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770.04 KB
- 文档页数:3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观察背景在重症医学科中,护理人员交接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错误或者遗漏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而传统上的交接班方式是口头交流,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或者误解,为此护理人员逐渐引入了SBAR模式(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进行交接班。
这种模式是一种简单明了的交流方式,首次应用于航空业,后来逐渐应用到医疗领域中。
SBAR模式概述SBAR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交流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Situation描述患者的当前情况,比如主诉、症状等。
Background描述患者的病史、诊断、手术历史等。
Assessment描述当前对患者的评估,包括疼痛、生命体征等。
Recommendation针对当前的情况,提出建议,比如继续观察、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等。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比较传统口头交流方式和SBAR方式的差别,为提高交接班的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3月•研究对象: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对照组:传统口头交流方式进行交接班•结果评价:分别对两组进行误识评估,比较误识率的差异结果分析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实验组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误识率为 5.2%,而对照组传统口头交流方式进行交接班的误识率为13.6%。
实验组的误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重症医学科中,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比传统口头交流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显著降低误识率,提高患者安全。
因此,我们建议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应采用该模式,以提高交接班的效果。
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表时间:2017-08-01T16:28:46.5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邹霞[导读] 研究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百色 533000)【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6年6月—12月我科接收的自CCU转为普通病房的心血管病患者共180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180例病例随机等分成A、B两组。
A组选取SBAR沟通模式,B组选取常规口头交接模式。
分析比较两组的交接效果。
结果:A组顺利交接率为70.0%,B组为50.0%。
A组明显高于B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8.34±2.17)min,明显短于B组的(13.21±3.72)min。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工作中合理应用SBAR沟通模式,可规范护士的交接行为,缩短交接所需时间。
【关键词】SBAR沟通模式;心血管;转出交接【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28-01SBAR沟通模式乃比较新兴的一种沟通方法,可及时向医护人员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系统传递流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
本研究,笔者将重点剖析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0例入选病例都为我院自CCU转至心血管内科普通病房的病患,就诊时间:2016年6月—12月。
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180例病例分成A、B两组(n=90)。
A组男性75例,女性15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65±1.7)岁;冠心病者,12例;心肌梗死者,35例;心律失常者,3例;心力衰竭者,2例;接受PCI治疗者,38例。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6期V ol.4, No.26, 2019192SBAR模式在危重患者交接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沈海燕,余雷,彭蓉芳,郑锦绣(湖南航天医院,湖南长沙 410205)【摘要】SBAR 模式是一种很标准化的沟通工具,能够促进沟通要的效果。
本文总结了 SBAR模式在提高危重患者护理交接中的应用,包括护理护士床旁交班、晨医护交班、患者转运交班、护理教育 4 个方面,促使此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为广泛的应用,以增强整体护理质量,维护患者权益及医院、社会效益。
【关键词】 SBAR ;危重患者;交班;【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6.192.01SBAR 是一个标准化沟通模式,最初在美国军事系统中应用,后渐在航空系统及各级医疗组织中引入[1]。
分析SBAR沟通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其为以证据作操作基础,而制定的一种标准化沟通手段,具及时性和规范性特征。
现阶段,多项研究均表明,将其应用于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特别是转运和护理交接班过程中,可发挥显著效果。
本次研究首先对标准化沟通模式内涵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在床旁交班、患者转运交接等不同环节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发挥指导作用。
1 SBAR 交班模式总结SBAR 交班模式特征,其内容含:S,即现状:掌握患者目前病情;B,即背景:指主要引发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背景因素;A,即评估:对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R,即建议:就病情改善提供优化建议。
此模式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应用,特别是近五年,在急诊、监护室等多个诊疗场所、多种相关人员工作对接中,所起作用均较卓著。
应用SBAR 交班模式后,医疗机构管理者普遍对其作用较为认可,认为应用此模式,在实际运行过和中,信息接收者可对信息发出者所传达的内容预知,信息发出者对信息接收者需要的内容预测,即使双方对各自情况不了解,也可确保信息有效、准确传递。
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探讨了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SBAR沟通模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指出其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
然后重点分析了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包括如何提高交流效率和减少信息传递错误。
接着对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SBAR沟通模式在实际中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也指出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总结了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SBAR 沟通模式,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的转运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SBAR沟通模式,应用效果,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挑战与改进,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危重患者的转运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环节。
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多个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协作,沟通不畅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错漏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如何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进行高效、准确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心血管危重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转运,以确保他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应用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沟通工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更加清晰、高效地传递关键信息。
通过SBAR模式,可以确保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更加规范和标准化,避免信息传递不清晰或者遗漏,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尤为重要,SBAR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SBAR医护沟通模式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着重阐述了其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随后详细解释了SBAR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提高护理效率、减少错误发生、促进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方面的作用。
最后总结了SBAR医护沟通模式对提高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的优势,并展望了其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错误风险,促进团队合作,改善患者安全。
【关键词】关键词:SBAR医护沟通模式、危重患者、护理管理、护理效率、错误发生、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患者安全、护理质量、临床实践、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SBAR医护沟通模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专业沟通工具,通过规范化的沟通方式提高医护人员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及时准确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危重患者病情多变,治疗方案需随时调整,而SBAR模式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情况而设计的。
SBAR模式能帮助医护人员清晰地传达患者的病情信息,包括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计划等。
这有助于确保所有医护人员对患者状况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避免信息传递上的误解或遗漏。
SBAR模式能够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危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SBAR模式,各个团队成员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状况,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提高护理效率。
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能够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理解,促进多学科团队之间的合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推广SBAR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2 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提高护理效率和减少错误发生、促进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增强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护理管理·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朱俊丽(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0 引言急诊科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的病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病人从入院起,必须要接受连续、安全、科学的救治,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所以保证患者从急诊科转运交接到其他科室的连续性尤其重要。
SBAR 模式是一种高效且科学的沟通方式,本研究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急诊科危重患者进行转运,以望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
对照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22-63岁,平均(29.64±4.58)岁,其中中风7例、尿毒症6例、脑水肿2例、休克11例、左心衰8例、脑出血10例;观察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20-62岁,平均(29.17±4.63)岁,其中中风8例,尿毒症7例,脑水肿4例、休克8例,左心衰7例、脑出血10例。
两组观察对象在性别、年龄、病例组成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观察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由急诊科收治后转入其它病房或科室的病例;②年龄18-65岁;③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的病例;②妊娠。
1.3 方法1.3.1 对照组交接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转运交接采用口头交接法。
急诊科医生开具医嘱后,护理人员电话通知科室病房,将病人运送到相应病房后,与病房护士通过口头交代的方式传递病人的病情以及基础信息,基础信息包括有姓名、性别、护理方向、治疗目的等。
1.3.2 观察组交接方法。
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患者的转运交接,具体的方法如下:①成立SBAR沟通模式科研小组。
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0-28T06:29:01.211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7期作者:况丽叶明[导读] 分析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危重患者,按照双盲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实施传统沟通模式),况丽叶明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骨关节科442000【摘要】目的:分析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危重患者,按照双盲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实施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37例,实施SBAR沟通模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以及专科护理上的质量评分均要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病情危重的患者实施SBAR沟通模式管理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值得运用。
【关键字】SBAR沟通模式;危重;管理;应用效果危重患者由于其病情较为危急,同时疾病具有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患者在入院时,通常情况下需要接受连续、安全以及科学的救治,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医护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和谐良好的医护关系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
如果医护沟通不良,就很容易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沟通模式[2]。
为了研究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危重患者,按照双盲法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8.54±2.48岁),对照组(37例,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36±2.53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见其中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ICU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1月——10月开始运用SBAR模式,通过制定“ICU危重患者转运表格”,规范ICU危重患者转运流程。
结果:运用SBAR模式后,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耗时明显缩短、院内规范转运例数增加。
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规范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提升了护理专业水平。
标签:SBAR沟通模式;危重患者;院内转运SBAR即Situation(事情)、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显示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导致的,我认为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沟通程序。
它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的沟通方式,曾被用于美国海军核潜艇和航空业,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递.为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患者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型,我院ICU病房借鉴了SBAR沟通模式,来进行危重患者的转运,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运用SBAR模式转运ICU 患者388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13例,女175例,平均年龄51.6岁;选择2013年1月——12月运用基本沟通方式转出患者43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5例,女197例,平均年龄49.3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具体实施方法1.2.1 根据SBAR标准沟通方式,建立SBAR报告表,即S(现况):姓名、住院号、年龄、性别、目前诊断、症状和体征;B(背景):主要现病史与既往史;A(评估):意识、疼痛、管道、皮肤;R(建议):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
特殊情况在备注栏说明。
1.2.2 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SBAR沟通模式由科护士长和病房护士长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SBAR模式的目的、SBAR模式的报告内容、SBAR模式的临床应用范围、SBAR模式的优点、运用SBAR模式时的注意事项。
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7月第26卷第19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6No.19July 2019·护理研究·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CCU-病区之间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
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1]明确提出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SBAR 沟通模式作为快速有效且结构化的沟通模式已经在医疗领域中广泛研究并使用。
SBAR 沟通模式主要包括4个部分:S(sit⁃uation)现状、B(background)背景、A(assessment)评估、R(recommendation)建议[2]。
本研究选取我院CCU-心内科病房转运的心血管危重患者,设计并应用转运交接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7月我院CCU-心内科病房转运的212例心血管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6例。
对照组中,男78例,女28例;年龄28~83岁,平均(55.22±9.82)岁;冠心病86例,心律失常12例,心力衰竭8例。
观察组中,男85例,女21例;年龄33~88岁,平均(65.03±7.76)岁;冠心病91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7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医生确定病情需转运者;②年龄≥18周岁;SBAR 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颜琼霍雪琴刘梨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摘要]目的探讨“现状(S)、背景(B)、评估(A)、建议(R)”式SBAR 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7月我院CCU-心内科病房转运的212例心血管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6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班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 沟通模式。
比较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班的满意度以及转运病情交接完整率和正确率。
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和医生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病情交接完整率和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运用SBAR 沟通模式规范心血管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进患者的安全及团队协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提升护理品质。
[关键词]危重患者;SBAR 沟通模式;转运;安全[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9)7(a)-0213-03Application effect of SBAR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 transferring critical cardiovascular patientsYAN Qiong HUO Xue-qin LIU Li-ju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0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BAR)communication pattern in transferring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ethods A total of 212patients with crit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transferred from the coronary care unit (CCU)and ward from March to July 2018were select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106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raditional shift communication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SBAR communication mode.The nurses′satisfaction with the shift pattern,doctors′satisfaction with the shift,and the integri⁃ty rate and accuracy rate of the condition handover when transferring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with SBAR communication pattern of the nurses and do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 <0.05).The completeness and accuracy of shifting patients′condi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 <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SBAR communication pattern tostandardize the process in transferring critical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ursing,promote patients safety and medical teamwork,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nursing risk,improve nursing quality finally.[Key words]Critically ill patients;SBAR communication mode;Transport;Safety213·护理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7月第26卷第19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6No.19July 2019③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不合作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者。
我科护理人员60名,年龄24~55岁,平均(29.52±2.31)岁;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22名,护士24名;学历:硕士2名,本科49名,大专9名;护龄:1~<5年20名,5~<10年24名,10~<20年12名,≥20年4名。
医生共28名。
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交接班方式,对转运患者进行床旁交接,共同查看患者的意识、病情、生命体征,管道、皮肤和药物等。
观察组采用SBAR 沟通模式交班,具体措施如下。
①科室成立SBAR 沟通模式活动小组,通过查阅文献[3-4]和科室的特点制定基于SBAR 沟通模式的CCU 与病房的交接表,主要内容有S(现状):包括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B (背景):包括患者既往史、现病史、过敏史、阳性体征和指标、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有无植入器材和名称;A (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压疮风险、跌倒风险、自理能力、疼痛、心理状态、睡眠、静脉通路、管道、出入量、用药和介入手术的评估包括穿刺路径、穿刺部位、动脉搏动、并发症的评估,同时进行药品的交接;R(建议):包括已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现存在的护理问题和对问题的处理建议。
②进行SBAR 沟通模式培训,培训内容包括SBAR 沟通模式的意义,熟悉掌握SBAR 沟通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
培训方式包括集中讲解、个案指导、病案分析。
SBAR 沟通模式活动小组进行随机抽考,使护士都能够掌握SBAR 沟通模式进行有效沟通,能正确、系统的传递患者病情信息。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①满意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5-6]结合科室特点设计我科护理人员、医生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很不满意至非常满意依次对应1~5分,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②比较两组患者病情交接的完整率、正确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护理人员对两种交接班模式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表1护理人员对两种交接班模式满意度的比较(分,x±s ,n =60)2.2医生对两种护理人员交接班模式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表2医生对两种护理人员交接班满意度的比较(分,x±s ,n =28)2.3两组病情交接完整率、正确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交接的完整率、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表3两组病情交接完整率、正确率的比较[n (%)]3讨论3.1SBAR 交接班模式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和医生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实施SBAR 交接班模式能细化交接流程,交接表内容清晰、全面,能快速明确交接患者整个诊疗过程情况,交班时按结构化沟通模式表达内容语言规范、精炼,有利用接班者能快速、正确接受患者的信息,准确有效完成信息传递[7-9],使医护团队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全程的评估,及时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旦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可迅速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归纳,准确向医生报告病情,配合抢救,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10],做到无缝隙的交接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