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河床演变中文补充含小结精品
- 格式:pptx
- 大小:9.77 MB
- 文档页数:31
完善黄万里理论之(6)----河床演变规律前面我们给泥沙重新分类,并做了受力分析,进而讲清了泥沙在河道的分布规律。
也清楚了河床的抬升关键在于狭义河床,单纯研究广义河床是舍本求末,意义不大。
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河床的演变规律。
1、河床演变的普遍规律我们还用前文中的水槽试验为例,这回试验的注水口可以上下移动。
随着水槽中泥沙的淤积,床面的抬高,调整注水口的高度。
试验时,我们把水槽的注水口调低后开始注水,并加入泥沙。
待泥沙接近饱和时,停止加入泥沙,继续注水,直到水槽中的泥沙颗粒基本停止运动,再停止注水,此时的床面才是狭义床面。
绘制出床面曲线后,调高注水口的高度重复上述过程。
最终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曲线组。
图—1上述试验告诉我们,只要上游有泥沙进入下游河道,而河道中的泥沙不能将其排走,河床就会淤积。
淤积的结果是,一是使河口不断的向前延伸,二是使谷口抬高,河床整体抬高。
自然的河流中的泥沙会向大海甚至下游的平原上排放,从上游下来的泥沙大小比例会有不同,从河道中排出的泥沙颗粒大小比例也不尽相同。
小颗粒更容易排走,对于每个断面来讲,能够淤积的颗粒都是大颗粒,即淤积下来的颗粒都是上一个断面的推移质。
淤积的位置与上游下来的泥沙颗粒的大小及这个位置的流速有关。
而流速与流量、比降有关,所以,自然中的每条河流,河流中的每段,表现出来的淤积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结果完全一样,只要河道对其中一种颗粒无法容纳,它就要向外释放,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它可以改道。
被大堤束缚的河道,只能靠决口排放。
2、黄河河床的演变2.1黄河狭义河床的演变现在普遍认为,黄河河床抬高的原因是;黄河来沙多,来水少,泥沙比例不协调,不能形成不淤比降,是对黄河的误读。
首先,在没有人为的干预下,冲积平原的河床,都在淤积,差别在于淤积的速度不同,根本就不存在不淤平衡,把黄河抬高的原因归结为不能形成不淤比降,本身就是错误。
黄河也是自然中的一条河流,它的河床演变过程应该与普通河流一样。
河床演变:在不恒定的进出口条件及复杂可动边界的水沙二相流运动的一种体现形式.整治:用工程的手段达到兴利除害.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给水和排水,航运及水产养殖等山区河流河床形态:断面形态:U 或V字形(下切),谷坡为阶梯状.阶地是河流下切的产物.平面形态:河道曲折多变,沿程宽窄相间,比降大,急滩深潭上下交替,二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岸线和床面极不规则.河流走向由地质构造运动决定.水流及泥沙运动:1河流流态:水面比降大,.流态紊乱险恶,常有回流,旋涡,水跌,水跃,急弯,剪刀水,横流.洪水暴涨暴落2洪枯流量相差大3悬移质含沙量视地区而异4河道的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沙5河床多由原生基岩、乱石和卵石组成河床演变:1山区河流比降大流速大含沙量不饱和,利于河床向冲刷方向发展2部分河段暂时性淤积和冲刷1卵石运动引起的演变(汛期淤积增大,枯季冲刷,年内基本平衡)2悬移质运动引起(1一般为冲泻质2宽谷段由主流摆动出现的回流淤积3宽谷段由下游峡谷壅水引起的淤积)3溪口滩形式出现的(1大的山区河流,当二岸溪沟发生洪水或泥石流时,常在溪口堆积成溪口滩2冲积物量大粒粗,不易被主流带走,表现为冲冲淤淤)4地震山崩滑坡引起(大规模地地震山崩滑坡引起河道堵塞,引起上下游出现壅水和跌水,剧烈改变水流和河床形态)平原河流概述:河床形态:平面上具有,顺直,分汊,弯曲,散乱四种.横断面分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多汊形.平原河流的纵剖面无明显折点,深槽浅滩交替,河床纵剖面有起伏的波状曲线,平均纵比降比较平缓。
水流及泥沙运动:平原河流集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洪水没有陡涨陡落的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河床的演变:规律是汛期淤积壮大,枯季冲刷萎缩顺直型:中水河槽顺直,边滩呈犬牙交错状分布,并在洪水区向下游平移。
弯曲型:中水河槽具有弯曲外形,深槽紧靠凹岸,边滩依附凹岸,凹岸蚀退,凸岸淤长,河身在无约束条件下向下游蜿蜒蛇形,在有有约束条件下平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前者通称自由弯道,后者通称约束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