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再别康桥4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及诗歌的表现形式2.理解诗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3.掌握翻译诗句的方法与技巧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及诗歌的表现形式2.分析诗歌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黑板标注或PPT播放康桥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康桥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并讨论其意义。
可以说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座桥,带有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气息。
又或者对学生进行英国文化、背景、时代文学的简单介绍。
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这首诗歌。
第三步:诗歌分析1.带领学生整体阅读全诗,了解诗句结构、韵律、语调和词汇。
2.将诗歌分成标准的四句一组,逐组分析。
3.分析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包括失去爱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4.对诗中的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康桥、月亮、树木等。
第四步:翻译练习设计有关诗中词语的语言游戏,如翻译、类比、奥数题、填空等。
第五步:写作练习让学生自己创作类似的英语诗歌,尝试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去留恋和惋惜的情感。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的掌握以及翻译和创作的能力。
作业1.完成翻译诗句的任务,对应他们的中文意思,思考如何更好地释义。
2.编写一篇500字的英文作文,要求自己创作一首以难舍别离为主题的英语诗歌,并形式合理、意义深刻。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翻译和写作的练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
以诵读为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
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
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
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学习该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2. 平板电脑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2. 提问:你觉得离开一个地方时,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3. 展示标题:《再别康桥》。
4. 提问:你们对《再别康桥》这个标题有什么了解和猜测?Step 2:情感表达1. 内容理解:播放琼瑶导演的《再别康桥》电视剧的片段(或者是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源)。
2. 提问:你觉得视频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你能否找到诗中和视频中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Step 3:诗歌分析1. 师生共读:分段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
2.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析诗歌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倒装等。
Step 4:情感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2. 分享讨论结果: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5:情感延伸1. 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者诗歌。
2.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再别康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评价指标:1. 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准确与否。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徐志摩以及其代表作品《再别康桥》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诗歌表达的手法和技巧,理解诗歌艺术的魅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再别康桥》的背景。
2.自学(15分钟)
让学生阅读《再别康桥》,自学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并提
醒他们注意以下要点:
1)诗歌的对称结构。
2)艺术手法(比喻、拟人等)。
3)诗歌的情感表达。
3.集中讨论(20分钟)
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作者徐志摩为何要写这首诗?
2)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3)诗歌的语言和艺术表达?
4)学生对此诗的感受和理解?
4.课堂展示和点评(10分钟)
让数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和感悟,其他学生以及老
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并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进一步理解和解读该诗,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诗歌背后的意义和思想。
四、教学拓展:
1.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学中的诗歌和艺术表达,深化学生对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分析和欣赏更多的经典诗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艺术鉴赏能力。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方式3.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4.能够从比较中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背诵和表达能力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旨2.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谈论体验过的离别场景,让学生思考分别的情感。
2. 课文学习1.介绍保罗·塞尚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2.随堂播放诗歌朗读视频,启发学生的情感联想。
3.教师带读全诗,讲解生字词汇和句意。
4.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描写意境、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5.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保罗·塞尚的其他诗歌,了解其文学特点。
3. 课后作业1.背诵整首《再别康桥》。
2.思考并准备发言:你认为《再别康桥》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第二课时1. 点读背诵1.分组进行点读背诵,每组3至5人。
2.教师点评表现较好的组别,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2. 表达情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将自己理解的情感用肢体语言以小型表演形式呈现出来。
2.分享表演,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3. 文学比较1.与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如《乡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2.学生撰写对比分析文章,或进行班级交流讨论。
第三课时1. 课文再现1.学生自由组合,就《再别康桥》情感进行小组朗诵表演。
2. 情感联想1.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保罗·塞尚的诗风,或借鉴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爱与离别的情感联想。
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反思不足之处。
2.学生自主评价本次学习体验和收获,即团队合作、表达能力、文学鉴赏等方面。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活跃度、认真程度、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4. 情感解读: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篇,感受诗歌的美。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诗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九课。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诵读为主。
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2、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徐志摩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诗人的世界。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教案4教学目的: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
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
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
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
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
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
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
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
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
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
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
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
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
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
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
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
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