死刑。
2.死刑缓期执行张扣扣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的规定。
因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上诉张扣扣不服一审判决,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上诉案件,并作出驳回上诉的裁定。
四、结论张扣扣案件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涉及故意杀人罪。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适用相关法律规定,对张扣扣进行了公正审判。
此案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司法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确保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张扣扣因杀害母亲凶手赵某而备受关注。
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从道德、法律等多个角度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评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张扣扣案件进行剖析。
二、案件定性1. 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张扣扣杀害赵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被定性为故意杀人罪。
2. 故意伤害罪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扣扣还涉嫌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
张扣扣在实施杀人行为的过程中,对赵某进行了故意伤害,应被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三、法律适用1. 量刑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和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如下:(1)故意杀人罪: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故意伤害罪: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张扣扣案件的法律适用(1)故意杀人罪:张扣扣因杀害母亲凶手赵某,情节严重,应当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故意伤害罪:张扣扣在实施杀人行为的过程中,对赵某进行了故意伤害,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案件争议1. 法律适用争议在张扣扣案件中,关于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法律适用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张扣扣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但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是指在防卫过程中,由于行为人过度防卫,造成不应有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张扣扣的行为并非防卫过当,而是故意杀人,应当依法惩处。
2. 社会舆论争议张扣扣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关于该案件的法律适用和道德评价存在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扣扣的行为是出于对母亲被杀的报复心理,应当从轻处罚;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张扣扣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应当依法严惩。
M法制文摘版I look视点张扣扣终被判死刑——“血亲复仇”不可取□李俊1996年8月27日,王自新17岁的儿子王正军,在一场邻里纠纷中,故意伤害致张扣扣之母汪秀萍死亡。
23年后,35岁的张扣扣选择在除夕之夜实施报复连杀三人。
2019年1月8日,陕西省汉中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张扣扣死刑.张扣扣当庭表示上诉。
4月11H.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上诉人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一案。
张扣扣称“为母复仇不是报复社会”4月11日上午.张扣扣被带进法庭.在回答法庭的询问时,张扣扣否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报复社会,他不是因为没有钱才投案自首。
他认为他没有给社会造成恐慌:“对生活不满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杀人吗,我又不是个神经病。
”庭审过程中,张扣扣说杀人过程中心里也曾害怕,但又将当年母亲的事情回忆了一次,大脑里一片空白,“人和行尸走肉一样.不由自主地捅刺人”。
检方则认为,张扣扣作案前准备工具、精心伪装.选择作案时机和对象,从整个作案过程来看,其控制能力没有受到其他任何因素影响,因此,对张扣扣作案吋精神障碍程度鉴定的申请无事实依据。
法庭采纳了检方的意见。
在上诉过程中.辩护人曾提出,公安机关为获取张扣扣抛扔作案刀具的地点,安排张扣扣的发小和朋友郭某对张扣扣进行引诱,一审郭某并没有应申请出庭作证.因此申请郭某在二审时出庭作证。
在接受询问时,张扣扣表示,2018年8月,自己在看守所时,自己的发小郭某带了一个自称是陕西社会心理调査员的302019^1-5II视点LOOK|攻府法制乂摘版女士与自己进行了三次谈话,谈话内容涉及从小到大的事情及兴趣爱好,并且还送了自己一本书。
除此以外.郭某也曾单独与张扣扣见面。
郭某在法庭上作证称.因为自己是民警,又和张扣扣从小就认识,因此领导安排他去和张扣扣交流,并负责让张扣扣思想稳定,而张扣扣主动将抛刀子的位置告诉了自己。
对于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张扣扣表示认可。
他称,除了没有对王正军补刀外,起诉书其他内容均属实。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法律与人性、道德的碰撞时常引发争议。
本文将盘点十大具有争议性的法律案件,探讨法律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十大争议法律案件1. 王某某故意杀人案王某某因家庭矛盾,杀害妻子及岳父母,被判处死刑。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王某某表示自己愿意用生命换取妻子生还的机会。
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死刑适用、生命权与人权关系的讨论。
2. 郭某某强奸案郭某某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其在狱中多次提出上诉,称自己并非故意犯罪。
此案引发了关于性侵案件证据标准、犯罪动机与刑罚的关系的争议。
3. 赵某某交通肇事案赵某某在驾车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导致一名行人死亡。
虽然赵某某表示自己对此深感愧疚,但因其交通肇事逃逸,被加重处罚。
此案引发了关于交通肇事逃逸与责任追究的争议。
4. 张某某非法拘禁案张某某因怀疑邻居偷窃,非法拘禁邻居长达数日。
虽然张某某最终被判刑,但此案引发了关于个人权益与公共安全、法律与人情关系的讨论。
5. 刘某某绑架案刘某某为索要债务,绑架了债务人。
在审讯过程中,刘某某表示自己并非有意伤害债务人,但因其绑架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
此案引发了关于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刑罚与人道主义的争议。
6. 陈某某贪污案陈某某担任公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巨额公款。
虽然陈某某表示自己并非有意犯罪,但因其贪污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
此案引发了关于公职人员贪污罪与一般贪污罪的区别、法律与道德的争议。
7. 胡某某杀人案胡某某因家庭矛盾,杀害妻子。
在审判过程中,胡某某表示自己愿意用生命换取妻子生还的机会。
此案引发了关于杀人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法律与人性的争议。
8. 李某某嫖娼案李某某因嫖娼被警方抓获。
在审判过程中,李某某表示自己并非有意犯罪,但因其嫖娼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
此案引发了关于嫖娼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关系、法律与人性的争议。
9. 赵某拐卖儿童案赵某为谋取利益,拐卖儿童。
张扣扣是生是死,本律师有话说
根据媒体披露,张扣扣案的大致案情为:2018年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陕西省汉中市某村的张扣扣为母报仇,杀死仇人一家三口男丁后,先是潜逃,后自首归案。
一时间,对于张扣扣之举的评论如潮涌动,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赞赏之理由,某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张扣扣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血性、温厚的人性和深度的理性。
为母申冤复仇,是血性。
不伤妇幼,是人性。
投案自首,是理性。
”昨日从抱柱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署名尾生的一篇文章《于欢辩护律师出手,张扣扣尚存一线生机?》,从中闻知,曾经为辱母案的被告人余欢辩护的某律师已经接受张扣扣父亲的委托,为其辩护。
张扣扣的辩护律师表示,“从伤亡结果看,辩护空间较窄,如按照传统方式辩护,只会在案件中发表张扣扣投案自首、被害人有一定过错、双方有民间矛盾激化因素等,根本问题,还是先要弄清楚1996年的案子,还原当时的情况”。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辩护律师,最关注的应该是本案中张扣扣是生是死。
在发表本律师观点之前,想先和大家分享一起发生在我国东汉时期的同类案件-----赵娥为父报仇杀人案。
根据《后汉书烈女传》记载,赵娥是东汉时期酒泉郡禄福县(今甘肃肃州)人,她的父亲被同县一个叫李寿的人杀死了。
赵娥的三个弟弟都立志要为父亲报仇,可由于李寿防备谨
慎,三人始终未能如愿。
后来当地灾疫流行,兄弟三人都染病含恨死去。
父亲的被害和弟弟含恨而死的悲剧,使赵娥对李寿产生了无比的愤恨,为此,她身藏利刃,时刻都在伺机报仇。
一天,赵娥终于在都亭前与李寿相遇,她奋力挥刀杀死了李寿,随后到了都亭尊长的面前,认罪服法。
当时的禄福县官叫尹嘉,对赵娥的孝心和勇敢十分钦佩,不忍心给赵娥判罪,便辞去官职,弛法纵之。
赵娥却说:“依法论罪,是君子常有的典范,我怎么敢贪生怕死,以枉官法。
”同乡人听到这件事,都往城里跑去,为赵娥的烈义行为悲喜、慷慨、感叹。
守尉也不敢公开释放赵娥,就私底下让赵娥自行逃走,赵娥高声抗争说:“枉法逃死,不是我的本意,如今仇人已杀,犯了死罪,请求你们依法收我入狱,以保国法的执行,即使再有万死,对我来说也很满意。
我虽然无知,但还懂法律,杀人之罪,国法难容,如今既然犯罪,无理可逃,请求论罪惩处,用我的尸首在街市上示众,肃明国法,这就是我的愿望。
”守尉无奈只得收她入狱,直到巧逢皇恩大赦,赵娥才被免罪获释回家。
如果张扣扣一案发生在东汉时期,或许有得一线生机。
因为根据中国法制史记载,汉代有“春秋决狱”的司法制度,即:“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
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即以《春秋》之义去考察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再对案件作出裁决,符合儒家“忠”、“孝”的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罚。
赵娥之所以能够被免罪
释放,正是因为“春秋决狱”的司法制度。
那么,在今天的司法环境下,决定一个杀人者生死的法律要件有哪些呢?1996年张扣扣母亲之死的案件处理结果对于今天张扣扣的
定罪量刑会产生影响,进而为其保住一命吗?在揭开本人答案之前,还是先从法律规定入手来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案件的审理必须经过两个环节:即定罪与量刑。
对于本案而言,给张扣扣定故意杀人罪应该不会有任何争议吧。
那么,对张扣扣应当如何量刑呢?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到本案中,张扣扣在这四档量刑幅度内,应当适用哪一档才能体现我国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呢(《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进一步讲,张扣扣需要具备什么情节,才能跨过首选的“处死刑”这一档,进而适用后面的较轻刑罚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张扣扣在该案中所具有的所有量刑情节中,哪些属于法定情节,哪些属于酌定情节,这些法定、酌定情节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会给张扣扣的量刑带来什么影响。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所谓的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法定情节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情节。
而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
适用的情节。
酌定情节的种类:1、犯罪的动机;2、犯罪的手段;3、犯罪的时间、地点;4、犯罪侵害的对象;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7、犯罪后的态度。
8、对被害人家属的赔偿。
9、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严格套用上述情节,一一分析。
先分析法定情节:1、从重。
因为本文讨论张扣扣可否免予一死,所以不费笔墨于从重情节。
2、从轻及减轻。
哪些情节可以算得上我国《刑法》规定的从轻、减轻情节呢?a从旧兼从轻。
b18周岁以下或75周岁以上。
c精神状况。
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e胁从犯。
f被教唆犯。
j自首、立功。
h防卫过当。
i 避险过当。
对比以上几点逐一分析,张扣扣的行为发生在当下,不存在应当适用新法还是旧法的争议;张扣扣作案时35周岁,年龄不在从轻之范围;张扣扣的精神状况如何?从张扣扣的整个作案过程及事后的反映来看,似乎并不属于精神病人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
如果张扣扣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结果显示其为精神病人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倒是有保一命的可能。
从生理状况来看,如果张扣扣属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但是,盲人的情形可以肯定地被排除,是否又聋又哑的人呢?尚不得而知;张扣扣系一人作案,也不存在从犯一说;从现在披露的情况来看,张扣扣也不属于胁从犯、被教唆犯;另外张扣扣不存在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的情形。
3、免除处罚的情节。
我国《刑法》中关于免除
免罚的情节包括不满14岁的人以及犯罪预备、犯罪中止、从犯、胁从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人,张扣扣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再来分析酌定情节。
1、犯罪的动机:为母报仇。
复仇是否能够成为轻判的理由?目前似乎尚无判例支持;2、犯罪的手段:一天之内持刀连杀三人;3、犯罪的时间、地点:大年三十,在二被害人上坟归来的路中以及被害人的堂屋门口;4、犯罪侵害的对象;年龄分别为71岁、47岁及39岁的男子;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两人当场死亡,另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暂且未知;7、犯罪后的态度:先逃逸后自首。
8、对被害人家属的赔偿。
9、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对于最后两项,现在时机不到,无法猜度。
综合以上分析,本律师认为,仅凭一个自首,尽管是法定的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但不足以成为免死的理由和依据,毕竟死了三个被害人。
从这些年的判例来看,一旦超过两条人命的,被告人很少能够保住性命。
而且有几起案件,仅有一个被害人死亡,照样被执行了死刑。
中国的刑事判决书中有一个可以正反自圆其说的逻辑,一般表述为:虽然本案被告人有自首情节,但鉴于其杀人的手段残忍、后果极其严重,因此自首不足以从轻处罚;反过来也可以表述为:虽然本案被告人杀人手段残忍,后果极其严重,但鉴于其有自首情节,因此决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照这个逻辑,怎么说都有理。
那么,1996年张扣扣母亲被伤害致死
案的审理情况能否成为本案起死回生的决定性因素呢?依
本人愚见,似乎不能。
原因很简单:即使张扣扣母亲及其亲属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一个标榜法治的社会里,也容不得你以暴治暴,血腥复仇。
否则,法律的威严何在?社会的秩序何在?政府的脸面何在?那些自认为受到冤屈上访的
百姓,尚不能越级上访,政府怎能容许一个暴民,无视政府的存在,想杀就杀?不能因为你在前一个案件中是受害者,就在本案中对你网开一面。
毕竟,一码归一码。
否则,谁敢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第二个张扣扣?张扣扣能否提供立功的
线索呢?如果不能,则命危矣。
即使能提供立功线索,能否免死呢?真不好说。
如果张扣扣得以保命,应当算是中国司法的一个奇迹吧,那么,其辩护律师不管起了多大的作用,也必将载入中国司法进程的史册,甚至称其为名留青史也不为过。
如果张扣扣最终被执行死刑,也不能否认辩护律师的作用和付出的努力,也必须佩服其勇气可嘉。
为这样一起举世震惊的案件的当事人辩护,业务技能尚且不说,仅这份勇气足令本人佩服。
毕竟,并不是每个被告人都能被律师救下,而且有时候救下人的,也并非全部是律师的作用,譬如舆论,有时能救人,有时也杀人。
但是,只要律师尽力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被告人死得其所了,死得瞑目了,死得心服口服了,谁敢否认,这个判决不是公正的呢,这个律师没有起到一点儿作用呢?毕竟,那三条死去的生命,即
使有过错,也未必每个人都有过错,也不应该为其过错付出命的代价。
即使应该付出命的代价,也不应该是以这种方式被结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