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师德教育第五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596.00 KB
- 文档页数:67
《教育学》新增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1:“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模式。
在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及市民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互相学习,其目标共同指向: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
成为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
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之间形成开放课堂、共同成长的同僚性,家长及市民参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参与”的方式实现的。
新增考点2:教育公平瑞典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发展,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均等。
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能在经过某一教育过程后,大体上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新增考点3:教育的基本形式1.从纵向看,有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现象和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①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②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有两大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④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及自省、自修行为;⑤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2)我国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
②受教育权。
第二节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影响4.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
5.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发扬教育民主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与学生交往⑤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概念。
浅析《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各章重点【姓名:工作单位:学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共十章,三十二节,其中第一章是总论道德、第二、三、四章阐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第五、六章概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第七、八、九章论述如何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第十章阐明教师职业道德最终要落实到行为选择上,这既是道德转化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又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
第一章是总论道德,论述道德的含义、本质、特点及其演变。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认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是道德发生的基本前提,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道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第二章从职业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
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也就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性,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有的,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互相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和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并最终使自己拥有自为、自成、自律、自控的道德自觉,成为青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第四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6章): 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 第7-10章): 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 11-12章): 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 第13-14章): 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